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旨在通过脂磷壁酸(LTA)诱导的方法,体外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炎症模型,为奶牛乳腺炎的研究提供合理模型。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BMECs,利用差时胰酶消化法纯化BMECs。通过测定BMECs骨架蛋白——角蛋白18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以确定其为BMECs,并用LTA侵染BMECs,以培养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炎性因子作为炎症发生和发展的判断指标。用不同质量浓度(0、10、20、40、80 g/m L)的LTA对BMECs作用不同时间(12、24、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检测奶牛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奶牛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炎性应答标志TNF-α和IL-1β基因的表达水平,以确定建立模型的最佳质量浓度与时间。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的BMECs特异性蛋白——角蛋白18表达呈阳性;MTT、ELISA和qRT-PCR试验结果显示LTA质量浓度为40 g/m L时处理BMECs 24 h可明显提高TNF-α和IL-1β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禽呼肠孤病毒(ARV)S1133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对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并探讨禽呼肠孤病毒的感染机制及病毒与宿主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ARV-S1133感染CEF细胞后ARV结构蛋白σC和IL-1β、IL-6、TNF-α的动态转录水平。结果显示,ARV-S1133感染CEF后第10小时起病毒σC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开始迅速上升,在第48小时达到最高峰(13 162.73倍);ARV-S1133感染后引起CEF中IL-1β、IL-6、TNF-αmRNA表达量发生变化,这3个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趋势相似。IL-1β、IL-6、TNF-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早期迅速上升,在感染后第6小时达到第1个峰值,随后下降,在感染中后期再次显著上升,在第48小时达到第2个峰值。IL-1β、IL-6、TNF-α在感染后第6、24、36和48小时的mRNA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诱导CEF分泌IL-1β、IL-6、TNF-α的水平上调,进而发生炎症反应,说明IL-1β、IL-6、TNF-α可能与禽呼肠孤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GenBank中山羊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扩增目的基因。将IFN-γ、TNF-α基因克隆至p MD-19-T载体,得到各自阳性克隆质粒,以2种阳性质粒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并进行熔解曲线分析以及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刀豆蛋白A(Con A)刺激健康山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不同时间点IFN-γ、TNF-α基因转录量。结果表明,当质粒标准品稀释度为1×10~9copies/L~1×10~5copies/L时,扩增曲线的Ct值与浓度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和1.000;熔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性单峰且重复性较好。IFN-γ在第2小时和第48小时这两个时间点出现mRNA转录高峰,在第2小时检测到IFN-γ转录量为1.26×10~5copies/L,第48小时检测到转录量为8.56×10~4copies/L;TNF-α在0~24 h呈现下调的表达趋势,第48小时出现mRNA转录高峰,转录量为2.73×10~5copies/L;研究结果将为IFN-γ、TNF-α的定量分析提供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肠杆菌对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BMFB)TGF-β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其信号转导通路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采用热灭活的不同浓度大肠杆菌菌液(0、1×105、1×106、1×108 CFU/mL)作用于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分别于不同时间点(作用后第6、12、24、48小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GF-β1和TLR4mRNA的表达,运用Western-blot检测TGF-β1、TLR4和p-NF-κB-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大肠杆菌作用BMFB后,TGF-β1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的升高,并且TGF-β1mRNA的表达呈明显的时效及量效关系,于第24小时达到高峰后降低(P0.05);TGF-β1蛋白的表达量呈量效性(P0.05)。TLR4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且TLR4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时效性和量效性,分别于作用后第24和12小时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P0.05)。p-NF-κB-p65的表达与大肠杆菌作用浓度呈正量效关系,表达量随作用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逐渐降低(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热灭活的大肠杆菌能够促进BMFB的TLR4表达,并激活BMFB p-NF-κB-p65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翁苋颗粒对雏鸡感染鸡白痢后chTLR4、IL-1β、TN F-αm RNA表达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鸡白痢沙门菌菌液的方法人工复制鸡白痢的病理模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翁苋颗粒,于试验后各组随机取雏鸡剖解采样,检测法氏囊组织中chTLR4、IL-1β、TNF-αm 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感染对照组雏鸡法氏囊chTLR4、IL-1β、TNF-αm 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与感染对照组比较,翁苋颗粒组、药物对照组雏鸡法氏囊chTLR4、IL-1β、TNF-αm 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翁苋颗粒可通过下调chTLR4、IL-1β、TNF-αm RNA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防治雏鸡白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σA基因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CAGEN-σA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DF1)后,不同时间点(转染后第3、6、12、24和36小时)DF1细胞中天然免疫相关基因,包括Toll样受体(TLRs)、MDA5、MAVS、My D88、TRIF、IRF-3、IRF7、NF-κB、IFN-α、IFN-β、IL-6、IL-8、IFITM3、Mx1和OASL等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与空载体转染细胞相比,pCAGEN-σA转染细胞中上述这些天然免疫基因的m RNA水平出现不同程度变化(P0.05或P0.01)。