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1],党中央对于打击腐败之决心犹如磐石,社会各界也正在积极参与到这场打击腐败的攻坚战中,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反腐参与通道。想要发挥互联网在反腐工作的积极作用,首先应该了解网络反腐是如何兴起与发展的,明确网络反腐的含义,认清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民众层面构建适合网络反腐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十八大以来,中纪委一手抓反腐,一手抓宣传;一手抓线下,一手抓线上。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已经成为一个反腐直通车,在政府高层和普通百姓之间搭起一座沟通桥梁。中纪委网站发挥着"去科层化"的政治传播功能:一方面,它为网民参与反腐提供了便捷的举报通道,使普通民众的声音能够直通纪委高层;另一方面,中纪委的信息发布也可以直达民众,克服了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中的阻隔和传播失灵。在权威的政策解读、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反腐已成为我国反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看到,虽然当前我国网络反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一直面临着很大的困境。造成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民众缺乏举报的动力、民众发现腐败行为的难度大、网络舆论的压力强度有限及官方反腐败机构回应的自主性强等四个方面。为了摆脱网络反腐的困境,提高网络反腐的成效,应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激励机制、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衔接机制、民间反腐与官方反腐的合作机制、网络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联动机制以及政府对舆情民意的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反腐"已经成为新时期反腐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反腐有效弥补了国家体制内反腐的不足,因此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也越来越受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网络反腐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短期性和非理性等特点,容易使网络反腐偏离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这不利于网络反腐的功能发挥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  相似文献   

5.
反腐民本主义要求反腐要坚持需求导向,搞好需求管理。反腐需求管理可以提高反腐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增强民众对反腐败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反腐需求管理包括需求收集、需求分析、方案制定、需求满足和效果评估五个阶段。当前反腐形势下,应该着眼于满足民众解决民生领域腐败问题的需求,重点打击城乡民众身边的"苍蝇式"腐败。  相似文献   

6.
<正>微博反腐是当下互联网多边舆论场中最为典型的民意现象。受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网络传播环境等影响,微博反腐中信息流、意见流与舆论演进具有独特的运动规律与内在效应,给整个网络反腐和网络文化带来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后果。构建可以真正公平参与、有效对话合作的公共平台,让大众、意见领袖、媒体和政府等各种主体都能参与舆论博弈,可以有效发挥微博反腐  相似文献   

7.
网络反腐的本质是借助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来打击腐败,是一种迎合了新技术手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反腐形式。但由于制度存在缺陷、网络暴力普遍存在、民间网络反腐平台建设不足、对"狂欢"式网络反腐审美疲劳等原因,使得网络反腐出现了"断崖式降温"。网络反腐具有存在的必要性,而要使其稳定、长期发展则必须走制度化的道路。在新一轮的改革契机下,完善网络反腐可以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搭建网络反腐平台及做好网络舆情管理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民本主义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将民众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腐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民众与之始终脱离不了联系。民众是腐败的直接或间接推动者,也是治理腐败的重要力量。反腐民本主义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反腐败以增进民众利益为终极目标。这是反腐民本主义的最重要的元素,其他方面均由此衍生而来。第二,了解民众对反腐败的需求。第三,降低民众对腐败的容忍度。第四,增强民众对反腐败的信心。第五,为民众参与反腐创造条件。政府必须提供民众参与反腐的渠道,保护民众参与反腐的权利。第六,解决民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1)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在我们党狠抓反腐倡廉建设的同时,网络反腐也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了反腐败的舞台。网络反腐以其开放性、便捷性、安全性等优势弥补了传统反腐的不足,促进了我国反腐工作的发展,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反腐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因此推动网络反腐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实现网络反腐与传统制度反腐的优势互补,是网络反腐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网络反腐的利弊分析,提出我国网络反腐制度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网络曝光揭露腐败是网络时代网民行使监督权力的有效方式。从后果论、义务论、契约论、责任论和美德论等伦理学理论视角来分析网络曝光,发现网络曝光一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伦理价值,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伦理困境与问题。对网络曝光行为进行伦理"协商",达成网络反腐伦理"共识",有利于我们理性对待网络反腐,促进网络反腐的制度完善和实践拓展,切实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秩序。  相似文献   

