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键 《行政论坛》2023,(2):29-37
“元宇宙”概念首见于30年前的美国科幻小说,但最近在学术界却突然火爆起来。“元宇宙”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与“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化生存”“互联网”等概念几乎同时出现的。“元宇宙”作为一个思想与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并不是平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虚拟空间,而是一个与现实物理空间交接和深度互动的特殊虚拟空间。要理解它则必须要回到“轴心期”,因为迄今为止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有的技术成果,都是“轴心期”思想产生的长波效应。在“元宇宙”空间中,既有“不确定性”风险,也有“确定性”风险。不过,这两种风险都是技术异化的结果。对“元宇宙”的治理、对技术本身的治理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知识的创新,既要防范技术引发物欲泛滥,更要防止技术“利维坦”出现,防止人沦为技术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元宇宙是由数字技术与资本结合诞生的数字经济新形态。人们通过互联网建立起现实世界中人与虚拟世界的联系,拓展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具有全覆盖、深渗透、广延伸等特征。元宇宙中人类社会生活被还原为数字编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都由数字资本主导,由此带来了权力不平等。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元宇宙成为数字剥削的新工具,消费主义渗透其中,为资本向政治领域扩张提供契机。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为指导,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对元宇宙的资本逻辑进行合理规制,使元宇宙朝着服务于人类而不是“绑架”人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苏晔 《理论导刊》2023,(2):112-116
新型数字技术元宇宙的兴起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元宇宙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工具,其内蕴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元宇宙从自然和社会维度,通过时空虚拟世界转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场域,依靠个体具身沉浸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关系,形成社会秩序图景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革。鉴于元宇宙的影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适应数字全息的新环境、创建依托智能载体的新形式、牢固占领虚拟社会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4.
元宇宙技术是建立在高清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交互技术、情感沉浸技术和万维物联技术基础上的复合场景再现技术。元宇宙技术能够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的悖反问题、教育“主体性和主导性博弈”的困局问题、教育“成绩评价体系”的科学化问题。运用元宇宙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必须加强元宇宙技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研究,加强元宇宙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元宇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理保障,加快元宇宙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运用。  相似文献   

5.
王海建 《理论导刊》2023,(5):123-127
在元宇宙到来之际,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元宇宙技术的赋能下进行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黏性、升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目标。元宇宙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带来弱化其政治性、削弱其主体性、消融其价值性、淡化其人本性等负面影响。实践中,必须坚持思想引领,确保正确方向;加强顶层设计,规范智能环境;增强个体教育,唤醒主体意识;嵌入价值观念,引导技术向善等途径,克服元宇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推动元宇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诗博 《理论导刊》2023,(11):99-106
乔纳森·克拉里在《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中将批判的靶子指向了资本主义技术加速带来的时间结构畸变,推出了资本主义“无眠”体制(24/7体制)的标识性概念。24/7体制的实质是一种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永不停歇、持续运转的社会形式,其危害在于使人的存在方式陷入危机:生命坠入“静态冗余”状态、人的自主性遭受规训、人体的知觉经验受到侵掠、个体成为游离于数字界面的虚体。据此,克拉里提供了构建“等待”共同体和珍视睡眠经验的两条路径,以摆脱24/7体制引发的人类生存困境。尽管克拉里对24/7体制的批判性分析和解决方案颇具启发性,但是他并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及找到“自由—真正共同体”的主体力量,故而未能擘画出人类社会向好的未来蓝图。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阈看,元宇宙不是意识世界,而是意识世界的物质化呈现方式,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其构成要素、时空存在方式和实践形态都具有物质第一性的特征。之所以产生元宇宙意识性误解,主要在于元宇宙的虚拟性、意识的可迁移性以及认识过程的复杂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会脱离元宇宙的本质,将社会化生产生活导向“虚无”,产生文化虚无主义。因此,必须重视意识世界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复现问题,将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世界融入元宇宙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宋辰婷 《理论与改革》2023,(1):64-76+167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全面铺开,元宇宙正由科幻走向现实,开始被定位为网络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并被赋予了一系列社会意义和未来想象。从网络权力的维度“窥一斑而见全豹”,能够看出元宇宙社会层面的潜能和由此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在元宇宙社会中,Web2.0时代网络权力的现实困境将被化解,卡斯特式的网络权力将有机会成为现实。赋权和去中心化技术,将成为网络权力实现的技术驱动力;感性共创的普通网民共同体,将化身为网络权力主体;分布式决策的自治组织,将成为网络权力的组织支撑。普通网民将在自主自发的互动中,重新定义和建构权力,进而集聚产生出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力量,创造出元宇宙社会崭新的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9.
元宇宙作为一种新兴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独特潜力和优势。通过探寻元宇宙的技术属性,可以发现其不仅具有沉浸交互性、高度开放性、强大连接性及扩展性的特征,还在有效性、包容性与共生性三维向度上具有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价值意蕴。因此应从建设元宇宙平台、创作元宇宙内容、运营元宇宙社区、评估元宇宙效果四方面入手,探寻元宇宙赋能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进路。元宇宙的应用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由简单嵌入转变为有机共生,实现了价值理念与虚拟实践的高度统一。展望未来,应着重关注元宇宙理论框架、传播模型、评估指标、技术优化及伦理道德问题,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提升提供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领导和民众的素质、能力与相互关系,直接决定着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相对于普通民众,领导及其集体的素质、能力及其思想意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社会和中国的社会转型,从“人类活动的性质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现代社会的有机性和理性化要求”、“现代领导和群众(公民)的关系”、“作为公众人物和个人”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领导应有的能力和自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典型人物的昙花一现并不鲜见。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为典型也有“保鲜”期。典型的“新鲜”就是其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感召力,值得别人参考、学习和借鉴。这是典型的生命力所在。典型的“保鲜期”就是典型生命力的长短,其“新鲜”与否就是典型生命力的强与弱。典型换得越勤、倒得也越快等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没有深刻关注到典型的“保鲜”问题。典型要“保鲜”,关键是思想要转变。必须把树典型当作一种严肃的政治责任,而不是领导者或典型本身取功名、谋私利、做花架子的捷径;必须克服树典型中“船到码头车…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思想由于立足于从宇宙自然中探究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而具有明显的普适性。尽管先秦道家思想的一条主线或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向大自然学习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规律,但其落脚点最终是为了人类的理想生活,因此具有内蕴的人文精神。这主要表现在先秦道家在生命观、人性观、人际观等方面的追索。  相似文献   

