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政坛》2013,(2):44-44
张吕好在2013年第2期《民主与法制》撰文《网络信息保护立法重在平衡各方利益》认为,个人信息涉及隐私等人格权,具有保护人格权的意义。同时,个人网络信息还涉及私人财产权保护。为了保护个人网络信息,必须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公共空间,采取比规范传统公共空间更具体、更有效的方法,来规范网络空间。此时便会发生个人网络信息与其他私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冲突,因此必须寻找到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3,(4):93-93
高锡荣、杨康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系指互联网用户在面临个人隐私被侵犯威胁时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反应,它包括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提供行为和对信息被不当使用的抱怨行为。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互联网用户面对网络公司的信息索取要求,会采取拒绝提供个人信息或者伪造个人信息等行为;  相似文献   

3.
智能推荐旨在提供更针对性产品或服务,解决信息过载问题。但这一服务也产生用户画像获取了用户隐私,限制个人选择和发展,算法偏见导致不公平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智能推荐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加强对平台关于用户隐私、用户信息的保护,严格遵循用户知情、同意使用的原则;引入平衡推荐机制以及提高算法的透明度与维度,加入人工审查等多项建议。以求平衡人工智能发展与个人权利保护的矛盾,更好的应用科技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4.
项萍 《长江论坛》2003,(6):59-61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要全面完整地组织开发具有特色的信息资源,调整馆藏结构,建立专业数据库,充分利用网络,形成专业信息地址簿;积极主动提供特色信息服务,有针对性、目的性、前瞻性和动态性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辅导用户获取网上专业信息。  相似文献   

5.
资源共建共享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也改变了用户获取与利用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网络化。因此,图书馆要满足各类信息用户的需求就必须建立适应用户需求的服务机制,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方式,建立以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的传统服务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6.
企业内部网(Intranet)是传统企业网与因特网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网络,是一个采用因特网技术建立的机构内联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它通过简单的浏览界面,方便地提供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电子公告和新闻、数据查询等服务,并且可与因特网联接,实现企业内部网上用户对因特网的浏览、查询,同时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发布本企业信息。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随着因特网为主体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一种新的职业,即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知识、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和经营,以提供信息产品服务的网络职业便应运而生了。网络工作者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者、网络信息产品服务的提供者等,他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应的道德。我们把网络职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养成、遵守和显现出来的具有网络职业特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称为网络工作者职业道德,简称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8.
《公民导刊》2013,(1):3-3
买了新房。装修公司电话就“接踵而至”;孩子还未出生,手机已被奶粉推销电话打爆……这样的公民个人信息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对此类问题寻根究底的同时。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也暴露在公众面前,如何保护好此类信息,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网络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各种特征也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如说网络犯罪、网络欺诈、垃圾信息、黑客攻击、侵犯个人隐私和网络恐怖主义等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行为不断出现,其危害对象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甚至已发展到严重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安全的程度。对此,唯有织好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法网”,才能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清 《青年论坛》2010,(2):97-100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对个人隐私权构成极大的挑战。“艳照门”事件凸显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漏洞。对此,应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保护法,同时要加强行业自律,还要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网络用户的法律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彭榕 《人民论坛》2014,(11):135-137
微博在信息传递中的自媒体、草根化倾向明显,微博特有的信任人际群体传播且交互性强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微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信息扩散导致谣言产生,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过程;微博用户在网络谣言传播中起到了核心点、中介点和受众点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如果人们普遍对个人信息没有安全感,必然会本能地拒绝任何信息处理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结果反而是制约了信息的正常流动。因此,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不只涉及个人,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2月19日,工信部通信管理局通报了第一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QQ、新浪体育、搜狐新闻、小米金融等41款APP存在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不合理索取权限等诸多侵犯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主要依据《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居民身份证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散规定。虽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使用等行为均有规定,个人信息遭到侵犯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尚无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更是因为未将个人信息在法律层面区分为个人敏感信息和个人一般信息。  相似文献   

13.
微评     
《今日海南》2013,(1):7-7
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互联网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对相关主管部门的权限作出了规定,我国网络运行发展从此迈出依法治网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用户群体的日益壮大,互联网立法成为维护网络安全与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知识侵权、隐私泄露和网络诈骗等重要方面,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互联网立法时,应处理好公众权益与个人权益、隐私保护与信息利用、网络市场与网络制度这三对关系,以规范互联网参与主体的行为,维护网络微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网络信息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协调与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便快捷,网络信息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更加突出。平衡与协调二者冲突应遵循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平衡利益、宽容协调原则、保密义务的原则和维护人格尊严原则。并加强完善有关方面的立法,同时做到业界自律、个人自我保护与技术保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奚金才 《前沿》2014,(11):73-76
网络谣言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产生了很大危害,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治理,但效果依然不够明显,因可能会造成对言论自由的侵害,甚至还有质疑的声音。其实网络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采取成熟完善的措施。本文从法律完善、信息公开、政府责任、技术治理和强调媒介道德和理性公民教育等展开论述,为网络谣言整合治理提供多管齐下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不作为犯罪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彩霞 《求索》2007,(2):96-98
能够成立网络不作为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在客观上对网上信息拥有实际编辑控制权的ICP,而IPP因对网上信息的接触程度低于ICP,所以只在能够知悉或有理由知悉网上信息违法的情况下才应负上移除该信息的义务。但由于网络服务商同时还负有保护用户言论自由和著作权自由行使等义务,所以并不是一旦某些用户于网上发表或传输的内容被第三人指责为诽谤、侵害他人著作权等并通知了网络服务商时,网络服务商就应该无一例外地履行移除信息的义务。究竟其能否构成不作为犯罪,还要结合具体情况衡量义务的价值高低。  相似文献   

18.
东鸟 《时事报告》2012,(3):52-53
现在,不少人对微博实名制还不太理解,既担心身份信息被滥用,又担心个人信息安全,因为前有网民发帖被跨省追捕教训,后有CSDN、天涯等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除了这些担心,我们还有更多无奈。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延伸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版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网络传播、网络信息链接、下载、检索等各方面都涉及到版权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到三个方面:资源建设中的版权问题、信息传播中的版权问题和信息服务中的版权问题。我们应加强版权适度保护,推行公益性图书馆网络传播豁免权,健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20.
杜海霞 《前进》2012,(9):36-37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时下的一个热词,也是互联网最火的新应用。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