11.
网络涉腐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敏感诱发性、随意偶发性、主观猜测性、虚拟隐匿性等特点,表达了民众对公权公正、廉洁的政治诉求。网络涉腐舆情具有高效高质监督、保护参与个体安全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网络暴力倾向、规范性合法性不足等问题。要加强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政府及时回应机制和政府、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机制,完善网络涉腐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加强对网民和网站的培育监督,以实现对网络涉腐舆情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正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1、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激发了网民舆论监督的参与度。网络在促进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活动的网民越来越多,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广度被拓宽,人际联系密度加深。庞大的网民数量已经为我国网络反腐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互联网将各个地方的越来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方兴未艾,广大民众给予了很大支持,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进而构建出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路径,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4.
<正>就腐败治理和廉政建设的过程来看,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国家廉政建设体系,必须在加强政府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大力培植廉政生态予以支撑。廉政生态应从以下三个维度上建构:(1)开放。变封闭政府为开放政府,这是培植政府廉政生态的第一要义。开放社会提倡理性,反对狂热与盲从;尊重个人和民众的自由权利;个人有判断是非、批判权力的权利,同时权力接受民众的批判。(2)参与。政府开放为公民参与廉政建设提供了前提。在依靠和加强政府内部廉政制度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公民参与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体制内反腐和体制外反腐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5.
网络反腐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政治诉求,形成了较强的反腐威力,并逐步成为国家反腐机关的反腐行动路径之一。但缺乏制度规范的网络反腐,在促进反腐败斗争的同时,也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及其他合法权益,影响社会稳定;也可能与网下反腐脱节,影响反腐成效。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反腐的法治化进程,用制度来保障公民网络监督权的实现和参与政治生活渠道的畅通,大力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收集、处理及反馈机制,正确引导舆论,最终促进网络反腐的有效、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腕反腐、整治"四风",让广大民众看到了中央对于反腐的决心,也预示着中央反腐不是"一阵风""一股浪",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中央"八项规定"和"六大纪律"已成为干部的一个"紧箍咒"。站在历史发展的今天,我们再回过头看那些倒下的"大老虎"或者"小苍蝇",其中有不少是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7.
<正>西安局政研会坚持立足管内点多线长、人员分散、青工人数逐年增加的实际,积极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着力解决职工思想和实际问题,助推企业创新发展长治久安。截至2017年1月10日,西安局实现安全生产4315天。1.把准"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现实需要。互联网以传播力强、受众面广及"松绑效应"的特点,成为干部职工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全新通道,为精准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准确把握职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给社会监督提供了新的平台,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网络反腐应运而生。近几年的数据表明,网络微博反腐在反腐中独到了作用和地位,但由于网络的自身的特点,微博反腐也呈现出相应的不足,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4,(1)
<正>互联网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我们开辟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领域。与传统反腐败形式相比,网络反腐具有其鲜明的特征,对反腐败具有重要作用,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容置疑。目前,我国网络反腐尚处在起步时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但其发展前景是不容小觑的。随着网络反腐法律法规、工作机制等的不断完善,网络反腐必将在反腐败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网络反腐,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群众监督的新形式,由于其具有平台大、传播快、公开广、成本低以及受众多的优势,易于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当前以权利监督权力的一种新的重要形式,也成为现行权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扒粪运动"的网络注脚,网络反腐在继承推进社会进步精神实质的同时,以其公众参与性、媒介多元化的特质创新着"扒粪"的现代表达。而作为政治与社会"合围"的结果,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的广泛参与、政府的宽容对待,使得公共话语权得到重新分配,虚拟公共领域快速成长,扮演信息供给者与舆论生产者的网民奠定了网络反腐的群众基础。然而,面对网络反腐的"双刃剑"效应,加强基础性、基本性制度建设和当事人权益保障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创造宽松的舆论制度环境等,仍然是保持其生命力的有效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