TLR3应对最快速,其m RNA水平在转染后第3小时和第6小时迅速上升,但9 h后逐渐下降;MDA5和TLR7的m RNA水平,则分别在转染后第6小时和第12小时开始显著升高,并分别在转染后第12小时和第36小时达到峰值(P0.05或P0.01);TLR15的m RNA水平整体变化不明显。My D88和MAVS的m RNA水平呈表达上调趋势;TRIF在转染后第6小时表达量迅速达到峰值(2.83倍),随后急速下降。NF-κB呈表达上调趋势;而IRF3/7的表达则被抑制。I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呈现相似的表达模式,在转染后第6小时和第24小时表达量增加,其他时间点均为表达量下降; IL-6和IL-8则表达上调,分别在转染后第9小时和第6小时达到峰值(P0.01)。IFITM3、Mx1、OASL的m RNA水平也显著升高,均在转染后第12小时达到峰值(P0.01)。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在DF-1细胞中过表达σA基因,能显著引起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阐释ARV的分子致病机制和免疫应答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致病性大肠杆菌HPI对TLR4/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从猪外周血分离中性粒细胞,分别用HPI阳性株和HPI阴性株的大肠杆菌感染细胞,于大肠杆菌感染后的第2、6、12、24小时收集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TLR4、NF-κB、My D88、IκB-αm 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NF-κB、IκB-α及炎性因子TNF-α和IL-1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感染后,TLR4/NF-κB信号通路中各基因的表达及炎性因子TNF-α和IL-1的含量普遍呈上调趋势,均高于对照组,且HPI阳性组基本高于HPI阴性组。由此可知,大肠杆菌HPI对TLR4/NF-κB信号通路具有激活作用,其通过上调TLR4、NF-κB、My D88、IκB-α的表达而促进炎性因子TNF-α和IL-1的释放,诱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mmu-miR-146a-5p(小鼠源miR-146a-5p)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mmu-miR-146a-5p模拟物和抑制物分别转染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通过qPCR定量分析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和LPS/TLR4信号传导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Griess试剂测定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亚硝酸盐浓度来评价NO的分泌情况。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模拟物转染组,LPS/TLR4信号传导途径的几个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如TLR4和CD14(P0.05),而促炎因子(IL-1α、IL-1β、IL-12β)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而在转染后第24和36小时NO的含量出现上调。在抑制剂转染组中,TLR4、CD14的表达水平下降,促炎因子IL-1α、IL-12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上调,i NOS基因表达和NO产生在第24和36小时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mmu-miR-146a-5p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重组猪源CD40L蛋白(recombinant porcine CD40L,rpCD40L)的生物学活性。利用Alexa Fluor 488标记rpCD40L后,在体外与CD40+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s)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rpCD40L与PAMs的结合,并通过qPCR、ELISA检测作用12 h和24 h后PAMs IL-1β和TNF-αm RNA与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荧光标记的rpCD40L与CD40+PAMs作用后,PAMs呈现绿色荧光,rpCD40L与PAMs作用后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促进了IL-1β和TNF-α的表达。结果表明,课题组前期获得的rpCD40L能够与CD40+PAMs结合,且诱导PAMs IL-1β和TNF-α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太子参茎叶多糖(Radix pseudostellariae stem and leaf polysaccharides,RPSL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因子含量及对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将RPSLP添加到体外分离培养的淋巴细胞中,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TNF-α含量;RT-PC R法检测上述细胞因子以及转录因子T-bet、G ATA-3的mRNA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添加RPSLP后在3.125~50 g/m L浓度范围内可显著促进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TNF-α的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P0.05),并能调控T-bet、GATA-3的mRNA表达,使T-bet/GATA-3比率处于动态平衡。上述结果说明,RPSLP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因子mRNA表达来改变分泌量,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起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FliC的生物学特性,利用PCR方法扩增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FliC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32a-FliC,经大肠杆菌Rosetta(DE3)表达、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后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重组蛋白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孵育,ELISA和CCK-8法分别检测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增殖情况。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抗体效价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FliC在大肠杆菌中呈可溶性表达,且可获得纯度较高的重组鞭毛蛋白。50 ng/m L和500 ng/m L重组鞭毛蛋白可刺激巨噬细胞增殖,同时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1、IL-4、IL-6、IL-8、IFN-γ和TNF-α。