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人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也就是“三纲五常”的五常。“常”是什么意思?常指的是自然状态,就是正常,比如一个人,在他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他是明智的,反过来,处于不正常状态,不知道自然规律是什么,任意妄为,其结果就是凶灾。凶灾的一个体现就是疾病,甚至会得一些绝症。中国古人认为,仁、义、礼、智、信与人的脏器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张自慧 《求索》2007,(11):138-140
在中国古代,礼通过正名定分、别异嫌微以实现社会的等差有序并发挥其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进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别异”、“定分”是礼的重要功能而非弊端所在,礼的真正弊端在于其“别异”、“定分”的错误标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茶道中吸收了“礼”的精神,上自朝廷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茶礼。茶礼在风俗相同、方言相通的闽南和台湾的工夫茶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当地人的“开门七件事”中,工夫茶被摆在首位,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人们习称茶叶为“茶米”,把茶叶冠于大米之前。工夫茶的泡饮自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大有工夫可言,  相似文献   

4.
试论“周礼”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柴荣“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其引人瞩目的课题,在西方现代文明扣开中国大门之前,礼便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作用,更是值得探讨研究。从西周周公制礼开始,到清末法律改革,有“礼教派”与“法理派”之...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0,(2):36-37
沈士光2010年1月5日在《学习时报》载文《“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认为,“网络问政”将原本视为上层建筑的“政”与普通的公众、公共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个巨大进步。第一,许多制度性问题过去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不够,如今通过“网络问政”得以发现。第二,一些制度作用发挥不够或者职能履行并不充分的领域通过“网络问政”可以提高制度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6.
张平 《云南人大》2006,(2):41-41
打招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礼貌行为。见了人先打招呼,是讲礼貌的标志之一。一般来说,中国人似乎对熟人或需要与之打交道的人才“讲礼”、“打招呼”,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往往在擦肩而过时,也常常会被对方主动一声“招呼”,招呼的内容大体是“Hello!(您好)”、“Thankyou!(谢谢您)”之类的问候。其实,这种招呼,不仅仅是讲礼貌的表现,也是一种互相沟通、彼此交流的方式,可以起到缓解烦恼、调节心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问题大家谈     
我是驻小区的保安员,主要负责门卫执勤。任务就是清除一些小商小贩。我目睹着路边一溜小商贩,我怕了。这么多小商贩,可叫我如何清走?但是,我想,既然端起了这碗饭,就一定得把它吃下去。于是,我就以礼相劝:“同志,您好!按我们小区规定,你们是不可以在小区里路边摆摊设点的。您能不能往外挪点呢?“去你妈的?搬到你家啊!老子没空!要搬自己搬。”当头一棒,打得我头晕脑胀。我耐下性子继续相劝:“大婶,您也是得挪走,小区的一些制度您应该知道的比我多,我也知道,现在生意不好做,但出于我们的职责,您就做个让步,好吗?”没想那人…  相似文献   

8.
《人大研究》2008,(10):45-47
张连根: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考 甘肃省金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张连根撰文说,当前,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还比较滞后,在民主法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伦理对“仁、诚、恕、中庸与礼”的诠释,是建立在儒学“和”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分析传统“和”文化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当代“和谐”环境建构的思想与文化心理准备,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个体性与社会陛的“和谐”实践中,以期达到社会群体的自觉认同,从而促进主体的自由,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11.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五四”。前不久,有学者对“五四”的起因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就“五四”若干问题的评价,谈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激进主义的产物,是非理性运动。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妥当。“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而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新文化运动是针对尊孔复古和政治复辟逆流而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实行卖国独裁,提倡尊…  相似文献   

12.
梁亮胜 《世纪行》2006,(3):28-28
礼仪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文明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标志。“富而好礼”,“仓实而知礼”。当我们全面建没小康社会时,加强礼仪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创建和谐企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为此我认为,建立一些刚性的制度、规定,开展主题教育是必须的,而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和谐思维辩证法,认识“和而不同”规律,对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矛盾,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一、儒学的创立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首先把“仁义”作为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开始了对人的最早反思,并广收门徒,在儒学上取得成就的弟子就有72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之为“儒家”。儒家与当时的墨家、法家、道家等众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一起被称为“诸子百家”。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孔子的弟子…  相似文献   

16.
张彤 《中国妇运》2011,(1):25-27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据今年5月15日发布的《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回答“您的家庭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时,受访者选择集中度最高的首先是“子女家庭教育咨询”,占54.1%。  相似文献   

17.
每逢节假日,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出现不文明行为,总会在国内引来热议。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意识到在公共场所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中国式陋习”之病。不过讨论这类不文明行为时,有一种观点我一直不以为然,就是动辄将其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读书人从小在私塾中诵读四书五经,而一般民众则通过家庭教育和宗族村庄的各种公共活动,形成自己的公共意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这个论断是准确的。“礼”并不仅指礼仪,它还包括宗教、法律、道德、文化、风俗等一切价值与规范。  相似文献   

18.
王海滨 《乡音》2015,(1):28-29
对“生态和谐”的追求自古就有,在当今中国推进“生态和谐”、建设生态文明.更有特殊的迫切性。世事复杂,我们应该如何从对历史事实和现实世界的考察中,找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妙方呢?  相似文献   

19.
康宇 《长白学刊》2008,(5):20-23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和治国目标,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就特别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当今人们心目中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都是“和谐”理念的体现。“和谐社会”是由“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众多的“和谐细胞”组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细胞”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