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佘祥林案、王树红案、赵作海案、浙江张氏叔侄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陈满案、聂树斌案等一系列刑事冤假错案相继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刑事审判的角度分析,刑事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包括审判机关对侦查和检察机关的制约不足,疑罪从无的司法观念没有贯彻落实,社会舆论对刑事审判的不正当干预和辩护律师作用没有明显发挥等。分析刑事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探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的有效措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职责。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从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赵作海案、河北聂树斌案、云南杜培武案、浙江张氏叔侄案、安徽于英生案,直到最近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一再跌破一个社会应有的良知底线,令人触目惊心,也让中国蒙羞。所有这些冤案都指向一个罪魁——刑讯逼供!冤假错案何以频频发生?昭示的是长期以来中国司法理念误区和司法制度顶层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案子中,或者"死者"归来,或者真凶落网,沉冤终于昭雪,但人  相似文献   

3.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3,(21):10-13
近年来。我国司法领域出现多起社会影响广泛的冤假错案。最近媒体陆续披露的就有浙江张高平叔侄杀人案、河南李怀亮案、福建福清纪委爆炸案等。仅在河南,2010年“赵作海案”发生后,又相继出现“时建锋天价进费案”“智障人吕天喜抢劫案”“眼花法官”等几起错案。  相似文献   

4.
今年两会刚过,一起本该是普通案件的宣判却引起了所有法律人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连同近年来爆出的余祥林、赵作海、杜培武等案件,这起被称为“张高平叔侄案”。再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目光,也让国人对冤假错案的预防与纠正给予了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公安队伍中,有少数民警政治素质低下,业务知识欠缺,这些问题导致执法不严、积案增多、办人情案、油水案甚至冤假错案。此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强化素质教育,严格管理监督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法政录     
《民主与法制》2013,(25):3-3
中央政法委出台防冤假错案指导意见 中央政法委近期出台的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要求,不能凶舆论炒作、“限时破案”等压力作出违法裁决;建立健全合议庭、独任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权责一致的办案责任制,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冤假错案标准、纠错启动主体和程序;依法严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隐匿伪造证据等行为,不能片面追求破案率、定罪率等指标。  相似文献   

7.
<正>8名省部级官员因涉嫌犯罪被立案侦查,薄熙来案公开庭审,一批冤假错案得到依法纠正……司法在人们的注视下又走过了一年。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而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与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益更是密切相关。福建省代表团代表在审议两高工作报告时指出,一年来,两高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  相似文献   

8.
<正>从前些年的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到最近的呼格吉勒图案,这些冤假错案不仅给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使我国司法机关的公信力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冤案、错案的发生固然有其主观与客观的各种原因,但作为查办案件的司法机关也难辞其咎。为此,我们不仅要着眼个案的纠正,更应反思我国当下司法职权运  相似文献   

9.
“奉命行事”本是一个基督教的名词,但最近却因沈德咏同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成了热词。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撰文称,法官故意制造冤假错案是极为罕见的。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冤假错案往往是奉命行事、放弃原则或者是工作马虎失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纠正了20多起重大冤假错案,这些案件的纠正不仅反映出了我国司法的不断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再次发生。文章旨在通过对这类得以纠正的冤假错案的现状和成因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了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冤假错案预防机制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司法     
《人民政坛》2013,(10):5-5
最高检:只有口供无其他证据禁定罪 据新京报9月7日报道,为落实中央政法委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下发《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对严格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办案程序、严格把好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关、坚决依法纠正刑事执法司法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完善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强调,检察人员要始终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互相配合与依法制约并重,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中央致法委员会制定出台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中国法学》2013年第5期刊登了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剐院长沈德咏的署名文章《论疑罪从无》。文章从疑罪从无的历史溯源、理论逻辑、实践理性以及实现路径等四个方面展开.全面阐述了疑罪从无规则及其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对该文主要观点摘要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秋天,湖南卫视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不仅让五位爸爸和五位萌娃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更使“去哪儿”这样直白而简洁的词汇也成了热门词汇。于是,就有了2014年央视春晚上充满感染力的歌手自弹自唱《时间都去哪儿了》以及至今尚未确认下落的MH370“飞机去哪儿了?”同样,在2013年年初张高平叔侄案被平反以来,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被依法纠正。于是,社会各界不免有了这样的疑惑:“公平正义去哪儿了?”  相似文献   

14.
<正>近来,一些地方冤假错案频频曝光,很多人也在深思:如何让正义不缺席不迟到?冤假错案不是一个偶然的社会和法律现象。只要人类的功利主义还在作祟,只要冤假错案存在的社会条件还在发生作用,那么冤假错案便很难避免。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发掘一切事实真相。我们只能在经过历史发展起来的、现行有效的规则判断的基础上,对案件事实进行最大可能的发掘和推究,力求一个最合乎正义的结果。冤假错案是刑事司法史上一道难以抹去的阴影:英国的  相似文献   

15.
物证是证据之首。其范围广泛,有暂时证据、形态证据、情况证据之分。物证以其固有的外形特征和物质属性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物证是客观真实的,不能自明其义、自证其案,只能反映案件事实的某一要素,物证不可替代等是物证的特点。物证是查明案情的必备手段,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基础和定罪量刑的前提,是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避免冤假错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中,讯问策略在侦查讯问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欺骗、引诱性策略的使用仍存在一定争议,因为一旦对这一策略使用不当,就极易导致虚假口供,造成冤假错案,但是如果正确运用对破案又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讯问人员应当遵循一定原则,正确使用欺骗、引诱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最近公开发表的《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一文,引起法律界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文章直言,"任何形式的联合办案都有可能埋下冤假错案的祸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二者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现行的主流观点是实体为主、程序为辅,但近年来一系列的冤假错案促使我们不得不对其加以反思。从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在整个法律体系和法律关系的运转中看,刑事实体法是程序法的逻辑结果,刑事实体法的实现依赖于程序法,同时刑事实体法对刑事程序法有指导作用。这一结论有利于纠正当前以实体为主、程序为辅的观念,更好地指导刑事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刻总结杭州两起错案的沉痛教训,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坚决防止冤假错案发生,一是杜绝冤案假案,严防错案;二是绝不冤枉一个好人,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三是有案必办,命案必破;四是依法办案,合法取证;五是加强内部审核把关,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六是淡化考核排名,强化能力提升;七是错案必纠,有错必罚.  相似文献   

20.
视点     
《今日浙江》2013,(16):5-5
中央政法委: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 中央政法委近日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对审判环节疑罪从无原则、证据裁判原则、严格证明标准、保障辩护律师辩护权利等作了重申性规定,并就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提出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