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白洁 《今日民族》2004,(7):45-46
贵州苗族姊妹节,一个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据苗族古歌记述,过去,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过姊妹节的习俗。节日里姑娘们邀约情人相聚同吃姊妹饭、郊游踩鼓、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  相似文献   

2.
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  相似文献   

3.
当前流行的"苗银"一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的佩戴有其传统与文化,明清起则以白银硬通货为原料制作银饰。白铜作为替代品有其产生渊源,但不能替代苗族银饰的文化精髓。用"苗银"来称呼白铜饰品,和用盛装女子指代苗族一样,是伴随权力与资本的话语制造。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州为苗族聚居地区,剑河柳富苗族妇女,秉性聪敏贤惠敦厚勤劳,能工巧绣,善于自理生活。妇女服饰分为童装,未婚装、已婚装、有盛装、便装的区分。便装是日常的穿着,其质及制作较为简便,不加精挑繁绣,费工不多,少于耗费。盛装即为礼服。凡逢年过节,吃薪过卯,斗牛跳芦笙,以及外出走亲作客,必穿盛装以示体面,盛装材料力求讲究。  相似文献   

5.
仁怀苗族花灯是贵州花灯的一支,它是一种包括歌舞、戏剧、说话等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是深受当地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演出时间通常为阴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每逢春节,灯手们身着民族盛装,在苗族村寨人民的庭院、堂屋中演出,挨门挨户地向本族人民祝贺新春。 仁怀苗族花灯据说是清康熙初年仿汉族花灯创造的。当时,苗族农民起义军占领今仁怀县  相似文献   

6.
李孝梅 《思想战线》2013,39(1):155-156
黔东南的苗族银饰享誉海内外,其中以"革一式"最为著名。"革一式"的盛装银饰配件最多,主要包括颈饰、胸饰、手饰、银衣及其他银饰等几大类,全身银饰可重达300余两。①凯棠苗族银饰即属于著名的"革一式",其传承可以追溯到该地区传唱的古歌《开天辟地》:"宝公和雄公,且公和当公,炼金又炼银……""金子熔化了,银子熔化了,宝公和雄公,……拿把大锤子,……猛地打下来,金银满地跑。"②文献资料有关于"生苗区"(包括凯棠地区)苗族佩戴银饰的习俗记载。明代郭子章的《黔记》卷59和翟九思的《万历武功录》卷6,记载有黔东和黔中苗族"以银环、银圈饰  相似文献   

7.
“赶秋”是湖南吉首、沪溪及贵州松桃一带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节日活动。每年的“立秋”这天,当地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着节日盛装,男女老幼结伴而行,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沪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凤凰县的勾良山等地。 “赶秋”这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接踵,四周山坡,人头晃动,苗族人民个个衣着节日盛装,放眼望去如花团锦簇,非常热闹。人们把秋板和绳索固定在一个状如大水车的优质木架上,苗  相似文献   

8.
正"天下风情何其多,岭南广西一大箩"。世居广西的少数民族以充满原生态特质的生活习俗,造就了绚丽多彩的壮文化风情。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广西各地少数民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向歌圩涌去,欢乐的歌声在壮乡大地萦绕。武鸣赶歌圩、融水苗族斗马、崇左花山骆越始祖祭祀大典、大新民间"侬垌"节……你方唱罢我登场。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区共有360多个较大的"壮族三月三"活动点,比去年增加了110多个。  相似文献   

9.
在雷山苗族妇女服装中,有普通服、刺绣桃花服、银饰服、蜡染服等几种,而“银饰服装”是苗族妇女最重要的盛装,也是苗家姑娘婚配的重要嫁装,谁家的银饰多,就显得谁家最富贵。银饰盛装的特点是色彩斑斓,银光闪闪,灿烂夺目。每当逢年过节或婚嫁时,姑娘们头顶插上银角,身穿着佩戴各式各样的银片及银铃的服饰,在行走或跳芦笙或踩铜舞时,银铃叮噹作响,声音清脆悦耳,显出一片欢乐的景象。  相似文献   

10.
贵州黄平谷陇芦笙节诞生于苗族先民乞求丰调雨顺农耕文化体系,具有崇尚巫术的内涵。谷陇苗族芦笙节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赛芦笙、斗牛、赛马、民族盛装展示、狗肉汤锅、对歌、做客芦笙场等场景,承载浓厚着苗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苗族芦笙节也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变迁,使黄平苗族传统文化以外显的、物态的形式得到展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农历三月初三,自古以来是海南黎族苗族民间纪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的传统佳节。每逢"三月三",黎苗族男女身着盛装欢跳民间舞蹈,敬酒对歌,通宵达旦。  相似文献   

