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石泉 《求索》2005,(11):152-155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和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这种转变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导致了魏晋文学的转型。魏晋文学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体裁、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魏晋文学的转型与魏晋伦理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华 《求索》2010,(8):198-200
两晋是六朝动物赋创作的高潮期,两晋赋家基于"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可以喻大"的创作观念,多方拓展题材的表现空间,写物则注重动物物貌物态的细致描绘,抒情言志则呈现多元的内涵特征,修辞则注重以华丽辞藻编织"美丽之文",整体上呈现出了"流韵绮靡"的艺术风貌,是咏物文学在魏晋时期长足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张惠 《求索》2010,(8):206-207
新批评派奠基人瑞恰慈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就在中国传播其文学观念,其关于语义分析、语言多义性、细读法等理论影响了朱自清等一大批中国学人。朱自清的诗歌理论运用新批评的基本观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据方法,形成了适合中国特点的中西结合式的诗歌分析范式,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学术语言观的自觉。对于如何借鉴西方理论,建立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一) 前一个时期,我国文学界提出“纯文学”观念,认为真正的文学只应表现“纯感觉”的模糊情绪,“非理性”的内容,其本质只是一种“纯语言技巧”的运用问题。似乎唯有这种“纯文学”,才是文学自身,才具有真正文学的品格,除此之外,则都是一些不理想的、低层次的、含杂质的次等品。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复归“纯文学”,建立一统天下的“纯文学”理想国,应是目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所谓“纯文学”观念,既否定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  相似文献   

5.
陈鹏 《求索》2008,(5):174-176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趋势,它包含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自觉,文学创作的自觉使创作主体摆脱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创作主体将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并注意到文学的形式美。在我国的中古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性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使我国古代诗文在完善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和创新也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试论六朝文采理论的衍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刚国 《求索》2005,(7):136-138
六朝文采理论是关于汉语言文学形式美的研究。这一理论或立足于指导文学创作实践,或着眼于文学鉴赏批评,或为了编选各种文集,其共同的特征是从文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审视观照文学,从而最大程度地扭转了两汉文人以史学、经学等外在的角度论文学的状况。六朝批评家有关文采问题的阐发,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是空前的,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集中凸显了“文的自觉”,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文论民族特色的研讨中,有的研究者注意到了秦汉时人将礼乐刑政、典籍方策、造论著说、修饰润色和文德之操都称作“文”这一现象,由此得出杂文学体制是中国古代文论一大特色的结论,这是有道理的;但他们把秦汉时期对文学独立品格认识模糊仅仅归因于时人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尚处萌芽状态则是不全面的,因为不仅在文学观念业已觉醒并获得很大发展的魏晋六朝时代,依然有萧统、刘勰等人把诏策颂赞等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任何一位作家在其创作中都会受到前人或同时代人创作的影响,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中尤为明显,其中所出现的互文现象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互文性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嵌入文本与原有文本形成多重关系,在抒情文本中显现出不断延伸的"外故事"。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语义浓度,也使诗歌前后贯通,构成为连绵的诗歌整体。  相似文献   

9.
李亚白 《前沿》2003,(12):163-167
西方近代小说历史意识的自觉 ,对西方近代小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历史意识植根于西方近代理性观念 ,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意识 ,随 18世纪西方近代历史观念形成而产生 ,在 19世纪成为现实主义小说家一种创作自觉 ,体现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强烈的时代性、叙述的历史整体性、历史反思的意义重构及典型化方法的历史揭示等方面。历史意识直接影响到历史小说的兴起 ,并使小说以文学叙事承担严肃的历史言说使命  相似文献   

