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李文玲  曾振宇 《求索》2010,(4):221-223
儒家孝伦理自先秦儒家创立、发展、完善后,其治世功能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直到汉代,才在行政法、民法、刑法及诉讼法中全面法律化,其基础是多方面的:农耕经济是孝伦理法律化的经济基础,汉代统治者对儒家主导思想的选择是孝伦理法律化的政治基础,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孝伦理的改造是孝伦理法律化的理论基础,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是孝伦理法律化的社会基础,而血浓于水的亲情则是汉代孝伦理法律化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精神原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莫不发端于"孝"。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伦理及政治功能向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旨在阐述中华民族"孝"的发生及其发展演变,解读"无后为大"的孝意识,说明"孝"作为儒家思想中足以使个体超越死亡焦虑的强大精神支柱的深层心理意义以及它那以族类不朽为鹄的的内在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中国目前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儒家伦理中“孝”、“廉”的内涵及其伦理特征,指出“孝”、“廉”本身分别属于私人领域中的家庭伦理概念和公共领域中的职业伦理概念;其次,探讨了儒家伦理把私人领域的“孝”延伸至公共领域的“廉”的论证方式,指出儒家伦理通过加深“孝”的伦理深度和扩充“孝”的伦理广度而使“孝”成为“廉”的伦理基础;最后,本文对于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进行了伦理评价,指出了儒家这一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启示意义,并且分析了借鉴这一伦理思想时应当防止的不当做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孝”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称为孝的文化 ;传统的中国社会 ,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的历史嬗变在远古时代 ,当社会由无序的婚姻趋向血缘家庭结构时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就孕育了孝的萌芽。孝起源于人类养老实际生活的需要 ,从生命的创造和养育过程中 ,人类产生了返本报恩的意识 ,其具体行为便是赡养和善待生身父母。而作为伦理的孝 ,几乎与中华古代文明同时产生。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孝”的内容 ;中国最古的典籍如《尚书》、…  相似文献   

6.
郭夏娟 《理论月刊》2000,(11):30-32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管理的伦理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 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淑春 《前沿》2010,(8):55-57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孝道,是基于人有最长的幼儿依赖期这一生理基础的,今天这一生理基础已经得到了科学家的验证。"孝"不仅是一切伦理规范的出发点,在协调家庭关系,尊老敬老,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人民对国家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伦理与宗法关系的紧密结合 伦理与宗法关系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以“忠”和“孝”为核心内容的宗法体系,这是中国伦理思想最突出的和最基本的特征,其他方面的特征均由此引伸和派生。中国古代社会与古典的希腊、罗马不同,它是经过一条特殊的路径进入文明社会的。侯外庐同志曾把这进入文明社会两种不同路径概括为:“古典的古代就是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  相似文献   

10.
孝道、孝行与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伦理规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孝道强调的是孝的理论层面,孝行侧重的是孝的实践层面,然而有时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孝道即孝行,孝行也即孝道。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均由孝道与孝行引申而来,亦是对孝道与孝行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同时也是将孝道、孝行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展、泛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规范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封建的孝道观念缺乏民主、平等和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孝文化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之上,有其积极的一面,大力弘扬孝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轫于伦理要义与教育使命双向耦合的伦理精神培育,是旅游研究最基础的道德价值诉求.文章通过对旅游伦理学术思想梳理及业界道德失范现象归结,开创性探讨中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伦理精神培养主流方向,并予以结构分析,由此阐明旅游伦理精神培育实现路径构想,旨在为旅游伦理理论拓展新的视域,亦为当下高校旅游教育与旅游业界规范提供有利精神导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和社会赡养问题的突出,中华传统伦理资源中的孝规范被学界重新评价和认识。在已有的探讨中,学者更多关心的是孝规范的功用问题,孝文化的讨论很少跃升到义理层面。在对孝文化义理方面的探讨中,梁漱溟、冯友兰、陈寅恪以及当代新儒家、海外学者杜维明等人的探讨,给我们以启发,促使我们对孝文化批判以及孝文化本身进行新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延安整风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建党理论的重要贡献 ,它作为我党建设的有益经验 ,对中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价值。提取延安整风精神着眼内因分析与实践分析的精神实质 ,对于推动理性的社会伦理文化机制的构建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作为儒家伦理和中华文化的原生性核心概念和首要德性,一直延衍至今。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内容。赡养,即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顺从,指尊敬父母和不违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悦亲则是指体贴和关心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感到愉悦。在现实生活中,“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  相似文献   

16.
根植于工业文明的管理型社会治理具有效率优先、程序正义、民主平等、依法行政等理性精神.但它的“价值中立”原则、“官僚科层制”治理架构及“技术至上”治理路线,使其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伦理的排斥.因此,必须实现向服务型社会治理的伦理转向.在服务型社会治理中,伦理因素逐渐成为引导社会治理前行的基础力量,社会治理与伦理的内在契合成为现实,从而使其处处表现出伦理化的治理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盛桂颖 《前沿》2013,(20):189-190
中国“421家庭”模式,助推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也使年青一代面临着现实生活压力与赡养双方老人的沉重负担,对传统的孝意识和孝行为产生了冲击.本文从国情和伦理观念这一基点出发,来探讨人口老龄化、“421家庭”模式普遍化状况下开展孝道教育的意义和方法,以促进和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家庭伦理精神是整个家庭伦理的核心,它决定着家庭伦理规范的具体内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精神是家庭本位,一切以家庭利益为重,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庭利益。个性自由被扼杀,个人价值被消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格独立和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9.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良序。社会良序敞开的基本方式,是国民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支撑社会良序的动力机制是伦理精神,维护社会良序的结构力量是以伦理精神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伦理信任遭遇解构的现象方式是伦理行为放纵,本体方式是破坏维护社会良序的制度机制进而消解支撑其制度机制的伦理精神。当前,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到社会公信力下降,从"对人的不信任"到"对群体不信任"再到"对组织"甚至"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是伦理信任遭遇伦理行为和伦理精神双重解构的体现。重建伦理信任的根本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和美德建设,更为根本的方策,却是培育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的文化土壤,重建护卫道德作为和美德追求的制度机制和支撑其制度机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0.
伦理价值一直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但国内对该主题的研究却非常匮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步骤的加快,如何在与西方伦理价值的对话中挖掘和呈现中国文化精神资源已成为建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瓶颈。通过分析以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为基础的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文化基础及其不足发现: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以启蒙运动的普世化伦理价值为依据,相信抽象化的人的理性的假设,这必然导致与现实不可调和的冲突。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以及文化视角分别从人际和社会处境的横向维度以及文化历史的纵向维度修补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基础,把人的理性放回到日常生活中。儒家文化则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出自我超越的维度,把人视为嵌于日常生活的伦理关系中并且有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能力,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实践体察不断"上达"的仁爱伦理价值,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修补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中的个人与社会、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分割。本研究的结论将有利于中国社会工作者在本土的实践中发掘中国文化的精神资源,提升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