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金峰 《重庆行政》2014,15(5):18-19
正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按照中央"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总要求,重庆市荣昌县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实办好了一批事关群  相似文献   

2.
陈昌龙 《群众》2007,(11):51-52
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建设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而在社会建设中,党的十七大又强调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一科学论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针。联系我们和谐如东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造福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4.
王礼人 《乡音》2013,(2):24-25
民生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头戏。党的十八大报告辟出专题《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讲民生,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今年我省两会上张庆伟省长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今年工作目标时指出:"真心实意办好惠民利民实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并列出了十件惠民利民实事。这十件实事涵盖了有  相似文献   

5.
余永庆 《前沿》2013,(14):25-26
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建设,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重点,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探索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必须重点发展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人为本"的改革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所在."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要坚持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改革的主体定位是人民群众和改革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共享.我们党己将执政的重点指向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问题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善和保障民生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我党长期艰巨的奋斗目标和奋斗过程,要把民生问题作为一项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为政之道,民生为要。关注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和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政工作是党和国家民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4,(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指向。近年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践中,我们坚持务实创新,提出全面实施就业、文化、健康、平安、乐居五项惠民计划,努力在群众要求最迫切、经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领域实现新突破,促进"解困民生"向"普惠民生"转型。以促进就业夯实惠民之本。就业是当前最实际的民生课题,只有破解"人往哪里去"难题,才能为经济发展、民心稳定提供强力支撑。我们按照"党委政府主导、项目牵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是群众关注的重点。如何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党章,为我们在新时代贯彻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了根本遵循。万宁将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事业,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事项一件接着一件办好,一年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次单独成章、系统阐述,并且细化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任务目标,民生问题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倪士俊 《群众》2008,(2):39-40
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核心要求,折射的是一种对群众的情怀,体现的是一种对百姓的责任。近年来,我们江都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第一导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富民、成果惠民、保障安民、服务便民,顺应了民意,凝聚了民心,团结了民众,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有了厚实的群众基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百强 《山西政报》2010,(23):72-7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部署“十二五”规划时,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和重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就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5.
袁红叶 《云南人大》2009,(11):28-29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沾益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监督工作中,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从关注民意、维护民权、保障民生人手,坚持抓重点、求实效,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作为第一选择,从讲真话办实事做起,监督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的民生观: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一直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不断为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奋斗,他的民生观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当代中国形态,对于当前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秀玲 《当代广西》2011,(18):14-14
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追求,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体现,是现阶段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从登上中国社会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不懈奋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执政以民生为本,是我们党执掌政权以来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所谓"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纵观红河州认真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实践和效果,无不充分地验证了这一执政理念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寇志霞  窦孟朔 《前沿》2013,(10):4-5
党的十六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越来越达成共识。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民生建设的第一标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发展赋予党的历史使命。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民生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评判、检验民生建设的成效,也就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苏政协》2012,(12):30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加快推进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而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十二五"时期,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需求将日益紧迫,发展民生科技、促进科技惠民将越来越重要。为此建议:一、实施一批重大民生科技工程。围绕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