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效价在第3周达到1∶128 000,同时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呈倒V型变化。研究结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FliC蛋白在细菌感染、侵袭和免疫方面的作用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上鸡β-actin、TNF-α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β-actin和TNF-α基因,采用β-actin为内参的半定量方法检测TNF-αmRNA在鸡柔嫩艾美球虫免疫前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以探讨TNF-α基因的表达动态与柔嫩艾美球虫免疫的关系.结果显示,TNF-α基因在两次免疫期间的表达量整体上呈现双峰模式,首免后第9 d达到一个高峰,二免后第7d达到另一个高峰.结果表明,TNF-α在抗球虫感染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在人工诱发的试验性大鼠乳腺炎发病机制的作用,将36只清洁级SD怀孕大鼠于产后第72小时经乳头管灌注LPS(10μg/侧)到第4对乳腺(两侧)内,分别于灌注前及灌注后第2、4、8、16和24小时颈静脉放血处死动物,采集样品。结果显示,LPS灌注后第2小时组织损伤开始出现,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向乳腺组织浸润,灌注后第4小时乳腺组织中TLR-4mRNA和蛋白表达达到峰值,第8小时乳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释放极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第24小时泌乳功能、TLR-4表达、TNF-α及IL-1β释放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果表明,LPS灌注乳腺后机体通过激活TLR-4信号通路,促进其下游相关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的过度释放而引起乳腺组织炎症,TLR-4信号通路在乳腺炎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观察皮下注射刺五加多糖(ASPS)对雏鸡血液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IL-1β、IL-6、iNOS和TNF-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通过分子水平对ASPS的免疫增强作用进行评价。1日龄海兰褐公雏饲养至7日龄时选取1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第1组和第2组为ASPS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用ASPSL和ASPSH表示,两组分别皮下注射100 mg/mL和200 mg/mL的ASPS;第3组为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所有组每天注射1次,ASPS和生理盐水均为0.2 mL,连续注射3 d。免疫后的第7、14、21、28天分别取血液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淋巴细胞中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以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ASPS作用下,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 mRNA的表达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IFN-γ和IL-2较早开始增多,并在免疫后第21天时达到峰值后下降,而IL-4和IL-10变化较晚,但是持续增多,并在免疫后第28天达到峰值。同时,ASPS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加IL-1β、IL-6、iNOS和TNF-αmRNA表达量,尤其是IL-6,相比于其他细胞因子,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幅度最大,免疫后第21、28天各组表达水平接近,ASPSH组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达到5左右。结果表明,ASPS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IFN-γ、IL-2、IL-4、IL-10、IL-1β、IL-6、iNOS和TNF-α等8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但是表达的变化幅度、变化趋势以及变化时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为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感染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中bta-miR-29b表达,本研究建立bta-miR-29b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利用该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bMECs中bta-miR-29b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构建的RT-qPCR方法在bta-miR-29b标准品10 pg/20μL~1×10~(-4)pg/20μL浓度范围内,初始模板量和C_t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7。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对bta-miR-29b标准品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对牛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对bta-miR-29b标准品的最低检测模板浓度为1×10~(-4)pg/20μL,比常规PCR检测的敏感性高100倍,表明该方法敏感性高;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说明该方法重复性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bMECs后第24小时bta-miR-29b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q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能够准确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bMECs中bta-miR-29b的表达,为今后bta-miR-29b的表达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旋毛虫致小鼠心肌损伤发生的主要致病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途径,分别取感染前后不同时期小鼠心肌,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细胞凋亡与抗凋亡基因mRNA表达量,并应用TUNEL法对心肌细胞凋亡形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后第9天,TNF-αmRNA的相对表达量由感染前的0.02迅速增加到0.88,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凋亡指数为10.70%;TNF-α表达量约于感染后第19~24天达到峰值,此时凋亡指数达29.79%,细胞凋亡明显(P<0.05);第42天TNF-α表达量逐渐下降至0.29,细胞凋亡逐渐减少,凋亡指数降至10.46%。TNFR 1、FADD、Caspase 8和Caspase 3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TNF-α相似。  相似文献   

17.
