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积淀在其文化传统中。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于对和谐的追求。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和谐是其最高价值标准。儒家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是讲修身持家,  相似文献   

2.
贾玲 《学理论》2009,(2):24-2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和谐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所以,我们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的舆论环境,培育和谐的精神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在求真务实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赵爱萍 《学理论》2012,(15):146-147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饱含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文化日益焕发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正>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主题。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在国内外引人注目、广受好评,产生了巨大反响,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引。关于中华民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全面阐述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6.
加强文化统战工作 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荣 《学理论》2014,(7):23-24
中华传统文化、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社会文化是影响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文化因素。在文化统战工作实践中,应将中华文化和海外统战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以文化认同推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和平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华文化理念是我国和平发展要义的思想基础、重要内涵和条件。中华文化理念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着东方价值观和中华文明的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要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13,(24):1-1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住哪里?必须从中华文化中去找。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凝聚、积淀、总结了许许多多优秀、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学习、传承。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灭下”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杨新贵 《党政论坛》2013,(23):45-46
礼乐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在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和文化艺术之中,融入人们的价值判断、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成为社会风尚和民间习俗的主体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和显著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重要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相似文献   

11.
丁晋清 《学理论》2008,(4):20-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赋予其使命的基本特征。由此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中华文化之魂在"人和"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人和"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孔子主张"和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讲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着重讲了四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是紧密相联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任学礼 《理论导刊》2006,(11):118-119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开启中华文化巍巍大厦的金钥匙。中华文化之根在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永不磨灭的金光灿灿的身份证。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为创造并承载了五千年文明的汉字而自豪,而欣慰。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也就不会有浩如烟海的记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典籍。《参考消息》2004年10月18日登载的俄罗斯经济学院弗拉基米尔·波波夫教授的文章说:“历史学家们认为,中国文明在三个方面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是象形文字。令人惊叹的不是来自图形的象形文字,几乎所有古文字都来源于图形文字,令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中国却依然是一个经济顺差、文化逆差的大国。单从国民素质而言,世界范围内,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就不够好。在国外,我们常能看到提醒人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喧哗”的告示牌上,大都有汉语。而在国内,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层次、各类别中华民族成员所"共有、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系统。中国海外移民作为中华民族成员,他们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长期以来,海外移民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文化基石,以跨国互动为社会基础,以中华民族复兴为价值目标,以精神家园变迁为现实追求,全方位、多渠道、多场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广西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开发和建设着神奇美丽的家园、共同保持和发展祖国南疆的安定局面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光荣传统的文化氖围,逐步构建了心心和蔼、人际和洽、家庭和爱、民族和睦、边境和稳、社会和融、生态和美的具有广西气派的和谐文化。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气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风格,展现中国智慧和贡献中国力量,凸显时代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19.
《民主》2017,(4)
<正>这是一部伟大的宣言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一片厚植并贡献人类精神的沃土。在文风蔚然,群星闪耀的中国文联第十次、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聆听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报告,文风朴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谈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总书记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贝啊!”一语落地,满座潸然。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好"本来""外来"与"未来"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互鉴"与"创新"的关系,努力在历史传承中鲜明本色,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