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生命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我国政府已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此公约中关于死刑的规定相比较,我国当前的刑事立法中尚存在一些需要与此公约规定相衔接之处,文中对此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的死刑问题是其国内较为敏感的问题,尤其是俄政府签署了《关于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欧洲公约》的第6号议定书以后,死刑似乎被废止了,但事实上只是处于或然状态罢了。本文从俄罗斯死刑立法的历史谈起,一直到今天的死刑政策调整,力图使读者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死刑是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刑种,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议已持续了二百多年。我国虽然是一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但是死刑在我国应严格限制。因为我国已加入了有关严格限制死刑的国际公约。另外,从保护人权的角度,也要求我们限制死刑。为此,我国的刑事诉讼中有关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要进行相关改革,如增加刑种﹑在诉讼程序中更加注重保护被告人的人权﹑加大死刑案件法律援助的力度等。上述措施是为了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判决,同时达到限制死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国际立法看我国死刑立法的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保护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立法的主流 ,我国的死刑立法相对来说不容乐观 ,死刑罪名居高不下 ,尤其是经济犯罪适用死刑偏高。抑制犯罪并非仅靠死刑的威慑 ,而靠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应当走先限制后废除的道路 ,以与国际立法逐步接轨。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死刑的存废日益成为与社会文明程度、人权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我国立法中,死刑罪名繁多,死刑适用泛滥,死刑适用正当程序不健全等弊端并存于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我国在不具备立即废除死刑而保留了死刑的前提下,对死刑适用中的人权保障的相关问韪应在在刑法规范和刑事诉讼法规范中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保护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立法的主流,我国的死刑立法相对来说不容乐观,死刑罪名居高不下,尤其是经济犯罪适用死刑偏高。抑制犯罪并非仅靠死刑的威慑,而靠社会全面发展,而且我们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对于死刑国情限定我们只能走先限制后废除的道路,以与国际立法逐步接轨。本文立足国际立法,对我国的死刑立法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并对其完善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
生命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权日益成为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和国际社会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刑法作为一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保护法益的广泛性、重要性及其对违法行为制裁的严厉性,使得刑法对公民生命权的保护较之其他部门法而言更具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就刑法对生命权的保护方式而言,中外刑法则主要通过对杀人罪的规定与限制和废除死刑两种"相对"的———或称"因果"的方式而完成的。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角度,就我国刑法对生命权的保护及其立法完善进行探讨,能使现行刑法较好较早地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  相似文献   

8.
安军 《工会论坛》2008,14(3):131-132
通过分析我国的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困境,认为这种现状既不利于制裁罪犯,也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及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借鉴联合国《引渡示范公约》的作法,明确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并在法律中规定之,将其作为任择性拒绝引渡的事由之一,为协商解决留有余地。同时,又指出,在适用联合国《引渡示范公约》的作法,完善我国的死刑不引渡原则时,存在的种种担心,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死刑不引渡原则是现代引渡制度的产物,是随着人权观念的兴起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在实践中,对于死刑的界定却存在着争议,并且请求国与被请求国也常常对是否需要判处死刑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些都会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的适用产生影响。另外,死刑不引渡原则是否构成了国际习惯法也没有定论。由于我国现阶段不可能会完全废除死刑,所以在同废除了死刑的国家进行引渡合作时就有可能产生纠纷,为此,我国《引渡法》也应引入死刑不引渡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关于死刑的存与废的论证,无论是保留的观点还是废除的观点,其内容都已毫无生气。如果从人性角度出发,死刑就具有存在的正当性,因为死刑制度源于人类社会的人伦基础。但是,死刑存在的正当性并非等于死刑适用的正当性,存在的正当性是应然层面的认识,而适用的正当性是实然层面的认识,必须经过对死刑存在正当性的限定,死刑才会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以“人权规范”作为死刑存在与否的真正基础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死刑的存与废的论证,无论是保留的观点还是废除的观点,其内容都已毫无生气。如果从人性角度出发,死刑就具有存在的正当性,因为死刑制度源于人类社会的人伦基础。但是,死刑存在的正当性并非等于死刑适用的正当性,存在的正当性是应然层面的认识,而适用的正当性是实然层面的认识,必须经过对死刑存在正当性的限定,死刑才会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以“人权规范”作为死刑存在与否的真正基础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人权成为当前人类文明强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各国废除死刑最重要的原因和思想基础。在现阶段,我国虽然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严格控制和合理减少死刑的立法与司法,已是刑罚向人道化方向发展的共识与大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传统死刑政策进行反思,真正把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念落到实处,树立现代死刑政策的科学理念,为我国死刑政策提供正确、理性的导向。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由于国际人权保护观念的高涨,“死刑不引渡”原则作为死刑废止论的一个表征和限制引渡的“安全阀”之一,而引人注目.当引渡“遭遇”死刑,当死刑关涉人权,当三者聚合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时,在保留死刑和废除死刑的国家间,造成了一些互不谅解的情况.其实,就目前世界发展状况而言,生存权仍是一种相对权,保留死刑和保障人权并不矛盾,各国应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协商解决矛盾,实现生存权和公共秩序保护之间的均衡.  相似文献   

14.
从立法到司法实践,我国死刑执行程序较以前对死刑犯人权的尊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具体操作细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理念到原则、从制度到规则、从监督到保障、从责任到追究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完善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确保通过正当的死刑执行程序,切实贯彻“少杀、慎杀、严禁错杀”的死刑政策,并通过合理人性化的制度设置切实保障死刑犯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权。  相似文献   

15.
限制并废除死刑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司法趋势,然而我国现行刑法对经济犯罪仍规定了大量死刑的适用条件。笔者以为在经济领域适用死刑,无论从报应主义的视角抑或功利主义的维度着眼,似乎均不存在其合理性,况且在司法实践中亦屡陷窘境。在全面废除死刑尚不具备现实条件的情形下,考虑在经济领域先行限制死刑,或许对我国的人权保障进程蕴涵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死刑问题一直处于争议的中心,虽然我国实行"慎杀、少杀"的死刑政策,但是死刑的频繁程度仍大大冲击着人权保障的理念.对于死刑的限制适用已是一大趋势.学者们主要从人权保障理念、正当程序和证明标准等方面阐述减少死刑的适用,以保障人权.死刑证明标准问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比较法和实践角度,利用证据法学的相关知识,探索我国死刑的证明标准的规范化问题,对于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予以细化,从而可以达到抑制滥用死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废除死刑,限制并废除死刑的国际立法趋势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显露出来。我国已经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同样不能回避废除死刑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走限制死刑进而废除死刑的道路。本文立足国际立法,分析了我国的死刑立法现状,并对死刑立法完善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死刑存与废是刑法学界争议不休的问题。本文认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社会,刑罚的目的是在保护犯罪人在内的全部公民基本人权,刑罚的适用对象主要是社会上具有中间状态的一般潜在犯罪人和理智型的罪犯。死刑废除与存在的根据就只能是根据刑罚的适用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死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该废除,但现阶段中国还不能废除。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不应废除死刑,并从物质条件与人文背景来分析死刑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死刑制度的必然消亡,但是死刑废除的过程是一个死刑限制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是刑诉法公开审判原则的"回归",对于保证死刑案件质量、加强司法人权保障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体现了司法公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践行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需要,是保证基本人权的需要.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下,简化程序、提高诉讼效率.在二审程序中要做好全面审查与重点审理的关系.加强证据合法性的审查,排除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口供.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和律师在死刑案件二审开庭中的辩护制度.注重庭内审和庭外审的关系以及理顺审判组织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