10.
苏轼在其著作中对六朝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对六朝文学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六朝诗歌,苏轼的评论不多,不过他对鲍谢诗歌以及徐庾体的评价还是基本客观的。苏轼的六朝文学观除了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外,其独有的文学创作经历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章罗生 《求索》2008,(4):162-164
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或学科建设刻不容缓。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革新文学观念,尤其是要革新文学史观,改变传统的文学史布局结构、分类方式与编写方法,给纪实文学以应有的规格和地位。要达此目的,首先要认识“大文学”、“严肃文学”、“纪实文学”这三个种属不同的概念,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如三套圈环,既环环相扣,又逐层递进。即:“大文学”中包括“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严肃文学”中包括“纪实文学”与部分“虚构文学”;“纪实文学”中包括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等。其次,要正视目前“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三足鼎立的文化生态与文学现实。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18)
正当下,有些现代诗人倡言纯文学。"纯文学",顾名思义,是消除社会意识的纯粹文学。诗是言志的作品,这种"纯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没有出现过。诗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一切生活需求均受社会供应,纵使归隐山林仍脱离不了社会关系。即便历代某些混淆时期的遁世文人,类如"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等等,仍持守知识分子的本色关怀社会。可以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诗人不可能写出"纯文学"作品。诗人因天赋的个别差异,对创作题材的选择、旨趣的倾向和写作的模式,各有自己性格的特色,文学领域便有了丰富多样的诗歌。这本是极其  相似文献   

13.
席忍学 《求索》2011,(9):184-18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具有探索色彩的文学流派,文学创作理论和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以生活体验论为理论指导,那么,具有探索性的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流派则以生命体验论为创作指导思想。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情形。他在总结《白鹿原》的创作经验时,形成了生命体验论创作观。以生命意识观照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前提,以民族国家叙事为背景的个人叙事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关键,从文化心理结构视角塑造人物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周军 《前沿》2010,(4):155-158
李邺嗣是清初甬上著名的遗民诗人,诗文创作成就突出;他与黄宗羲亦师亦友,是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李邺嗣重视诗歌的记史功能,认为"先诗后史,诗非无益于史";强调诗人应当明经通史、善学问,带有鲜明的浙东学派的思想痕迹。同时,李邺嗣针对时人创作的弊端,对文学的内容、情感和语言进行了深入辨析,确立了独立的诗文正伪观。梳理李邺嗣的诗文观念,既呈现了清初甬上经史之学与文学相互交融的图景,又展示了这一时期甬上文人创作观念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李璐 《理论月刊》2007,(11):125-127
佛教曾对于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而《维摩诘经》作为魏晋时代翻译佛经的典范之作,其文学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而其作者亦深受经文中佛家处世态度之感染,使得六朝志怪蕴涵浓厚的佛教气息。  相似文献   

16.
邱昌员 《求索》2007,(8):170-172
唐代爱情小说和爱情诗都非常繁荣,它们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对中晚唐文学审美风尚的形成有直接作用。它们的发展得益于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与渗透,而由于爱情小说的高潮略早于爱情诗,所以诗歌受小说的影响要大一些。爱情小说的流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唐代诗人的诗歌观念,提供了爱情诗、游仙诗创作的题材、情节模式及情感基调等。  相似文献   

17.
师会敏 《求索》2013,(1):153-15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这一转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事件或语言事件,它所关涉的是整个时代格局、知识体系的变化,甚至是文学观念的转变。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研究,对于廓清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古国可称得上是散文的泱泱大国。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的散文创作都曾极为繁荣。单就现代文学而言,散文创作的实绩也比其它文学门类更卓著。而散文,就其文体、内容的发展轨迹看,大致可分为“载道”和“言志”两种不同的散文观念和创作模式。发轫于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文学以其丰富多采的形式辉耀于文坛,尤以通俗文学的小说、戏曲和民歌显示了蓬勃的生气。而作为传统文学主要形式的诗歌和散文,在经历了汉魏六朝至唐宋一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逐渐衰微而让位于过去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说明了明代是文学体裁雅俗交替的时代。作为传统的诗文创作虽然在明代已处于衰弱的阶段,但文人结社树帜之风仍盛,他们在各种流派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开拓和发展。诗文批评的复古论调虽然充塞于文坛,但作为探讨总结前代诗文的创作规律在明代仍是有业绩的。如“格调”、“兴象”、“风神”等…  相似文献   

20.
张志斌 《求索》2010,(10):202-204
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主要显现于《诗经·国风》与汉魏六朝尤其是两汉乐府之中。"寄居"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的主要存在方式。叙事的灵活与逐渐清晰的人物形象则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最为显著的特征。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以其鲜活的文学力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大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进程中的重要一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