13.
近代社会以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思潮,提供了人类力求反观自身的一种镜像理论,其意义不在于它所映射社会的真实性,而在于它以真实的形式触摸社会现实问题时,催逼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思考。在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前提和人类社会理论起点的基础上,马克思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进路中,完成了关于共产主义概念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解释。它的目的在于以此来克服已有镜像理论的空泛、模糊和碎片化倾向,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共产主义概念的指向。共产主义概念首先以规律性的指向证明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又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性指向中,通过弱化经济和政治等外在社会因素,阐明了以情感伦理作为自由人联合体联结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系。共产主义概念指向性问题的理论辨析,不仅仅是关于马克思如何以科学性和实践性摆脱乌托邦的空泛、构建自己理论的历史铺叙,同时也是完整把握共产主义思想、进而理解共产主义运动价值和意义的现实所需。  相似文献   

14.
李西祥 《理论探讨》2023,(2):140-147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地球村”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一个用以理解当今世界的学术概念。这个概念是由麦克卢汉提出来的。由于麦克卢汉的作品主要是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没有对这个概念加以明确定义,以至于这个概念流行后,人们往往是在这个概念的表层含义上去加以理解和使用它。其实,这个概念包含着更多和更深的内涵。就现实而言,“地球村”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反而使中心—边缘结构中的压迫力量得到了增强,而且作用形式也更加直接。应当看到,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地球村”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它对于直观地描绘全球化是有着便于理解和把握的价值。但是,也正是这一优势,使麦克卢汉从“地球村”出发而回到了农业社会的村落那里去了,再一次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转折点上塑造出一个空想主义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专门决定,可以说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一、和谐社会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直接提到“社会和谐”的概念。他们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是充…  相似文献   

17.
赵中源  黄罡 《政治学研究》2023,(4):3-12+148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成分和基础性工程。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其理论建构以探析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转向的动力及内在机理为指向,以诠释“国家”与“治理”的兼容与耦合为发端,以推动构建“善治”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为目标,在理论议题上回应“中国关切”,在逻辑演绎上创造“中国话语”,在形态建构上呈现“中国范式”,在价值指向上追求“中国之治”,并在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层面上形成了新突破,历史性地回应了“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进入19世纪40年代以来,经过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成为时代的主题。因此,现代化问题,亦或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就成为当代哲学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对现代化问题进行哲学层次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需要。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首先要从其基本涵义及特征入手。一、现代化的基本涵义“现代化”是个宽泛的、模糊的过程性概念,目前它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与“传统”相对。现代化首先是个时间概念。从整个世…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四个必备条件,其中‘衣”字位居榜首,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在穿衣的方面又会有何新的花样呢?我们采聆听一下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们的预测。东华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取世煌认为: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未来的社会中,许多过去只能是为幻想的东西将会魔术般地变成现实。在服装方面,一种“智能服装”和“数字服装”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所谓“智能服装”其本身即具有类似人的智能特性。这种服装因采用高科技合成…  相似文献   

20.
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况(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以前苏联哲学家ю.А.什科连科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 什科连科在《哲学·生态学·宇航学》(1983)一书中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人类中心主义,一是现代社会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古代和中世纪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地球和人类“在宇宙中是惟一的,处于中心的地位”。这种理论遭到了彻底否定。然而,我们不应当在世界观上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