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相接,共有陆海邻国20多个,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而东南亚地域则是中国陆海邻国中最多的地区,该地域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特殊渊源,因而成为中国周边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东亚、乃至亚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也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仅从国际关系层面上对加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特殊意义做一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前,亚太地区出现了由中美日及东盟四大力量占主导的新的多极化格局。在影响亚太地区秩序构建的四种力量中,东盟这一极可能是最弱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东盟倒向哪一边,都会使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发生倾斜,并导致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力量对比重新调整。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是构建亚太区域秩序的关键和重要保证。当前,中国—东盟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双方都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和机遇。  相似文献   

3.
与中国不可避免的“亲密接触”可能使东盟变得脆弱,也可能实行共同繁荣。当然,双方的期望一定都是后者。凭着决心和外交手腕,中国正稳步增强其经济、外交和军事影响,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在中国眼中,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是亚太地区的一极,是一股重要的地区力量。不久前,西方媒体已经发出警告:中国正在一个又一个地赶超世界经济大国,2005年超过了英国,目前离德国和日本已不太遥远。那么,毗邻中国的东盟地区该不该担忧呢?2006年10底至11月初,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同期还举行了第三届中国…  相似文献   

4.
亚太地区是世界重要地区之一,冷战以后,随着经济蓬勃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动,亚太地区的国际组织也有迅速的发展。它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地区国际关系以双边关系为主的单一局面,推动了多边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一地区在国际组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亚太地区国际组织的现状、特点,作一概括性的研究,并对这一地区国际组织泼展的前景,作一简略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东亚已经提前进入多极化时代。作为东亚多极力量中的一极,东盟可以促进各种力量的平衡,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可以促进各成员国的团结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局面。今后,东盟能否在地区与全球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东盟内部的团结;二是大国关系的稳定与良性发展;三是该地区各国经济继续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各国政治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地区间制度框架协定的不断搭建,拉美与亚太地区间经济交往日益加深,亚太地区已成为拉美地区最具活力的经贸合作伙伴。在美国主导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和东盟着力倡导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亚太自由贸易区逐步取得进展的背景下,拉美国家对亚太地区日趋多元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受到广泛关注,以重点参与、积极推进的态度开展地区间合作,其中墨西哥、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等太平洋东岸拉美国家表现尤其突出。拉美次区域合作机制太平洋联盟则普遍被视为成员国融入亚太的重要平台。考虑到当前中拉合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拉美国家对待亚太经贸合作的这一立场与态度,有助于中国在推动拉美地区与亚太地区的地区间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和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格局正发生急剧的变化,东盟的一体化进程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但随着后冷战时代的来临,地区环境的变化,东盟一体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其中,如何推进安全合作正日益成为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王敏 《台湾研究》2011,(4):48-53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简称“东盟”)是当今国际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与海峡两岸均保持着密切的地缘政治与经济联系。由于地理位置毗邻、经济互补性较强等因素影响,东盟历来都是台湾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主要地区,也是台湾当局推行“以经促政”政策、加强“实质关系”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9.
