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付建 《电子政务》2013,(11):23-28
利用文献解析和现象归纳法,在指出既有研究对网络伪舆情概念界定局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网络伪舆情的概念;利用分类阐释法进一步分析指出,网络伪舆情表现为伪数据、伪帖文、伪新闻、伪评价和伪标签等,网络伪舆情不断增加是网民寻求改变的社会性动因和网络提供改变可能的技术性动因的结合,网络伪舆情的出现和增加对网络言论生态、网民社会认知和网络社会治理形成了消极影响;提出了网络伪舆情的治理路径,即应通过政府表率性行为、惩治性举措以及网民自律性活动推动网络伪舆情消减。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飞跃发展,既孕育着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正是诸多挑战带来"副产品"。为此,本文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特性,通过建立Lotka-Volterra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演进过程做出了合理预测。本文考虑了政府和网民在网络舆情中的相互影响,建立两者间的竞争模型,预测竞争中可能产生的结果,寻找竞争中政府与网民间平衡点的位置,为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干预行为提供依据,同时为衍生舆情的产生提供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将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民间舆论场,及时回应网民的合理诉求;要善用政务微博,把党和政府的正确舆论向大众传输,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要求同存异团结“意见领袖”,提高网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能够影响网民的情绪和价值理念,对一些公共决策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网络舆情发展,从而作出科学的公共决策。云治理模式有助于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能够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应用普及,我国青年学生网民数量激增,青年学生网络表达的渠道增多、网络表达更加便捷和经常,这为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是由焦点事件缘起,在青年学生网络讨论中发展和高涨,并逐渐走向淡化或消落。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化、复杂化,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群众关注的热点、各种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社会上的突发事件等,一经网络传播,立即就会引起网民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热点。面对突发事件,各级公权力机关如何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研究其形成和发展规律?如何迅速了解和把握网络这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如何依法依规向民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真实信息,引导舆论,掌握主动,消除谣言和误解,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7.
如何科学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使之转化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已成为一项新的时代课题。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发展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反腐倡廉迎来技术性变革,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平台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渠道,因而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发展的新趋势,切实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从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网络舆情最初是一种非制度化个体行为。网民将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公信力是公共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不断增强,公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公信力危机挑战,而网络舆情则能为化解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提供支持,进而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公共利益的价值实现。本文针对网络舆情自发性、零散性和某些非理性等特点,提出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领域的公众参与,培育网民理性参与的素质和能力,规范参与原则,完善网络舆情的公共政策吸纳机制,使其能更好地为提高公共政策公信力服务。  相似文献   

9.
兰岚 《政协天地》2011,(8):34-34
7月17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1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四川会理领导"悬浮照"事件,因当地政府主动放下身段及时与网民良性互动的应对措施而位居榜首,江西抚州连环爆炸事件则因为对媒体和网民关注的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10.
基层干部身处舆情汹涌的网络时代,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其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网络舆论驾驭能力,了解网络舆情动态、识别网络舆情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对此,基层干部应学网懂网用网,秉持疏胜于堵的基本原则,以平常心面对网络舆情;学会科学研判,主动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走向;与网民形成双向交互的良性沟通,在互动中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1.
张璇 《前沿》2012,(12):11-1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为人们讨论社会热点事件提供了一个广大平台。通过网络的传播效益,不仅可以让政府了解民声,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达到网络舆情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由于网络群体众多,个人观点具有一定的偏激性和狭隘性,使得某些群体借题发挥,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对网络舆情现状需要进行理性的、正确的分析,并做到网络舆情的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毅 《前沿》2006,(10):140-143
互联网为民众舆情表达提供了崭新的空间。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成为中央高层领导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网络舆情以及治理概念和内涵的探讨,引出从舆情视角来审视政府治理,并指出电子治理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3.
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和打赢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举措。热点舆情,不论是网络舆情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舆情,都已成为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热点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课题组通过对党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掌握了当前形势下党员获取热点舆情的主要方式、对舆论话题的认知态度和水平、对热点舆情  相似文献   

14.
侯捷 《中国青年研究》2012,(2):101-103,113
一、校园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广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民或者  相似文献   

15.
正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增至9. 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 5%,全民进入到一个互联网应用广泛、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网络舆情更加纷繁复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也意味着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更大挑战,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一、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困境(一)信息消除即舆情化解的媒介性思维让舆情治理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脉络、作用主体和特点,并以方舟子遇袭事件为典型案例,描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随着事件出现、衍生、审判、终结而孕育、喷涌、转向与衰减的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过程;剖析了当事人、网民、媒体、警察与司法机关、利益或声誉相关者等多方主体在舆情演变中的作用;并揭示和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重要特点:新媒体引领、当事人作为、媒体聚焦与同化报道、舆情指向变换等。  相似文献   

17.
张利军 《时事报告》2013,(10):27-27
当前,各地网络热点舆情频发,如何更好地掌握网络舆论场的规律特点,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一段时间以来的案例,应对的关键在于做到"五要五不要"。一要积极处置,不要推诿掩盖。对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事件的处置是第一位的。一有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舆情机制的迫切需要.网络舆情有其自身形成、发展的规律,要根据网络舆情的规律探索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处置、引导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以网络为载体的舆情表达呈现激增态势。然而,在具体工作中,目前主要推行政府主导的网络舆情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是一种被动反应的模式,在工作理念、策略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导致网络舆情工作成效不明显。例如,漠视网民的舆情表达自由而片面强调舆情管控,  相似文献   

20.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光明 《公安研究》2011,(6):55-59,8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情这一代表当今我国社情民意的声音已愈来愈强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引起了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公安机关要正确看待网络舆情,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牢牢掌握舆情导向,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夯实舆情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