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官员全能?     
《读书》杂志的封二有一常设栏目,名曰诗画话。如其栏目名,有画有诗有话。栏目主持人由丁聪、陈四益两先生联袂担纲,一作画一配诗,图文并茂,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意味绵长,发人深思。今年第3 期的诗画话丁聪先生画的是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正埋头工作,案头堆积如山的学术研究计划、工作规划、报告、文件等其签署。陈四益先生所配的文章开门见山:中国谁懂得最多,即使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也不够格,因为他自己也说,论稼穑不如老农,论种菜不如老圃,入大庙则每事问,所以不是全能,那么全能者是谁,是当今的官员。因为“在中国,官员似乎…  相似文献   

2.
成莫愁 《检察风云》2011,(18):90-90
书画界有一句俗语:“好字不如烂画”。但我以为,有的烂画不如好字。一幅好的字也如一幅好看的画。如吴冠中大师写的汉字,画意甚浓,字亦存六法:气韵、骨法、应物、随类、经营位置与传移摹写,搭配有致。字的可看、好看、耐看,具有了画的相应效果。而烂画,读之则味同嚼蜡,没看头也没收藏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在官场,自然免不了众多的人情世故和诱惑,而为官之道又有许多禁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临头大祸。曾国藩能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屹立不倒,自然是有其独特的为官之道,比如他的“为官三不”:  相似文献   

4.
黄雄义 《法学评论》2023,(3):187-196
有清一代,帝国刑典经历了数次编纂。每次编纂之间虽多有沿袭,亦多有变革,这归因于背后的编纂理念代有差异。顺治律颁行于立国之初,坚持“效法明律以应急”;康熙则例制定于满清统治稳固之后,推崇“因时制宜以求治”;雍正律修成于帝国积累上升之际,注重“析异删繁以画一”;乾隆律动议于康乾盛世的“高光时刻”,讲求“随时酌中以尽善”;宣统律面世于危亡之秋,贯彻“兼采中西以图变”。在不同编纂理念的指引下,帝国刑典在体例结构、制度内容等方面取舍不一,最终呈现出的样貌亦是同异互见。  相似文献   

5.
贪官之“潜伏定律”: 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6.
吴秉衡 《检察风云》2013,(20):95-95
南宋词人题《梅花》一诗:“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却不知为明代的德化窑瓷器来了个点晴之笔:“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明人的时尚也传至欧洲大陆,那里的人们则有趣地将这些精致的瓷器称为“中国白”。  相似文献   

7.
权力监督在规制“为官不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备鲜明的预防功能和校正功能。但目前存在四大短板,即“为官不为”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深刻反映出权力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薄弱,难以形成监督“为官不为”合力;自上而下、平行与自下而上监督不匹配,难以构成监督“为官不为”网络;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各有不足,难以形成全链条监督“为官不为”模式;权力监督机构存在罅漏,难以有效履行监督“为官不为”之责。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补齐权力监督短板,有效规制“为官不为”,应详列权力清单,绘制权力“流程图”,让“为官不为”无处遁形;建立多元化与立体化的权力监督体系,对“为官不为”形成监督合力;构建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完整监督链条,挤压“为官不为”的生成空间;深化纪检机关领导体制改革,以落实“两个责任”防范“为官不为”。  相似文献   

8.
张团结 《政府法制》2013,(32):26-26
曾国藩为晚清中兴名臣,后世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纵观曾国藩为官,“穷”是其~大特色:十年北漂,年年借贷度日,“哭穷”始终是其家书一大主题;30多岁荣登高位后,连回湖南老家的路费都筹不起;  相似文献   

9.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一句老话了。江泽民同志也讲:“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己不正焉能正人。”对于一个家庭,父母品行不端,一定会影响到儿女。因此,古人云:“人子不肖者,只是觉得父母有不是处。”养不教,人们就要追究父之过了。家是这样,国亦如此。为官者不清不廉,以权谋私,其下属和周围的人定会亦步亦趋,争相效尤,甚至狐假虎威,成为“贪官”的帮凶和徒弟,叫作“污吏”。比起“阎王”,这帮“小鬼儿”有时更难缠。远的不说,明代后期贪污腐败之风横行,官吏因公开受贿,往来太多,不得不记帐备查,黄金白银收了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画理论历来存在着诗评与画评标准的不一致性,但中国诗画理论又在美学精神上达到了对诗画共同艺术本质揭示的高度.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命题就是对中国诗画艺术创作经验和理论的一次高度总结和归纳.在苏轼的这个命题中,前者揭示了中国传统诗歌追求"画境"的形下取向,而后者则揭示了中国传统绘画追求"诗意"的形上取向.中国诗画理论特别是苏轼诗画命题与中国哲学道器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中国哲学道器观为中国诗画理论提供了哲学背景和言说语境.  相似文献   

