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一、德国社会立法的发展德国在社会法领域中进行立法工作始于十九世纪。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给这种立法工作带来了一次重大的新的开端。在这之前,德国在社会救济、官吏供给以及社会保险方面早就存在各种零星的法律。北德意志联邦首先统一了社会救济立法。而从1881年起德意志帝国设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883年的疾病保险;1884年的公伤事故保险;1889年的工人残废和老年保险)。1911年,各项特别法被汇集为帝国保险条例,并就职  相似文献   

2.
从德国历史梳理和法治国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基本法中的法治国原则是德国民主经验与立宪传统的产物,法治国思想内涵也随着1849年的“法兰克福宪法”、19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宪法”、1919年的“魏玛宪法”不断丰富和拓展.对此,从德国基本法的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两个层面解读和阐述法治国原则是如何调整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德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之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 作为大陆法系重要代表的德国,其民事诉讼法典与民法典一样,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由原德意志帝国于1877年制定公布,187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历经帝国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共和国时期……  相似文献   

4.
祝越 《法制与社会》2010,(2):229-230,233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中德国的遭遇和俾斯麦的外交失败可以证明这一点。本文认为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俾斯麦的外交战略方针,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维也纳均势体系崩溃后俾斯麦重建的均势体系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佚名 《政府法制》2010,(14):19-19
1914年,德意志帝国巨大的战争机器疯狂地运转,各行各业都被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普鲁士科学院和柏林大学里到处沸腾着大日耳曼民族主义。全世界愤怒地抗议德国军队对比利时的侵犯,而爱因斯坦也像躲避瘟疫一样,躲开了普鲁士科学院和威廉皇帝学会请他加入研究炮弹、潜艇和飞机的战时特别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期待可能性理论起源于德、日大陆法系国家,近年来引起我国刑法界学者的广泛兴趣,通常认为起源于德意志帝国法院1897年3月23日对"癖马案"的判例,对期待可能性的本质属性认真分析,才能为探究它在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应处于何位置、找出引入该理论的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姜森 《检察风云》2023,(24):70-72
<正>据俄罗斯《军事历史》杂志报道,二战中,纳粹德国曾秘密发动金融战,除了利用中立国瑞士的银行系统洗钱,还逼迫“造假专家”伪造了价值60亿美元的假钞。由于“造假专家”消极怠工,纳粹最终没能用这些假钞扰乱英美金融市场。柏林“造假之王”1933年,纳粹党取得德国政权,亚尔马·沙赫特被希德勒任命为德意志帝国银行负责人,次年又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的财政部长。他为希特勒立下汗马功劳,第三帝国实现所谓“经济复苏”,他可以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正> 一、少年法制史《少年福利法》和《青少年刑法》是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殊性而制定的特别法。它有着比较深刻的历史背景,早在1532年的刑法典中就为处理少年案件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规定。此后,德意志帝国各州的法律纷纷提高了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在1871年的刑法典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全国统一规定为12岁。1923年的青少年刑法制定以后,又将刑事责任年龄提高到14岁。  相似文献   

9.
1945年5月8日午夜,响彻欧罗巴大陆的枪炮声停息了。自1939年9月1日以来铁蹄践踏几乎整个欧洲和北非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终于土崩瓦解。5年8个月的战争期间,掠夺成性的纳粹匪徒从成百上千座城镇里,从数千万户殷实家室中,从惨遭屠杀的几百万犹太人身上抢掠豪夺的金银财物、珍宝古玩、文物名画,总数究竟有多少,将永远是个巨大的问号。无论哪种型号的电子计算机都无法精确计算出来。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与“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这样的词语,从字面上讲对中国的老百姓已不陌生,尽管他们不熟悉有关制度运行的机制。据笔者调查,事实上这两个词容易混淆,所以从根源上来探究是十分有意义的。“社会保险”是19世纪80年代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最早提出的内容广泛的方案,向工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B. v. C     
  相似文献   

17.
C.S.I.全攻略     
  相似文献   

18.
19.
Max Young 《The Law teacher》2013,47(2):145-150
ON THE assumption that law schools should seek to foster a legal profession which takes ethics seriously,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it may promote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its students. Having examined how legal education currently fails in this regards, it explores competing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argues that law schools should seek to start students on a ‘moral apprenticeship’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cessary moral character to equip them for the ethical challenges of practice. The article then looks at the extent to which ideal methods for promoting moral development can be implemented given the current climate in leg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it argues that an excellent and viable means of ass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character development is through student involvement in live‐client clinics, particularly if they are run on an extra‐curricular basis.  相似文献   

20.
Ybarra. Ugh.     
The last time the Ninth Circuit decided an exclusionary land use control case, there was no clear-cut victory for either side, the result in Southern Alameda Spanish Speaking Organization v. Union City, 424 F.2d 291, 22 ZD 246 (9th Cir. 1970) being that the Chicano, low-income housing group did not get to use the site it wanted, but the court opined that Union City had to provide some sites somewhere. But in Ybarra v. City of Town of Los Altos Hills, 503 F.2d 250, 26 ZD 426 (9th Cir. 1974) the plaintiff Chicano group lost 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