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欧债危机中法国的欧洲政策——在失衡的欧盟中追求领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骥 《欧洲研究》2012,(5):29-45,2
追求"法国领导的欧洲"是法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欧债危机改变了欧洲的权力结构,形成了欧洲经济治理领域和外交安全政策领域权力结构的分化。面对一个失衡的欧洲,萨科齐时代的法国在追求欧洲领导权上呈现出两个不同的路径:在外交和安全政策领域展现强势的领导和进攻性,在经济治理和危机应对领域与德国共同领导并展现出妥协性。危机使得"法德轴心"再次成为欧洲事务的领导核心,但却呈现出"法国主张、德国内核"的特征。法国大选和左派的上台为再平衡提供了契机,奥朗德时代的法国在追求欧洲领导权上呈现出了新的路径:通过内部和外部制衡来平衡德国日益增长的经济权势,追求一个更加平衡的欧盟。  相似文献   

2.
<正>走出欧债危机泥沼的欧盟并未得到喘气的机会。一方面,欧债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但经济低迷不振将可能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随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及其引发的欧俄对立,以及中东"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兴起,欧盟安全环境趋于严峻复杂。本文将主要讨论欧俄交恶对欧盟及其成员国提出了何种挑战,以及欧盟应如何进行回应。欧盟对乌克兰危机的担忧集中于安全方面。尽管28个成员国的感受不尽相同,但在如下几个问题上看法一致:一是"俄吞并克里米亚"、"重划欧洲版图",损害了二  相似文献   

3.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德国对华政策的重心始终围绕发展贸易关系,政治和战略考量居于次要地位。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对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偏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国内利益的非中心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国对欧盟最终决策的影响。欧债危机使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发生微妙变化。德国作为国际秩序新的“构建力量”的角色定位,表明德国是一支不断发展的力量,其心态与式微的英法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欧债危机的战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桅 《德国研究》2012,27(1):33-41,126
欧债危机是从一些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中折射的欧盟一体化危机,由于发生在欧洲衰落的时代背景下,其溢出效应被放大.从本质上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欧洲一些国家产业空心化和国际比较优势下降造成的,是其生产方式无法维继民众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政治危机,反映出欧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恶果,而欧元区及欧盟机制又妨碍了问题的解决.从现实表现看,欧债危机不仅对欧元区经济、欧洲一体化进程、世界格局走向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加大了德国和欧元区其他成员的矛盾、欧元区与非欧元区国家的矛盾、美国和欧盟的矛盾、欧元区与世界经济的矛盾,使欧盟未来数年内不得不忙于内部事务而非热衷于全球治理,倾向于走务实的地缘经济而非价值观路线,严重削弱了欧盟的硬、软实力.然而,欧盟正借助危机加速推进一体化,其成效将舒缓、但并不能化解欧盟的战略颓势,由此增添了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欲借法国前不久刚迎来新一任总统之际,回顾上一任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在职期间德法的双边政治经贸关系。首先,本文对德法关系进行了历史回顾,表明德法合作在欧洲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本文重点分析了奥朗德执政期间德法两国在经济(欧债危机)和外交安全(马里维和、难民危机及巴黎恐怖袭击)这两方面所进行的协商与妥协、博弈与较量,并进一步剖析从欧债危机中走出来并愈发强大的德国因何能够成为人们口中的"欧洲霸权国"。最后得出结论——德法权力结构虽然在这一时期得以改变,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但德法搭档仍将是欧洲范围内不可替代的组合。需要注意的是德法合作的领域不该局限在经济范围内,合作的风格也应更具包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欧盟创新经济的现状、欧债危机对欧盟创新经济的影响以及欧盟未来的创新政策。欧盟虽然于上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欧盟范围的科技政策,并于90年代制定了创新政策,但是,近十年来,在创新经济方面,欧盟与美日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同时受到主要新兴经济体的追赶。欧债危机使欧盟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紧缩压力,但是各国仍重视创新政策。未来欧盟创新政策强调区域创新系统理念,使创新经济成为欧盟未来"巧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8.
吴海 《新民周刊》2012,(26):42-43
索罗斯指出,欧元区解体遭受损失最大的将是德国,作为欧盟和欧元的主要缔造国,德国拯救欧债危机义不容辞,同时面临着巨大机遇。为期两天的欧盟峰会6月29日于布鲁塞尔落下帷幕。在本次峰会中,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等债务国成为赢家,各国最终达成为缓解欧债危机而努力的三大成果:一、欧洲稳定机制(ESM)将可直接向银行注资;二、稳...  相似文献   

