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春期”的同伴交往可能是一个让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不过 ,两代人困惑的内容并不相同。令不少家长迷惑不解的是孩子的行为 :为什么心中有话不向父母倾诉 ,却愿意与同伴分享 ?为什么对父母的经验之谈听不进去 ,而对年少无知的小伙伴的意见却言听计从 ?让青少年们感到苦恼的是与同伴交往中的疑难 :为什么找不到知心的朋友 ?怎么样才能得到同伴们的接纳 ?与朋友闹矛盾了 ,如何去和好 ?自己喜欢的朋友 ,父母为什么老看不顺眼 ?很多时候 ,两代人都更关心自己心中的疑惑 ,而不太在意对方的苦恼 ,因此 ,即使想沟通 ,也往往话不…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叫李圣珍,先后有60多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等被家长和学校认为没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她的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噩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可是,他们在李老师的家里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有的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并出国深造,有的在班级里成了“希望之星”、“双百生”、“读书大王”……是什么使这些连他们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究竟该如何把那些“问题孩子”塑成可造之才?我们非常想听听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是目前在我国中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教师、家长及社会已经普遍感觉到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现状初探刚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教育者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就是“不受教”,许多家长也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做事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1.超限逆反。是指当客观要…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北京某媒体曾做过《首都人形象调查》的社会调查,其中:“哪种人最让人尊敬?“一问,公众作出的占第一位的回答是:“教师。“成千成万的家长都曾经从老师写来的条子里,从家长会上,体会到教师是当今社会相当认真负责、非常辛苦的一大群体。自从恢复高考,几亿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就抓教育,可以说,全世界再没有比中国父母更重视孩子读书的了,也没有比中国学生更用功的了,他们起早熬黑,中午多无休息,许多父母都清楚,孩子比自己上班还累还苦。可是,考上了又怎样,毕业了又怎样?真想说,美国教育最成功的一项措施,就是在中国设置了一个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托福。  相似文献   

5.
谷峻杰  赵晚星 《人权》2007,(1):38-42
一、走进“法律孤儿”的内心世界太阳村现有120多名“村民”,他们都是1岁至18岁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者都在服刑,或者一方在服刑,而其他亲人也抛弃了他们,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经历。  相似文献   

6.
就在一批所谓“80后”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时,“90后”一词便已频频跃入人们的视线。“90后”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或许称他们为孩子更为恰当。“90后”说:上课、写作业、吃饭是人生三大痛苦。快乐,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是许多“90后”孩子最感奢侈的东西。他们的童年没了许多父辈曾拥有的那些“掏鸟窝、穿新衣、吃雪糕”等简单的快乐,而他们的父母又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绞尽脑汁地规划着他们的未来,实施着深信不疑的教育方式,心甘情愿地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有家长也感叹:这代孩子的童年被提前消费了,小小年纪感受到的是成人世界的精神压力,他们的快乐显得是那么沉重。  相似文献   

7.
扫描中国"陪读大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就是孩子,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自理生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们被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小皇帝。他们上学有父母接送,作业有父母抄写,甚至值日,都由父母代劳。家长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吃的苦,孩子不要再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8.
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9.
<正>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众多媒体和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关于聋哑人犯罪落网的报道,作为从事特教教学工作十余载的我,每当看到这,“辛酸”的滋味顿然充溢胸膛,总会不禁地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败?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育成果——“桃李”满天下吗?思考之后笔者认为,形成如今这种态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聋哑人存在生理上的特殊性,父母对他们往往会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一种是放任惯纵。许多家长对这些孩子都怀着怜惜…  相似文献   

11.
《半月谈》2005,(5):68-69
“上学打卡”一事,在本期来稿中引起了热烈讨论。这件事情虽然不大,却折射出许多有关成长的大问题。梳理一下,大家的意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上学打卡”确实可以让家长掌握孩子的行踪,有利于孩子的安全;二是这一措施如果运用不当,会让孩子感觉受到监视,使得家长和孩子产生矛盾;三是如果老师、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彼此不信任,那么这一措施实行起来可能会大打折扣。由这件事我们感觉到,无论面对什么问题,老师、家长还是要多注意从思想上教育、引导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对话的姿态,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学生才能心服口服。像“上学打卡”这件事,如果能够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实行以及如何实行,相信就可以趋利避害,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尊敬父母     
对学生进行爱父母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连他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这话很有道理。现在初一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二、三岁。我们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要求他们在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热爱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孩了。父母养育了他们,疼爱他们,是他  相似文献   