根据GenBank中Dermadistinctin K(DDK)和Dermadistinctin L(DDL)的氨基酸序列,选择大肠杆菌偏嗜性密码子,采用SOE法合成了DDK和DDL基因.在DDK及DDL基因序列中引入肠激酶裂解位点,并将其依次克隆入pET-32a(+)质粒,构建了串联体融合表达载体P-DDK,并将其转入Rosetta(DE3)中进行融合表达;表达产物在终浓度为0.1 mmol/L IPTG诱导4 h后可达到最大表达量.对重组蛋白DDK进行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以及肠激酶裂解之后,对酶切产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抗菌肽DDK与DDL的混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 Ⅰ)、大肠杆菌DH5α、致病性大肠杆菌O_1、猪霍乱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感染旋毛虫后宿主巨噬细胞NOD1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与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动态,将一定量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感染小鼠,在感染后第0.5、4、7、14、21、28、35天分别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NOD1、RIP2、NF-κB mRNA表达量,Western-blot测定NOD1、RIP2、NF-κB蛋白表达量,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及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质量浓度。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感染旋毛虫后巨噬细胞中NOD1、RIP2、NF-κB的mRNA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平稳"的态势,且分别在感染后第4和21天各具有1个mRNA表达量峰值,在第28~35天时mRNA水平降低并趋向稳定。Western-blot结果表明,NOD1、RIP2和NF-κB p-p65的蛋白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其mRNA表达量检测结果基本一致。ELISA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和小鼠血清中TNF-α、IL-6的质量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1,P0.05),变化趋势与NOD1、RIP2和NF-κB的变化相似,IL-1β的质量浓度变化程度不明显。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可以引起小鼠NOD1受体的激活,在旋毛虫生活史的特定时期上调NOD1受体通路中关键分子RIP2和下游分子NF-κB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试验证明,宿主NOD1受体参与了旋毛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为防治旋毛虫病和理解旋毛虫对宿主的感染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杨树花多糖(PFP)对大肠杆菌感染河田鸡的防治效果。将225只1日龄河田鸡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预防组(高、中、低)、治疗组(高、中、低),每组25只,连续用药6 d后,观察7 d。通过Western-blot检测TLR4、Myd88及NF-κB蛋白水平,通过qPCR检测IL-6、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发现,杨树花多糖防治组鸡的精神状态和模型组相比显著改善,组织器官的症状及病理变化显著减轻。Western-blot结果显示,杨树花多糖防治组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下调明显,且呈现出剂量依赖型。qPCR结果显示,杨树花多糖防治组IL-6、TNF-α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其中预防高剂量组IL-6 mRNA表达量与恩诺沙星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TNF-α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恩诺沙星组(P0.05)。结果说明,杨树花多糖能有效清除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对河田鸡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肥胖对致死性肺炎全身性免疫反应的影响,将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分为Ⅰ、Ⅱ组,非肥胖小鼠分为Ⅲ、Ⅳ组,Ⅰ、Ⅲ组滴鼻40 L大肠杆菌菌液(4×10~(10) CFU),Ⅱ、Ⅳ组滴鼻40 L生理盐水,检测感染前(第0小时)及感染后第2、6、12、24、48、72、96小时各组小鼠血液白细胞数、血清细胞因子质量浓度及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高脂饲喂8周后,肥胖组小鼠体重,血液WBC、GRA、MID数量,血清TNF-α、IL-6、RETN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5),脾脏和胸腺的质量及指数显著低于非肥胖组(P0.05)。感染后,Ⅰ、Ⅲ组血液WBC、GRA、LYM、MID数量在感染后第2小时略降低,后逐渐升高后又降低,在第48小时达到最小值;与Ⅲ组比较,Ⅰ组的WBC数量在第0~6小时,GRA数量在第0~12小时,MID数量在第0、6小时均显著升高(P0.05),LYM数量在感染后第48小时显著降低(P0.05);Ⅰ、Ⅲ组的TNF-α、IL-6、IL-10、RETN质量浓度迅速升高,且维持在较高水平至第48小时;Ⅰ组的TNF-α质量浓度在第0~6、24小时,IL-6质量浓度在第0~6、96小时,IL-10质量浓度在第2~12、48~96小时及RETN质量浓度在第0~2、24~48小时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组的体重在感染后第2~96小时,胸腺质量在第6~96小时及胸腺指数在第12、72~96小时显著低于Ⅱ组(P0.05),脾质量和脾指数在感染后第2~96小时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的体重在第0~96小时,脾质量在第2~12、48~96小时,脾指数在第2、12、48小时及胸腺质量在第24小时显著高于Ⅲ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肥胖能通过影响机体脾脏及胸腺的生长发育、白细胞及细胞因子含量,进而影响肺部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强度和免疫调节能力,导致致死性肺炎肥胖小鼠的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