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很明显,这里的“小康”指的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后来儒家创始人孔子阐释“大同”、“小康”思想时,把“小康”视为“大同”的前一阶段,指以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来维持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是小康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 ,它们所蕴含的实践理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实现的跃迁 :第一 ,从“量”的强调到“度”的强调 :走向一种平衡发展 ;第二 ,从主导性强调到有机性强调 :走向一种协调发展 ;第三 ,从达标性强调到优质性强调 :走向一种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很明显,这里的“小康”指的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后来儒家创始人孔子阐释“大同”、“小康”思想时。把“小康”视为“大同”的前一阶段,指以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来维持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今日海南》2012,(12):14-15
一字之变:倒计时开始 “小康”一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一 关于“稳健性”概念几种不同看法 “稳健性”在西方会计文献中,经常用来表达会计稳健的词 有三个:“conservations”、“conservative”和“prudence”。我国的 会计学者一般把它们相应地译为“稳健主义”、“稳健”和“谨 慎”。尽管这三个词在词义上有细微差别,但在现实中,会计文 献上对这三个词没有做出详细的区分,而是将它们的意思都集 中地统一为:对待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应持小心、谨慎,倾向于悲 观的态度。换而言之,在会计处理时认为正在产生风险的发生 的可能性要大于…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新世纪初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初期江苏的新目标。必须再识“小康”。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小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个有着特殊含义的词汇。1979年的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最先提出了“小康”概念,并将这一构想设计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自此,实现小康成了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明确目标,而“小康”一词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字眼。结果,我们…  相似文献   

8.
“警察”词源补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公安科学著作认为,据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考证,“警察”一词始见于我国《金史》。此说不妥。我国唐初学者颜师古所注的《汉书》中,就有注文:“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因此,早在唐初我国学者业已使用“警察”一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呢?如何正确把握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在《大雅·民芬》中有“民亦老止,汔可小康。”其后,小康的含义不断被扩充发展。到西汉时,《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小康”已经成为与“大同”相对应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简言之,小康  相似文献   

10.
阅读书报,不时可见“巾帼”这一名词,尤其是在每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后,“巾帼”一词在新闻媒体出现就更加频繁了。为何“巾帼”可以作为女子的代称呢?原来,巾帼是我国古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铁道学院社科部张宝池同志在来稿《简称“三个始终代表”是否更准确?》的一文中指出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完整表述是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源泉。”从这段话的语法上我们可以看出 ,在前两个顿号的后面应该各有“始终代表”一词 ,故这个表述中应该有三个“始终代表” ,因此将这段话简称为“三个始终代表”比简称“三个代表”更符合江泽民论述的原意。2000年5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出现,含义不一。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让他教养君臣的于  相似文献   

13.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用语中。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小康战略梁文生“小康”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诗、大雅、民劳》,是指低于“大同”,高于温饱,生活殷实的社会经济状态。邓小平借鉴我国古代对小康的说法,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我们提...  相似文献   

15.
高艳  栾琦 《小康》2006,(1):38-42
12月初以来,北京的平均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但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小康》杂志社为举办“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做最后冲刺的工作热情。12月8日~9日,由《求是》杂志社批准、《小康》杂志社主办的“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论坛以“全面小康的指标与实践”为主题,以“研讨、沟通、创新、合作”为宗旨,通过官产学的高峰对话和活动,总结与展示全面小康建设经验与成果,共商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大计。据了解,这是首个国家级、高规格、高层次的全面小康建设研讨和展示平台。此次论坛得到了国家统计局…  相似文献   

16.
王波 《小康》2006,(6):6-6
《小康》杂志2006年第1期刊登了《中国小康休闲指数:63.5》,文章一经刊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普遍关注。4月30日,新华社陈芸、宋振远、张景勇、王立彬等四位记者就“中国休闲小康指数”采访《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5月2日开始,新华网连续报道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变迁》、《“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变迁》、《“休闲元年”:“休闲小康指数”标记中国变迁》。5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以《“休闲元年”:“休闲小康指数”标记中国变迁》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一周之内,…  相似文献   

17.
为“灌输”正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都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强调“生活逻辑”,二是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于是,有的人据此欢呼“,灌输”终于成了历史,而且认为没有“灌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实效性。果真如此吗?今天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离开“灌输”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实效性吗?“灌输”究竟如何认识?它真的过时了吗?本文就此谈点个人认识。(一)《现代汉语词典》对“灌”的释义有三个:一是“浇或灌溉”;二是“倒进去或装进去”;三是指“录音”。在“灌输”一词中,人们多取“倒进去或装进去”之意,而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就有“惠此中国”的记载。但是,《诗经》中的“中国”只含有“国中”之意,不是真正指称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系统论述,意义重大。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传统理想社会的继承和改造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 《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小康是小小安康的意思。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0.
“民心可用”、“师夷长技”和“三占从二”三词,是鸦片战争时期同时提出代表三个不同层次的富强救国的最早思想素材。"民心可用"是林则徐在广州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中对人民同仇敌汽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