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雅荣  费建中 《前沿》2001,(12):113-116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第一代驻外公使 ,以宣传洋务和出使英伦并提出最早的维新思想闻名。他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对夷患及夷患的解决就提出独到见解。他的洋务观比洋务派的观点激进而深刻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著名的“洋务”思想家,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之一,而又是在历史上甚具争议的人物。全面研究、科学评价郭嵩焘的生平和思想,不仅为历史研究所必须,也有着现实的社会价值。王兴国研究员的新著《郭嵩焘评传》,1998年10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已故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种,洋洋46.3万言,论述详明,评论科学,业绩与思想紧密结合,不少地方富有新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首先,作者较好地把握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匡亚明先生所规定的撰写思想家评传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在从事洋务期间,与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官员、军人等就有接触,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已形成一些感性认识。19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出使英法两国期间,又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各个方面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并把这些考察详细地记录在出国期间写的日记和信札中。学术界对郭嵩焘关于政治、经济、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多有论述,但对他的文明观与中西社会风习方面的比较,探讨得不够,本文兹就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些评述。世界文明起源的多元观在千百年来封建传统观念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士大夫阶级,一直…  相似文献   

4.
“千秋论定归青史”,郭嵩焘在中国历史上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在中国开放史上作出过什么样的贡献?尽管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又是封建时代忧国忧民的良吏,也是洋务运动的积极鼓吹者和参与者,虽无显赫的建树,但作为负辱走出国门的首派大使和著名外交家,成为近代中国走在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学习最前列的思想家之一,在中国开  相似文献   

5.
近代湘籍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之所以称为湖南人"独立之根性"的典型代表,是因为浸润着湖湘文化元素的家风和地方风气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精神,影响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读书、为官、做学问。特别是他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最早将中国传统实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提出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师夷之长技",而且要师夷之根本政教制度、民情风俗的见解,大大超越了前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和湖湘文化向近代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千古大变局》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历史散文集,引人入胜,让人无法释卷。在晚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作者选取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等枢轴式的人物,分11个篇章对他们的生命与精神历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兼及林则徐、魏源、郭嵩焘等众说纷纭的人物,在人物写意、文化泼墨与历史钩沉中,对近代中国历史展开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究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最近在西安召开的首届中美社会学研讨会上,中美学者研讨了与社会现代化相关的五个问题: 一是科技革命与社会现代化。有的学者认为,近代科技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近代科技革命,冲击了中国封建社会重“义理”而轻“方技”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传统,引起了封建教育制度的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化和文明。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中国文坛的轮廓粉碎「四人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中国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件大事也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新时期的文学,在摆脱了封建法西斯专制和现代迷信思想的羁绊之后,又出现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一九七  相似文献   

9.
印度古代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汉文译本的问世,是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为了开展《罗摩衍那》和中国之关系的研究,我已经在《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一文中,辑录了汉译佛典中有关《罗摩衍那》的资料,同时简要地说明了它的学术价值。本稿作为它的续篇,把近代以来中国对于《罗摩衍那》的介绍,以及它和中国之关系的研究讨论情况作一综述,并提出几点极不成熟的想法,聊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薛福成是鸦片战争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代表,以通晓洋务而著称。他通过对中、西方人口问题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关于中国近代人口问题的一系列主张,对我们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有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朝祥 《前沿》2009,(11):26-29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对传统吏治的批判,二是结合其出使西洋的个人经历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改革吏治的措施。对吏治的批判集中于三点:颟顸无知,虚骄自大;徇私枉法,颠倒是非;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改革吏治的具体措施,一是治吏从严,治民以宽;二是以循习"西洋政教"为"本源之计"。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嵩焘研究自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回顾新世纪以来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出研究有三大特点:一、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角度新颖独特,呈现多学科交叉互补研究的新态势;二、研究方法上较多采取了比较分析法;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使得学术性探讨大大多于政治性阐释,视野开阔,论证充分。在此基础上,展望研究趋势:一、回归研读郭嵩焘著作原创文本,吸收新史料,步入研究新阶段;二、以现代化史观为导引,挖掘新内涵,开拓研究新领域;三、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采用新方法,打开研究新局面;四、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研究,找准新角度,提升研究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庞昭 《求索》2011,(3):249-251
郭嵩焘的致富致强之道不仅表现为对传统重民、养民思想的继承,而且表现为以民本来体认、诠释西方的民主,强调利民、富民。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当口,一批士大夫政治理念的深刻变化,为以后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傅扬 《前沿》2013,(11):17-19
在研究马克思关于中国社会的论述时,人们很少关注马克思关于技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事实上,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论及中国社会及其问题时,技术的因素也是他思考的重要维度。对马克思有关中国的论述进行新的思考和研究,可以看出,技术在中国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社会状况的变迁以及发展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是中国早期的洋务官僚之一,他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强盛不仅单纯依靠军事,必须有相应的政治制度来辅成。为此.他对西方民主政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郭嵩焘不仅敢于正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思想的深刻和超前使郭嵩焘具有比同时代入更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也使能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解放的寂寞先驱。  相似文献   

16.
近代宁波帮在上海的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帮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鼎盛于中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丁日初关于旅沪商帮力量消长的观点,角逐于当时上海商界的主要有晋、闽、粤、甬四大商帮,势力消长的顺序是广东帮超出山西帮、而后宁波帮取代广东帮而执上海经济界牛耳。正由于近代上海是宁波帮臻于顶峰的舞台,因此对宁波帮的研究,实际上是对近代中国最大经济都市中最强的商帮的研究,这在近代上海经济史的研究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宁波帮称雄上海滩,已经为今昔很多研究者论述。然而造成这一近乎奇迹的原因较少被人们透析。虽然也有言及原因的…  相似文献   

17.
黄跃红 《求索》2012,(4):118-120
身处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梁启超,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民主共和制度以后的宪政前途,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识;在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代言上表现出软弱性;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和实践上表现出缓进、妥协、务实的特性;在民族利益上也表现出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在"过渡时代",其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出多变性特征,这与此一"过渡时代"的社会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新春寄语     
一九八五年的新春来到了。新春年年有,对中国来说,今年又‘新’在何处呢?简而言之,‘新’在开始全面的经济改革。去年十月二十日中国公布了全面经济改革的蓝图。改革这件大事不仅大陆上十亿人民在热烈地议论着,实践着,而且在全世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继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和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两个伟大历史事件之后将有可能出现第三次‘腾飞’。  相似文献   

19.
冯契先生理想人格学说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继承有关。冯契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通过教育、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的理论,关于理想人格培养过程中理性自觉和意志自愿相统一的原则,关于把人的精神发展看作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培养新人学说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也作了批判总结。冯契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分析和综合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严昌洪同志的近著《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章开沅主编《中外近化比较研究丛书》之一,湖南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下简称《西俗》,是一部颇有特色的社会风俗史著作。《西俗》从社会风俗变迁的角度探寻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轨迹,揭示出改革传统生活习俗,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让中国也跨入近代文明的社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里一系列近代化运动的原动力之一。这种探讨对于扩展史学研究的视野,打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旧格局具有一定意义。“西俗东渐”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从近代以至今天,人们对这种现象作过各种评价。作者没有受近代史上保守的或激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