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年亚文化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介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对主流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历经了1999~2006年的萌芽期、2007~2012年的发展期、2013~2019年的高潮期。主要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影视中的青年亚文化、文学中的青年亚文化、日本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范式等。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但本土化理论研究偏少;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质化偏多量化偏少;研究取向聚焦国内,国际视野有待拓展。未来可尝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发展本土化理论,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维解读,关注青年亚文化在公共传播中的建设性作用;引发的对话模式与话语体系的变革;对群体传播与组织凝聚力的启示;青年亚文化内外的融合与区隔;新媒介技术下的风格变化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6年度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搜索、梳理和分类,试图勾勒该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并从政治娱乐化与娱乐化政治、网红现象的多元化解读、新媒介进程中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媒介技术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的关系考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六个方面概括该年度主要的研究发现和核心观点,并对此加以评述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来,多种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中国流行,它们的出现、流行、存续时间相互交织。本文发现同一时期流行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相近的美学意蕴。中国网络青年亚文化可分为批判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民族主义四个发展阶段。国家、市场、个体是推动网络青年亚文化变迁的三个主体,三者的交互关系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不同特征的逻辑所在。个体主导作用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原始的、天然的批判主义色彩;市场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赋权和异化作用,将批判主义色彩的亚文化异化为浪漫主义、感伤主义风格;市场的越权行为引起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警惕,国家直接干预、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中的乱象,民族主义得以流行。  相似文献   

4.
对2012年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群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扫描、梳理和分类,并从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网络社区与青年白组织、新媒介与青年业文化、青年亚文化与性别、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以及青年研究的过去与未来等方面概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整体勾勒出该年度国内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的青年亚文化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朝辉 《求索》2007,(11):154-156
网络文学与青年亚文化存在着内在的姻亲关系。网络写作特点所表达的一些文化要素鲜明地体现了一种青年亚文化的意义,网络文学自始至终都恣意着青春化的写作姿态,其内核为青年特质,其属性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它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趣味表达是别于传统的其它艺术类型,它是青年这个特定文化群落的独特表达。网络文学走向市场的必然彰显了青年群体旺盛的亚文化需求和强大的亚文化建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它被市场整合和收编,交融到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78至1998年的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我们从国外青年亚文化理论译介、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理论话语、具体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这三个方面,检视了前互联网时代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由此揭示了这一时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特点,同时反思了其在理论资源的挖掘、思想观念的引导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对目前新媒介情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统摄和支配其他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特殊的亚文化形态;现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是青年群体亚文化存在的客观原因;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对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宽容、善待并正确引领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是正确处理两种文化关系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研究对象从黑客亚文化、网络语言亚文化迅速扩展至所有青年亚文化现象,尤其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为多.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尚模糊不清,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在宽容同情的前提下呈正负两元对立的态势,研究采用的理论话语局限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表现出单一、僵化、整体上明显滞后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实践的窘境.基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新兴青年亚文化,应该有更多元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今天的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9.
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介强势传播的文化语境中,青年亚文化的存在价值需要重新反思。青年亚文化的多样性而非一体性的存在充分表征了社会主导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宽容,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具有典型后现代特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以"恶作剧者"的身份进入社会总体文化,其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将对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裂隙进行有效的修补。青年亚文化的实践活动还不断地创生文化符号资源并向社会总体文化的其他类型输送这些资源,在共享中丰富现有的文化样态及存在方式,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还似鲶鱼,以其自身的创造性存在和文化活力不断地刺激和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创新与前行。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动漫流行语成为探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心理症候的一种视角,"萝莉""伪娘""宅男"三个术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交往方式.三者集中代表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有赖于主流文化、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规避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陈霖 《青年探索》2013,(6):13-18
本文分析了新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在伦理价值取向上形成的冲击,指出新媒介技术最重要的伦理价值是自由的诉求,尤其是表达自由的诉求。这一诉求在青年亚文化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实现,并因此而形成分享与垄断、多元与权威、游戏精神与功利原则的对立。而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也为与自治、协商和社区文化的伦理取向提供了公共服务、协作精神等建设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群体的青年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过渡群体”;而青年期则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年文化是社会各种亚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先锋作用的一部分;青年研究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从全球化的视角而言,全球青年文化和青年身份的概念应由文化产业、参与其中的各国青年以及青年亚文化等要素构成,且这些要素均有其自身的意义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全面了解青年文化和青年身份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包括这些议题的具体内容,还应解释为什么这些议题对了解青年文化和青年身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提升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要调整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管控方式,转换治理观念,创新治理范式,促进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的出版扩大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影响,为新媒体时代的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幅多维立体的全息图景。该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分类合理,信息量极大,理论分析深刻到位,研究案例丰富多彩,工作坊的示范效应突出。特别是其对民族志的倡导符合学术前沿的发展,展现了亚文化研究的复杂性和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的大陆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6.
"御宅族"是指爱好"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子游戏"(Game)的特定人群.本文以媒介与文化的互动为视角来实证考查新媒介环境下青年御宅族的媒介使用和亚文化取向,并进一步探究个人差异、媒介使用行为与亚文化取向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御宅族群体的网络使用程度普遍偏高,因教育程度呈显著差异,与性别则没有关联;在媒介使用动机方面,御宅族主要倾向于"情感性使用",而非"工具性使用";越是具有二次元情节和耽美向的青年御宅族,愈是重度使用网络.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为亚文化的壮大提供了机会,而亚文化的壮大反过来又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对抗仪式,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疏离感正在逐渐消解。青年群体利用各种新媒介形态,进行各种亚文化实践,不断追求自我表达,构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充分理解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表征、盛行原因与功能价值,准确把握青年亚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以更加辩证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引导青年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钟红 《青年论坛》2004,(4):23-25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鲜明青年特点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青年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青年文化与青年现代人格形成的关系问题正成为21世纪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青年文化为青年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值得关注在"文化工业"现象影响下的青年文化可能导致青年现代人格的异化问题,青年文化的主流属性,精英属性,大众属性等亚文化特点影响着青年现代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刘胜枝 《人民论坛》2020,(12):131-133
网络空间亚文化形成了一个被网络媒介、消费文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塑的新型场域,在这一场域内出现了青年文化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这是青年群体追求集体身份建构和自我认同并以集体化的方式和以文化资本为筹码进行斗争所导致的结果。网络亚文化场域与社会场域之间以及场域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着区隔与竞争机制,而惯习的培养则是圈子生成、存在和规训个体成员的根本逻辑。这种规训对青年个体行为及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予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大学期间,大学生除接受主流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外,还必须面对各种类型的亚文化影响,尤其是网络时代,这种影响更是无远弗届.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21所高校的本、专科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参与网络青年亚文化接受、传播以及创制的实际情形.在此基础上,借用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对网络盛行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和提炼了恶搞文化、自拍文化、网络语言文化、迷文化、情色文化等五种青年亚文化新类型,并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即线上传播、数字媒体传播、交互传播、综合传播以及跨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