11.
心净则官清     
官居高位而清廉者自古有之,民众赞誉久远,成为居官者的楷模。然而,说清官容易,做清官难,正如元好问在《薛明府去思口号》一文中所称:“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无数为官做人的历史鉴证,民敬而官清,官清则心净,只有心底无私方能天地宽,无私心杂念,方可一尘不染。所谓清廉即有清白不贪之意,与“贪污”相对。《楚辞·招魂》写道:“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因此,为官者首要的官德便是公正清廉。明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以“绢帕麻姑用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相似文献   

12.
自古言“创业难,守业亦难”,而在我看来,“守业基础上的发展”则更可谓艰难。多年来,作为事务所的领头人,我一直沉甸甸地肩负着几十个中司律师人的众望,虽身处江湖之远,然则忧不少于居庙堂之高者。历  相似文献   

13.
人都需要会说话,尤其是官员。每年的“两会”,新闻发言人受到举世瞩目,他们的很多精彩发言让人叫绝。然而,在当下,一些官员由于不会说话,已经让官员成为“高危”职业。王旭明曾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工作,他对于中国官员说话方式的思考,由来已久,不吐不快:“官员主要体现在爱说官话、空话、套话和永远正确的废话。”说话之道,其实没有更高深的技术。它的核心灵魂是:真诚。做好人,对人与事真诚,说真话,说诚恳的话,说与人为善的话。把话说好,看起来是为官之道,其实也是为人之道。  相似文献   

14.
汪瑶 《政府法制》2012,(6):29-29
“官人”本意是为官之人,一般是对为官之人的尊称。如《苟子》一书中有“官人益秩,庶人益禄”的说法。《旧唐书高祖本纪》有“官人、百姓,赐爵一级”,显然“官人”是区别于普通百姓的官僚阶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官人》认为:“是唐时有官长,方得称官人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监察》2009,(11):44-44
张培元在《检察日报》撰文指出,清代林则徐有云:“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更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唯天下之安而后乐。”惜乎政治文明发展至今,做官“三步诀”在某些地方被简化为“一步谣”,无论庸官糊涂官,抑或毫无建树的太平官,一日入仕终身为官,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甚至挨到退休回归社会,还得拖着某某级待遇的长辫子将官本位进行到底。没有退出机制的“官永远”,造就了一批身陷丑闻漩涡而屹立不倒的“官坚强”。  相似文献   

16.
为官之度     
度者,量也。世间万物皆有度,过度则量变,质亦变矣。度之掌握,是门艺术。谦虚过度,则近虚伪;直爽有余,是谓鲁莽。领导遇见下级,不苟言谈,让人不可接近;倘若嘻嘻哈哈,似又不成体统。下级见了上司,主动招呼,人谓拍马;佯装不睬,又为孤傲……为官处事之难,让你退也不是,进也不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为官者如何才能寻觅到“度”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7.
南宋大儒朱熹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意味隽永的诗《观书有感》,可谓道尽了读书的感觉和好书的奥妙:“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喜欢该诗,亦崇仰朱子,于是为我的依时下流行的说法是“虚拟”的书屋取名  相似文献   

18.
陈锐 《特区法坛》2005,(1):55-55
清代爱国名将,民族英雄,两广总督林则徐为官时,写下了一首著名诗——《观操守》。诗曰: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防欲如挽逆水行舟,才歇力,便下流;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使下坠。  相似文献   

19.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1,(22):38-38
《新周刊》的记者胡赳赳出了本书叫《北京的腔调》,其中“跟陈丹青学语文”一章,有段“亚古文”——曹雪芹之爹曹练亭外放为官时,出门必手不释卷,友赞其用功之至,答曰:非也!恐路人立而行礼,心下不忍。  相似文献   

20.
蔡建军 《政府法制》2014,(26):60-61
夏原吉,掌管明王朝财政27年,为官清廉贤明,朝廷倚为砥柱。“遗直如公真大度,老成当国有深谋”,清代郭嵩焘谒夏原吉墓时的诗可谓一语中的。 建文帝在位时,夏原吉是户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副部长。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进驻京城时,这位“财神爷”还浑然不知地在账房里扒拉着算盘算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