12.
正2月26日,天刚蒙蒙亮,龙胜马堤乡张家塘苗寨的村民杨人姬就爬了起来。着苗族绣袍,对镜贴花黄。如此盛装为哪般?杨人姬笑着卖关子说:"9点你到寨子中的图腾广场就晓得了。"刚9点,寨子里村民就像是约好了一样,一下子全涌了出来。定眼一看,并非只有杨人姬一人盛装打扮,而是每个人都穿上了最美的衣裳。村委会主任杨启良清了清嗓子,现场一下就安静了下来。原来,今天寨子要举行分红仪式,难怪村民们都好生打扮、笑逐颜开。  相似文献   

13.
金宗志 《当代广西》2012,(24):56-57
11月26日.“中国芦笙斗马之乡”融水苗族自治县迎来60周年华诞。苗乡处处张灯结彩.花团锦簇,苗族同胞身着盛装赶赴民俗文化盛宴,满怀喜悦与四方宾朋共享节日欢乐。  相似文献   

14.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万余人,分别聚居杂居在12个县(市)的部分村寨里。其服饰的风格式样、图案色彩、装饰手法、装饰部位等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样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种苗族服饰中,还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区别;青年妇女服饰中又有婚前婚后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后之分,盛装和便装之分。这些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外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服饰纹样也可以说就是文字,通过它,可以寻找出民族迁徙、民族性格及其审美意识的形成等等痕迹。 通观贵州各地苗族服饰,皆以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因而有不同的美学特征。黔东南苗族服饰以艳丽的点组合成五彩斑斓的美学特征;黔西北苗族服饰以明显的几何块面组合成粗犷朴实的美学特征;黔西南苗族服饰以秀丽的线组合成含蓄内在的美学特征;而黔  相似文献   

15.
苗家花山节     
周雍 《今日民族》2002,(7):31-32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是苗族人民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为了办好为期三天的娱乐活动,屏边苗族自治县各乡镇的苗族同胞都要纷纷赶到花山场上踩花山。每年腊月中旬,花山场的主办人就要选择地势较高且开阔的地方,确定踩花山地点,并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俗称花杆),花杆上系着红蓝绿色彩带,随风飘扬。节日开始后的每天清晨,当阳光还缠裹在轻纱般的薄雾里时,苗族人民便扔下手中的酒杯,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欢笑,向徐徐飘舞彩带的方向,从四面八方鱼贯而行朝着花山场涌去。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伴随苗族民歌《娇阿依》的响起,上万名穿着节日盛装的苗乡儿女,共舞踩花山、齐唱民族歌……5月26日,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庆市彭水县蚩尤九黎城内,来自赛德克、泰雅、赛夏、太鲁阁、阿美等族群的41名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了2023·第十二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开幕式暨蚩尤祭祀大典活动,享受了一场美轮美奂的民族庆典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17.
贵州苗族"飞歌"是苗族音乐的精华,是广大苗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以音乐和苗语结合的演绎形式,属于抒咏性山歌的类别,有很强的代表性。苗族"飞歌"以其悠扬动听的曲调、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演形式,孕育了贵州苗族群众的精神内涵,洋溢着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至今的艺术魅力。因此,研究贵州苗族"飞歌"的传承及保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吴水根,苗族,贵州省台江县党岗略村村民,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技艺,苗岭"工匠"树先锋。作为银匠世家第8代传人,吴水根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以传承和发扬苗银文化为己任,依托苗族银饰等民族文化产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30多年来,他主持开发设计了200多种苗族银饰产品,积极为苗族银饰拓宽市场、塑造品牌,推动"黔货"出山和苗族银饰、苗族文化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9.
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湘黔边一带史称"苗疆"的苗族聚居区在明代年设的"堡哨"、"边墙"的历史沿革和作用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堡哨"、"边墙"是苗族人民顽强斗争的结果,客观上使当地苗族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马关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的县份之一,也是云南省苗族人口较多的县市之一。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芦笙舞是马关县境内苗族同胞喜闻乐见的舞蹈,遍及全县苗族村寨,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话:"听见芦笙响,苗家脚板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