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子荷 《中国减灾》2022,(6):14-19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相似文献   

3.
于洁 《长白学刊》2013,(3):41-4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而生态危机是新的实践向执政党提出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能够解决生态问题并融涵生态智慧。从生态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应体现着人类最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应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三者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应体现为"人与自然"存在论意义上身份与权利的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应体现为"生产性正义"和代际间公正。  相似文献   

4.
潘家华 《时事报告》2012,(10):24-2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创新 1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将生态和谐理念上升到文明的战略高度,初步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2005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5.
博学新知     
《今日浙江》2007,(10):58-58
新名词解释【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  相似文献   

6.
胡晓 《重庆行政》2013,14(4):27-28
重庆作为我国新兴的直辖市,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有着农村面积广阔和农业比重大的特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为重庆的农业现代化提出的紧迫任务,也为重庆的农业现代之路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选择。一、生态文明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生态文明是文明的高级形态所谓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以资本的无限扩张为手段,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马克思主义用自然辩证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一个生态和谐的  相似文献   

8.
《人大建设》2014,(9):3-6
<正>生态文明是一种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河南建设,对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实现赶超崛起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把推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不损害自然的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崭新文明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进步状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历史性任务必然要落实到城乡社区中来,并推动社区建设深入发展。本文拟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建设的互动关系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文明形态,表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程度。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更要革除不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蔽障。"包容性人道主义"是成中英先生在《创造和谐》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对西方"主客二分"思维的辩证超越,结合马克思"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践辩证法,从人类解放视域探析彰显"和谐意志"的包容性人道主义,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重要理路。为此,就要在生态伦理上倡导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价值统一,在生态自觉上形成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制度安排,在生态治理上坚持生产发展与社会交往形式的革新,促进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代际之间包容性发展利益机制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系统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型的"临界点"。生态文明和社会治理同属于这一系统下的子系统,它们之间应该存在协同的基础。从以协同论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治理必然发生转型,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多元共存、合作共赢和和谐共进是治理转型的基本价值导向;社会治理转型将较大程度上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步伐;社会治理将表现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理念的和谐性,治理方式的合作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李俊生  刘佳 《前沿》2009,(1):93-95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还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目前中国正处于绿色发展道路上,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保障,只有破除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制度障碍,才能让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当前国情,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成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积极主动介入新型社会发展方式的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科学认知和完整把握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方法以及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托具有整体性向度的生态人(生态—经济人、生态—政治人、生态—文化人、生态—社会人),促进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下就"十三五"时期现代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讨。一、生态文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胡锦  相似文献   

19.
李欣广 《桂海论丛》2011,27(3):6-10,135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一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发展过程,其研究视角为如何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为促进人的社会行为成为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从七个方面来实施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实践要求:领会、贯彻国家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方针路线;分析生态取向发展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确立发展目标;构建管理系统;培育社会机制;传播思想理念;倡导新型个人行为。以人为本、生态约束、追求和谐、社会调节、崇尚知识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必须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指导。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消除物质变换的裂缝。建立生态示范区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倡导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促进碳交易、发展低碳经济和碳减排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