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交往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交往式存在。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生成基础是交往实践。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交往。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现实感性的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极主体平等共在的交往性特征和虚拟实践性特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对于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和运行方式,拓展发展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罗安佳 《世纪桥》2010,(21):104-105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交往理论以及交往实践观等为理论依据,分析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实现方式,并简要说明转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解释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对象性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则构建了交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我们的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艳 《求实》2006,1(4):71-73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交往实践观”为我们解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黎明新视界。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交往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人们之间必须交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中形成了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由此而衍生出了主体间性。用主体间性解读思想政治教育进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意义,在于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思想政治教育世界中重新飘扬起"人的旗帜"。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用"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取代"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形势下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3,(7)
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整个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他们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发挥能动性作用,具有主体间性。要通过培育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情感基础、提升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能力水平、丰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和优化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网络环境,实现主体间有效的互动交往并在实践中感召、塑造和引领主体的网络生活方式,实现其思想道德认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化,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8.
李宏强 《求实》2013,(1):87-8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自主独立性越来越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主体—客体"的模式转换为"主体—主体"的模式,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目的还是实践活动有效性控制的根据。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模式,可以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在时代语境的延展之下,马克思人性理论必然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即由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主体属性转向人的整体属性、人的交往属性和人的整合属性阐释。以马克思人性理论的时代内涵为指导,使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片面模式向全面模式、由对象性模式向交往性模式、由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闫艳 《求实》2014,(11)
时代性的言说语境预示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取向。全球化交往时代的新特点、党中央执政理念"交往维"的凸显以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然观照,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交往取向"一枝独秀",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交往中的人、交往着的人、要交往的人。离开人的交往去谈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更甚言之,即把人不当人。从交往的视角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不仅解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而且为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提供了学理依据;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小拥 《世纪桥》2013,(12):56-57
主体间性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主体间性理论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得到了深刻的阐发。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正在经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应引入主体间性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主体性、人与外界的关系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强调主体性作用,促使受教育者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角色的互动关系;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逻辑演进中生发的新问题,学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但尚存在概念使用随意、理论简单移植、现实困境凸显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化"主体间性"研究要从"学科间性"审视"主体间性",辩证分析"主体间性"相关概念,合理限定"主体间性"的学科方位。  相似文献   

16.
闫艳 《求实》2013,(1):84-86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多层次的动态体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将会不断被发现、认识,反映这些规律的新原则也相继产生。随着全球化交往热潮的裹胁及交往哲学在当代的凸显,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亦发生了"交往学"转向,交往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四个新原则,即主体间性原则、交往理性原则、生活世界原则和互动共赢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呼唤新的理论加以及时的指导。主体间性理论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是时代所需、历史必然。只有坚持平等相待,树立合作意识,加强沟通交流,注重交往对话,提倡相互理解,才能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育人责任。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呼唤新的理论加以及时的指导。主体间性理论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指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是时代所需、历史必然。只有坚持平等相待,树立合作意识,加强沟通交流,注重交往对话,提倡相互理解,才能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育人责任。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是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基于新媒体的平等对话交流有利于奠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新媒体中的资源共享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新媒体线上线下的交互影响有助于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共建平台,构建师生间的有效对话模式;资源分享,促进师生主体间的视界融合;积极联动,拓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宇 《世纪桥》2012,(5):38-3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与实践方式,人的活动空间与交往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主体间性问题正是源自于这个时代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成为本世纪西方人文哲学的聚焦点。主体间性问题的现实依据和内涵及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交互主体性三个概念是主体间性问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哲学是思想中的实践,真正的哲学凝结了实践的时代精神,同时又能够在理论思维中反思与超越它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