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14,(5):124-125
明朝的崇祯皇帝虽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让人寒心。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50多个“共犯”,其中包括陕西巡抚,被充军到了广西。有人看不下去了,向崇祯揭发了陈奇瑜,他又把陈奇瑜也充军到了边疆。  相似文献   

2.
刘修春 《党课》2012,(22):74-75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识人。”但识人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识人之难,连千古一帝唐太宗都感到困难。为什么识人如此之难?因为在用人的问题上,用了忠臣,百姓幸福,社稷安宁;用了奸臣,百姓遭殃,社稷哭泣。可见识人用人之难。崇祯皇帝在大明帝国灭亡时说过一句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相似文献   

3.
任立湘 《奋斗》2002,(1):44-46
古城依兰是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的水将这座不大的城池环绕其中,看上去显得十分有灵气,古往今来就有“声闻塞北三千里,名贯江南十六洲”之盛传。她不仅是北宋亡国之君徽钦二帝发配之地,而且还是满清的发祥地。当地百姓称依兰为五国头城,自然,这里也就成了“皇城”。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上看,因贪亡国的教训数不胜数。历代贤君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高举肃贪大旗,且手段不断翻新,真可谓亮点频出,精彩纷呈。著书立说夏初太康失国,太康的弟弟编写了《五子之歌》,告诫统  相似文献   

5.
尚志发 《奋斗》2008,(10):59-59
辽王朝到了第九代皇帝天祚帝上台时,已是人命危浅,日薄西山的境况了。可悲的是这位亡国之君并没有看到历史悬在他头上的刀剑,竞把末代当作盛世来享乐。涂炭草原、躁躏朔野、欺凌部弱、炮烙忠贤。这个伟大民族开创的“鼓行寂外,席卷河朔,树晋植汉”,(《辽史》)煌煌二百年的万里帝国,终于灰飞烟灭。而这场悲剧的最后一幕.历史竞令人痛惜地牺牲了黑土故园鸿蒙初辟的第一位女诗人!辽国皇妃萧瑟瑟,史称文妃。  相似文献   

6.
梁衡 《新湘评论》2009,(11):49-53
2.忧君。 范仲淹的第二忧是忧君。他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管在朝在野都不忘君。封建社会“君”即是国,他的忧“君”就是忧国。  相似文献   

7.
虽说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景山是历代皇家禁苑,但景山上的那棵歪脖儿树却历来为老北京们所津津乐道。据说360年前那个甲申年,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就吊死在这树上。说起崇祯皇帝,大家都觉得他可怜,好好的皇帝怎么混到这个地步?必是昏庸至极吧!其实,崇祯继位后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把历史上有名的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并常给自己下《罪己诏》,痛斥官吏的腐败,哀叹民生之疾苦,频频要求“减膳、撤乐”。可叹的是他为政时已是明朝的迟暮之秋,面对腐败的国家政治,他还缺乏彻底革新的勇气、智慧和能力,加之个性的弱点和灾害饥荒的频仍,民不聊…  相似文献   

8.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主持了秦国的变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变法与人才思想紧密相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靠立法解决选拔人才,是他人才思想的独到之处。商鞅提出假贤问题,他认为不少已获得“贤”的名望和地位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才,而是靠花言巧计迎合君主骗取得来的名望。他说:“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臣则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做臣子的是按君主的喜好来为君主服务的。君主重视法治,那些端直的贤才就靠近他,君主…  相似文献   

