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儒学与民主的关系必定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学界的论战中学者们往往运用了不同的民主概念并对儒家思想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以支持各自的观点,这导致儒学与民主关系的看法不可避免地被狭隘化、片面化并带有残缺性。过去关于儒学与民主关系的论战主要集中于二者是矛盾的还是兼容的。其实,跳出这两种较为常见的理解框架还可探索其他可供选择的对儒学与民主关系理解的范式。儒学与民主的关系有四种范式——矛盾范式、兼容范式、混合范式、批判范式。这四种理论范式,每种范式都各有优劣,都有各自思路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共历史研究目前存在多种范式。革命史范式是以往的中共历史研究中盛行的一种研究范式。它适用于1957年前的中共历史。革命史范式有两种类型。现代化范式是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历史的一种范式。现代化理论一般是指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范式在中共历史研究中还需要加强。自然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也是目前中共历史研究中常见的范式。各种研究范式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但也没有必要要求不同研究范式的糅合。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基本理论不同,实践的基础不同,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也不同。中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核心是党内民主的全面实施,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4.
吴广庆 《求实》2013,(2):81-85
库恩范式引起了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因其理论的不足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本质上看,库恩范式是指拥有专属的"共同信念"的"科学共同体",取得了"公认的科学成就",从而规定了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模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和"可转换性"。在我国,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对此要谨慎客观对待。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统一,就要从当前中国实际出发,结合库恩范式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5.
范式之于经济学的内恰性,使其成为框范经济理论系统化、稳定化和科学性的标尺。经济学范式内嵌的基本理念、分析框架、研究工具支撑着经济学思想演绎和理论成长空间。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范式转换与研究纲领成长的过程,经济危机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催化剂。当经济金融危机"反常"现象无法适溶入既有经济学范式,范式危机和新旧范式转换随之发生。后危机时代,不仅要从经济学自身理论深化和逻辑扩展角度来把握经济学发展方向,而且要顺应历史时代的思潮变化与整体范式转换要求来探寻经济学变革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三权分立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是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纯而又纯的三权分立并不存在.三权分立不是政治神话,它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存在着诸多缺陷和困境:它不是唯一的权力制约途径,也并不必然带来权力的制约;它的运作离不开法律的扶助与维系;它走不出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并非与腐败无缘.三权分立只是权力制约的范式之一,而不是终极选择.三权分立内含的对权力制约的推重、对法治的倡导以及对社会制约权力的关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政府行政领域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中国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转型的前提 ,思想观念更新的深层次要求在于管理思维范式的转变。思维范式的动态性决定了转变管理思维范式是政府行政转变的客观要求和一个常态 ,这种管理思维范式转变的方向是管制思维范式向服务思维范式转变、权能无限思维范式向权能有限思维范式转变、权力思维范式向责任思维范式转变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的传统范式虽然具体表现形式各异、内容多样,但总体上都呈现为一种知识论立场的意识哲学范式。由于其存在的思维局限和不合理,通过这种范式既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真实意蕴,更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地位。实践哲学范式才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研究范式。只有达到从哲学范式转换维度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理论自觉,变革传统研究范式,实现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从意识哲学范式到实践哲学范式的创新与转换,才能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真实意蕴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9.
秦慧源 《唯实》2012,(11):34-38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被认为是"只有宏观,不见微观",是宏大叙事的代名词。事实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着双重维度,是以微观理论范式为基础、宏观理论范式为主导来展开的。"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是马克思深切关注的领域,也是马克思微观理论范式所关注的内容。马克思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框架论述了人类社会制度的历史更替,这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宏观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0.
数字中国战略下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开启了乡村建设的新图景,但随着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开展,技术赋能范式已难以回应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新需求。基于权力、技术与行动者关系重塑的数字乡村共同体,具备了超越赋能范式的诸如耦合权力与技术场域的数字乡村建设、对接数字乡村治权共享需求、内涵共同体激励相容机制等演进功能,其有助于消弭赋能范式的梗阻。以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的逻辑,需要从连线扩面地破解技术悬浮、兼顾“赋权”与“放权”的乡村治权共享、锚定“以人为中心”的多元需求等内容出发,持续超越赋能范式的治理限度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