13.
有许多沉浸在对孩子教育的烦恼之中的父母们,应该常常问自己:什么对孩子重要。如果家长连这一点都未弄清的话,孩子不可能有幸福的将来。我们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如果他们有能力必将是满怀希望地将最理想的计划安排在孩子身上,但在这些努力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冷静下来,认真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为孩子所制定的教育规划是否存在着问题。父母们在不辞辛苦地教育孩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提心吊胆”是许多孩子家长在3月初那些日子里的真实感受;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小学校园的系列绑架案(未遂),曾经引起了很多家庭的恐慌。绑匪设下重重机关,一时间难辨其踪。对此,市教育局下发红头文件:严密防范!对此,家长警告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对此,唐山路南警方毫不气馁,立下军令状:掘地三尺,也要挖出———危险!“隐身人”实施绑架2005年3月4日是令人感到恐怖的一天。对这天印象特别深刻的除了唐山市路南区某小学的教师外,还有一年级学生肖某的家长;当天,该校发生了一起未遂的绑架案,差一点成为他们的“黑色星期五”。事情的发生没…  相似文献   

15.
表面上看,如今的孩子被大人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换个角度看,他们过早地步入“成年”,失去童年应有的欢乐,活得太累。“皇帝”做得好辛苦许多父母们发现:如今孩子们的书包重量已远非昔日他们书包的重量。“有时看到爱妮背着那么重的书包上学,觉得她像一座小山,一匹负重的小骆驼,真是心疼!”爱妮妈妈说:“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但孩子是不是有点太委屈了。”许多对孩子挚爱的父母们将无限希望寄托在孩子导上。虽然舆论总在说父母的“溺爱”已造成独生于女这一代任世,但深究起来,却会发现,孩子们在重负荷的爱”下,失去了…  相似文献   

16.
一、品格弱势。这些学生也许不太讨人喜欢,他们早已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性。自控能力较差,屡有违纪行为;他们在师生中的“口碑”不好,对学校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用故意“顶撞”老师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对自己已失去信心,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们的父母大多已“管不住”了,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许多教师也对他们失去“耐心”,对他们提出最低要求,只要“不影响他人就可以”。这些学生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貌似“潇洒”、“无所谓”的背后隐藏着孤独、自卑和无奈,他们是班级中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那么,他们是不是真的像“瘟…  相似文献   

17.
第六节少年儿童的安全防范措施一个运动场上的暴徒,一个成年的陌生人,甚至于一个熟悉的大人,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意味着身体上或性方面的威胁。许多孩子常常通过学校安排的特殊课程被教导怎样保持安全。下面是一个叫KIDSCAPE 的慈善组织就父母应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作出的建议。第一,安全。告诉你的孩子,他们具有安全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一权利。第二,保护他们自己的身体。孩子们必须知道他们的身体属于他们自己,尤其是被他们的游泳衣所遮盖的隐蔽部位。第三,要说不。鉴于许多孩子都曾被教导"永远  相似文献   

18.
言咏 《今日广西》2007,(22):33-36
当一代独生子女开始当上父母之后,他们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们都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竟然“会生,不会养”了。他们变得很不自信:自己到底会不会科学地、高水平地爱孩子?人们失去了育儿的平常之心,也失去了育儿的从容不迫。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几乎都成了奶奶的“小心肝”,父母的“心头肉”,家庭的“小天使”、“小皇帝”。他们要天,家长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其要求。这样惯宠孩子,哪里还会以礼节约束他们。我想若能把一些礼节知识让学生知道一二,无疑对学生本人有百利而无一害,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也不无裨益。鉴于此,我开始了非正式的礼节传授。所谓“非正式”,就是说我传授礼节知识,一没有备课,二没有固定时间、地点,而是根据发现的问题,临时发挥,立刻传授,既能切中要  相似文献   

20.
‘家长同志们、同学们,为了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我们举办这次辩论会,让学生和家长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今天我们和家长平等地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说出我们的观点,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和幸福。让我们首先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学生担任的辩论会小主席发表演说後,北京第一中学初二·四班举办的一场学生与家长的辩论会开始了。这次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学生为正方,家长为反方,辩论题为‘家长不理解我们’。第二部分:家长为正方,学生为反方,辩论题为‘子女不理解父母’。学生一方是班内几次辩论中选拔出的最佳辩论员;家长一方是学生‘抽签’抽上的,他们之中有教师、报社编辑、工程师、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