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的共享发展,把握了具体性、历史性的时空差异,坚持以发展为前提提升共享水平、不断完善所有制结构及实现形式、倡导平等的全球共享、推动共享进程实现共同富裕、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对马克思关于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全球向度、发展目标和价值目的作了更深入的探索,从而丰富与深化了马克思共享发展思想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社会和谐是人们追求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科学地阐明了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规律和前景,为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握发展的实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实现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统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必须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从不把自己的学说看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始终坚持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自身的缺点,并善于随时代的发展变革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一个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未来世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历史过程的全面考察,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畸形发展的深刻剖析,而作出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承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世纪新阶段,重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促进阶段。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论证了共产主义革命的解放全人类的任务之后,施蒂纳唯我论发起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抹杀个人利益的攻击对马克思发生反面促动作用,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转换视角,又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社会关系,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一是它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二是它正确地规定了个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阐明这个观点有助于我们匡正往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思想轻视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利益的不当意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精神实质是要在批判中建构一套能够充分表达社会进步趋势以及人的平等、和谐、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批判与构建的对立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机制和理论特色。持守和弘扬这一批判精神,必须在理论上全面论证共同价值理念的本质特色与合法性根据,在实践上探索其形成的主要途径与具体建构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正义思想以人类社会为立足点。这一独特的立足点决定了马克思正义思想与众不同的基本主张,包括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谋利益的基本立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分配正义原则,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路径。这些基本主张既超越了西方传统正义思想,也启示我们在当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过程中,始终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要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调整好收入分配格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困境根源于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提出最终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解"为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判断,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方向,在坚定中国自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依然自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找到了一条走出现代性困境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从发展阶段、所有制形式、国家制度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对未来社会作了原则构想。通过研究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和规划,对比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看出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胡丽娟 《学理论》2011,(12):39-40
生态学作为一门联结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已经发展起来,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研究方向,在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注重自然的价值。以生态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去研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通过充分论证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从而说明了马克思的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思想,认清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恢复马克思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就必须在全面地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上 ,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才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必须把握马克思所说的"先验结构"语境,即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目标、阶级和国家消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论述中去理解.同时,还要正确把握"个人所有制"与"股份制"的关系,把两者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罗尔斯顿生态观具有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他们都关注生态问题;肯定自然先在性,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们的生态观本质差异体现在:马克思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罗尔斯顿是以培育人的生态伦理实现人对自然德性之爱。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生态观之比较,启示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应理解和深化马克思的生态观,吸收和借鉴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注重提升公民伦理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三位一体的统一;坚持自然关爱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完善制度基础上培育关爱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1)
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攸关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近些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对其思想基础和理论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仍然大有裨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对未来社会保障的发展也提出了构想。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重温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挖掘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要从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中汲取养分,并且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公平的原则,以达到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8,(1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帮助和引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全面深入地阐释马克思的人生观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践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标准和行为准则,并引导我们不断探索前进,提升境界,创造生命新高度,应对不同思潮的挑战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论述马克思人生观的理论内容,对我们在当代社会应对人生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促进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包括劳动价值论在内的马克思的全部价值理论是前后贯通的,马克思预见到机器大工业和科技进步条件下价值源泉改变的历史趋势;对劳动价值论、特别是价值规律的绝对化、简单化和夸大的理解,源于以往教条主义的学风;我们应该全面把握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因为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统一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立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从人及其人的现实活动和实践出发,对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从哲学上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动态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既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或基本特征没有搞清楚,而是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性或基本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这个论断还阐明了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