9.
3年前,某局局长、党委书记兼”翻牌集团“董事长K君,因受贿5000元,被撤掉局长之职,但仍任后两职。去年底,他又因利用干部选拨和职工调配权收受礼金实物折合人民币8000元,被免去党委书记之职,可却还当董事长。今年初,他又采用虚报冒领等手段贪污1万余元,退赔后当了局里的调研员。群众气愤地说:“K君三顶官帽成了他三次犯罪的三大筹码,使他三次逢凶化吉,真是天大的笑话,莫大的耻辱。”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了一则典故: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见后十分担忧和害怕。箕子认为,商纣王既然已使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不会用陶器盛汤,一定会用犀牛角或玉石做的杯子,而玉石杯子盛的、象牙筷子夹的,一定不会是野菜粗粮,而一定是山珍海味。食用这些美味,他一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住茅草屋,而必定要穿多套锦绣衣服,住豪宅。这样奢侈享乐的欲望就会不断膨胀,天下的财物也不够他享用。所以,箕子“见象箸而怖”就并非小题大做或杞人忧天。后来,商纣王因奢侈淫乱不知收敛而导致国力空虚,军心动摇,最终亡国。
  无独有偶,《宋朝事实类苑》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北宋平定了后蜀之后,亡国之君孟昶到了开封,进献给赵匡胤一个精美绝伦的尿壶,上面装饰着七彩珠宝,名贵无比。赵匡胤看到这个尿壶后,当即让侍卫把它砸碎,并声色俱厉地对孟昶说:“一个尿壶竟然如此奢华,那你用什么东西来贮藏食物?你如此骄奢淫逸,怎能不亡国?”接着,赵匡胤教育群臣:“人人都应记取这个教训,千万不要有奢靡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晚年处于既对前明亡国的感念,又欢迎清廷佑文政策这一矛盾心情之中。前者是黄宗羲一贯情感所系,后者则是他出于对中国礼乐文明制度的向往之情。二者交织,构成黄宗羲晚年思想发展脉络中一大张力,这些都体现在他当时所著诗文中。  相似文献   

12.
李元明:1918年出生,湖南省石门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随红二方面军长征。1936年任红军连长。后任军委炮兵参谋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3年离职休养。1983年,李元明将军从原军委炮兵领导岗位上离休了,这时,他65岁。以后的路怎么走?他苦闷过,也彷徨过,最终他决心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开始新的征程……忧“君”亦忧民宋代诗人范仲淹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将军说,我现在既没有居庙堂之高,也没有处江湖之远,但既忧“君”,又忧民。先说忧“君”。李将军虽然不在位了…  相似文献   

13.
孟尝君大度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3):45-45
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的宰相,他礼贤下士,广聚人才,且宽容大度,颇具领袖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美誉。 孟尝君手下门客众多,可是其中一个门客爱慕上了盂尝君的夫人,让人很看不惯。一天,有人便把此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此人食君俸禄,却心念君之夫人,实为不仁不义.先生何不杀了他?”孟尝君说:“爱美之心,悦人之貌,人皆有之,你的看法我不同意,今后不要再说了。”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6,(4)
正一个人、一个组织,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历史,历史也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戏弄历史的人,终究将被历史所戏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太史为了真实地记录"崔杼弑其君",不惜牺牲  相似文献   

15.
张明扬 《党建文汇》2014,(10):47-47
在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井列敬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相传至今。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6,(1)
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古代文坛一位重要的词人。他的真性情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情感真挚、含义深沉。他快乐就毫不掩饰的纵情开怀;他痛苦也同样痛快的宣泄,字字啼血。这就决定了他前后时期欢与愁纵横交织的不同词风。他短暂的帝王之欢与后期沦为阶下之囚所产生的巨大落差,形成了两极世界——极乐世界和悲惨世界。也正因如此他后期的亡国之作才更显哀思之深。本文就通过对唐后主李煜前后期词的解读与分析,来一同感受这位多才多艺,多福多苦君主的乐鲜与愁殷。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亡国之君很多,但像北宋徽钦二帝这样的却是很少见。他们父子不仅国破家亡,而且连同自己的皇族百官一起被俘并押往金国的女真内地,流放五国城,并客死他乡。关于北宋徽钦二帝在当时金国黑龙江的生活情况,说法很多,莫衷一是,真假难辨。本文主要介绍徽钦二帝在黑龙江真实的流放生活。金天会五年(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灭亡北宋之后,将被贬为庶人的北宋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等三千余人,押往女真内地即  相似文献   

18.
比较早地系统论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要算东汉人王符。他的著作《潜夫论》中的《明暗第六》对此曾进行过专门论述。在该编中,他说:“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这段话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9.
从隋炀帝的好讲排场说起○蔺永刚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因其残暴之至、荒淫之极,仅在位14年,就身亡国灭。他给后人留下的,除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外,就剩下残暴荒淫导致亡国的教训了。他曾为了向在洛阳的西域人夸富,每年正月在洛阳大街上设百戏场,演出...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4,(7):121-122
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至亡国的故事。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