许利平 《当代世界》2013,(10):36-39
201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10+1"合作的典范,引领着东亚合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日益紧密的时代,中国—东盟合作不仅具有地区意义,而且具有全球示范效应。10年的中国—东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亮点,值得好好总结,同时更应务实谋划未来发展的方向,使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为中华民族的两个百年梦想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哲馨 《国际展望》2014,(3):35-50,155
针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2002年7月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这些观念与东盟当时的地区安全观彼此相容,为本世纪头十年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随着近年来东亚地缘局势的变化,东盟的地区安全观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与东盟在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实现地区安全的基本条件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方法等方面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况下,东盟对华战略疑虑不断上升,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提升军备并寻求区外大国的帮助和保护,这又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互契合,形成东盟与美国合作共同抗衡中国的战略态势。由此而来,中国和东盟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对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障碍。为了巩固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须调整和补充新安全观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及时"升级"。具体而言,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地区各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东盟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逐步超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困境,使双方关系重回全面包容性合作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论日本与东盟的相互认知及双边关系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回顾战后日本-东盟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描述了两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时较为密切的全方位关系,到冷战结束以来平衡性与互动性更为突出的关系样式,分析了日本-东盟关系式样形成的内外原因,并对日本和东盟相互战略认知进行了探究。文章认为,在东亚国际格局变动的新时期里,日本-东盟关系将在前者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石”以及后者以“大国平衡战略”为标杆的基础上,日本将继续寻求美国与亚洲之间的政策平衡点,而东盟则在继续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依然会将中、美、日为核心的世界大国和国际组织纳入并塑造为该地区的基本平衡力量。从东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并奉行灵活进取的地区多边主义,中国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本与东盟国家颇为紧密的传统关系、尤其经济关系方面相应会面临三大效应的影响,将朝着平衡性、互动性、竞争性相对更为显著的发展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在中国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是由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两项双边活动。在有关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博览会和峰会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商界增进相互了解、扩大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峰会以“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未来”为主题,充分反映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双方工商界加强全面合作的共同要求,必将对双方扩展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给彼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齐皓 《当代世界》2015,(12):29-32
<正>从2015年年初开始,美国战略学界出现了一场关于是否改变美国现行对华战略的讨论。引发这场讨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逐渐失效,因此美国应该改变现有接触战略,加强与亚太地区盟国和伙伴国家的关系,努力平衡中国不断增长的地区影响力。[1]反对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美关系事关国际秩序的稳定和亚太地区的安全,中国尚无能力挑战美国的地区主导权,如果因为一些利益冲突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东南亚最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东盟在疏解和管控南海局势、维护该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但由于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它在号召力、决策力和执行力三个维度上都受到很大的制约,这导致其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能力明显不足。只有全面认知和统筹把握东盟在有关南海议题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其限度,并据此采取真正系统协调的政策措施,才能有效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进而实现该地区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马孆 《国际展望》2011,(2):16-28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深化中国与东盟关系、推进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和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双方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起更加便捷的桥梁。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主要阐述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意义,介绍中国与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取得的成就,探讨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钟飞腾 《当代世界》2014,(11):14-17
<正>中美领导人于2014年11月份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会晤,不可避免被认作是中国争夺亚太地区领导权的分水岭。很多分析家认为,未来的亚太秩序将表现为中国主导地区经济关系,而美国主导安全秩序。13年前中国在上海主办APEC会议时,还没有加入WTO,对外贸易额甚至都比不上东盟。十多年来,中国大大深化了与地区内国家的经济联系,成为很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而且有可能于北京APEC会议后在购买力平价意义上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17.
高程 《当代世界》2023,(11):40-47
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制造打压和孤立中国的集团政治生态,但当前中美关系并非“冷战模式”,不会升级为经济隔绝情况下两个平行的军事联盟体系和意识形态阵营的直接对抗。亚太地区秩序走向更多取决于中国与亚太周边国家的互动,如果未来中国在亚太周边产业链重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终端市场角色,并成为地区治理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为地区稳定与繁荣贡献更大力量,那么中国倡导的地区协同发展模式将会超越美国制造的集团政治生态,成为亚太地区秩序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东盟迅速崛起,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增强.已成为促进亚太地区的多极化形成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在南海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要把区域战略与全局战略紧密联系起来,把握好两个大局,即和平发展环境的大局和与东盟关系的大局。要破解当前的困局,中国须成为能为南海地区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国家提供航行畅通和航行安全"公共产品"的主要国家。不仅仅是自己单方面宣布和实施,未来还应该主动和积极推动建设南海合作公共产品的发展,把它作为推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重要议题和内容,逐步发展共同参与的南海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开启了积极的改革议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公民社会组织纳入决策,这标志着东盟早期封闭式地区治理方式的转变。本文着重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决策发展及其政治影响。首先,本文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此后的东盟合法性危机以及改革议程;其次,本文就本地区寻求参与地区决策的团体做了描述;第三,本文分析了东盟纳入公民社会组织的局限,指出尽管东盟宣扬"以人为本",然而,事实上,东盟拉拢与其改革议程一致的团体,排挤不一致的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