9.
欧盟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展,欧盟诸国经济复苏乏力,由此导致了欧盟市场需求减弱、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融资减少、欧元大幅贬值,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给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本文根据历年中欧贸易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了欧债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对欧出口贸易额、出口欧盟所占总出口比重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的情况;从市场需求、贸易政策、贸易融资、直接投资、汇率波动这五个方面分析欧债危机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环境的影响。最后,本文对近期中国对欧出口贸易形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西方学术界21世纪初关于欧盟力量的讨论出发,追踪了欧债危机背景下"规范性力量欧洲"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出现的新变化及其与"市场性力量欧洲"之间展开的辩论。文章认为,尽管两种理论模式在"规范"和"市场"何者是欧盟力量本质特征的问题上存有分歧,但二者间最终呈现的融合与互补态势反映了欧盟通过塑造国际规则和规范实现战略利益的对外政策常态。与此同时,规范性力量研究议程呈现出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取向,特别是将经济自由主义和市场性原则纳入欧盟核心规范体系,欧洲中心论松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学术界反思欧盟力量相对下降和国际力量格局变化的新现实后做出的回应,对于我们理解欧盟在国际规范、国际秩序演变中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经济实力源于自身在欧盟区域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中占据重要位置。德国成功地将自身经济力量转化为引领欧盟一体化方向的主导权,领导欧盟应对欧债危机、难民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等各种挑战。在此过程中,德国基本承接了区域内权力的转移,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本文将经济学范畴下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下的"权力转移"概念相结合,以此来分析德国掌握欧盟区域主要权力的原因与表现方式,并借此探索全球价值链与国际权力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欧洲一体化在成员国日益被政治化,欧盟成员国主流政党面临严重考验。它们的应对战略对本国欧洲政策和一体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去政治化战略、民粹主义战略以及参与和引导战略是欧盟主流政党应对政治化的三种战略选择。结合欧债危机以来德国、英国和法国三国主流政党应对政治化的案例,本文对这三种战略的实施过程和政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参与和引导战略兼顾各方利益要求,是适合未来欧盟主流政党的一种中间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伍贻康 《德国研究》2011,(4):4-8,78
“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这一缠绕欧洲时局百余年的“德国问题”,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兴衰有什么影响?今天“德国问题”是否又重新冒头?德国在欧盟中“一国独大”意味着什么?德国的战略定位已是欧盟兴衰和欧债危机能否解决的关键.由此出发,本文从“德国问题”角度探析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蒲琳 《新民周刊》2012,(3):31-33
其实,欧债危机是欧洲多年积压下来的老问题的集中发作。这些老问题包括:产业空心化、寅吃卯粮超前消费、过于优厚的社会福利政策、公众闲适懒散的生活方式等等。对于欧债危机,网上有这样一个较为通俗的解释:一对兄弟搭伙过日子,大哥(核心国家)勤劳而富有,而小弟(外围国  相似文献   

15.
以信奉"社会市场经济"著称的德国在长期的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合自身发展的特征和模式,为其经济、社会的相对平稳健康运行构筑了良好的框架条件,这在2009-2013年的欧债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国因之在欧盟成员国中呈现出经济"一枝独秀"、社会相对平稳的良好局面。本文将探讨其背后支撑德国发展模式的原因,以及德国模式在经过此次危机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作为其主要反对声音的疑欧主义也相伴而行,而在欧债危机发生之后,疑欧主义政党更是呈现出日益主流化的倾向。英国公投脱欧所造成的冲击表明,一些强烈的疑欧主义者正向脱欧主义者演变,其对欧洲一体化观念和欧盟治理结构的冲击将是极为深远的。相应地,有关疑欧主义政党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已经成为欧洲政治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在欧美学界,对疑欧主义政党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为"苏塞克斯学派"和"北卡罗莱纳学派",当然也有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些都为认识疑欧主义政党提供了丰富文献和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7.
欧洲在其历史长河中正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地位一落千丈,由此开始痛苦的转型,它通过一体化进程逐步走向联合壮大。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全球化急剧扩张、高科技迅猛发展以及冷战结束带来国际格局嬗变的背景下,欧洲转型出现新的契机,并出现了许多新迹象。而世界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推动了欧洲转型,并凸显其新的发展动向。本文拟探讨冷战结束后欧洲转型的动因、表现及其影响,尤其是欧债危机以来欧洲转型的新动向和新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一体化的背景下,战后欧洲的货币合作日益受到蒙代尔"三元悖论"的挑战,最终走上货币联合的道路。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设,是"制度一体化"与"功能一体化"相互对立、妥协而又互相促进的历史进程,最终以制度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终。欧元区在远未达到"最优货币区"要求的背景下被建立起来,也为欧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9.
从德国的视角看,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PIIGS国家("欧猪国家")在享受超出自身收入水平的生活方式上走得太远,导致其政府的持续预算赤字。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持不同见解,他认为成员国的竞争力差异以及加入共同货币区导致的政策工具的丧失使得欧元已经失败。德国政府相信有两个政策工具可以解决危机:第一,制定强制所有成员国采取预算紧缩的财政协议;第二,创建一个基金用以救助受到破产威胁的成员国政府。包括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和赋予欧洲中央银行以最后贷款人地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被德国政府拒绝了。德国政府强烈反对将欧元区转化为转移支付联盟。而由德国政府提出的政策措施也都归于失败,因为预算紧缩政策导致了"欧猪国家"的经济负增长,进而加大了其减少公债的难度。在德国政府看来,为保证"欧猪国家"不放松降低财政赤字的努力,继续保持金融市场上的压力是必要的。笔者认为,除非德国政府采取针对经济弱国的更加合作的态度,否则欧元区将极有可能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以欧债危机为背景,分析大众意见在欧洲议题的政治化进程中的表现和影响。为此,在介绍了欧洲议题的政治化的概念基础上,本文利用权威合法性关系的理论视角对大众意见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社会调查数据表明,欧盟大众在欧债危机被严重政治化的影响下,尽管对欧盟的支持有所下降,但对欧盟解决危机的前景和信心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