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施维树 《求索》2007,(4):49-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逻辑层次。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后者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前者强调结合,后者强调发展,二者密不可分。历史性和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特性。历史性强调理论的与时俱进。民族性强调中国时空架构和民族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 ,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必然趋势。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旗帜下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是做出科学决策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明晰事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统一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现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张爱梅 《传承》2015,(1):80-81
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应保持时代感和创新性,这为培养社会公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挑战和改革方向。从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内涵入手,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6.
《重庆行政》2011,(6):46-48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突破和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各地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月泉 《桂海论丛》2008,24(4):9-12
科学反思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的再认识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基本途径:它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助于纠正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有助于防止盲目骄傲和盲目悲观情绪,端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反思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8.
薛建明 《人民论坛》2012,(36):254-25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及形成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体化、民族化、方法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深层体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增强时代性,提高逻辑性,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民族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地方化的过程。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广西地方的具体实践和结晶。改革创新是广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岳磊 《前沿》2013,(18):55-5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我们只有努力地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更好地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要让社会主义发展得更好,则离不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此两大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本文就是要探究在新时期下如何建立适应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而让我国的社会主义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它具体包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诚信精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革新精神,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进取精神以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无畏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之间的有机结合,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过程性与阶段性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三个命题的内涵、逻辑关系的分析,作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文章强调指出:第一,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是提炼发展理论、更新发展范式、走向科学发展;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实践宗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本性决定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也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实践价值的实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有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之分.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源",次生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获得中国形态和内容与转换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其它优秀文明成果两个过程的汇合,其结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有着一个自身理论流变的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一 《岭南学刊》2009,(1):13-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包括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物质结构,中国与国际之间的层次结构,领导与民众之间的主体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理论之间的横向结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结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发展结构六个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此后曾经历了三次高潮。在全党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问题——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6.
苏礼和 《桂海论丛》2009,25(6):6-10
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面临着如何认识社会发展动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发展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是辩证的,中国化内含着现代化,中国化必须体现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事业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关键,包括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属性,以及中国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关系、思想文化内涵等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自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发展,其发展演进的过程是学习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改革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田聪智 《前沿》2011,(20):40-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起到新时期新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这种民主政治有其独特的含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含义,研究其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发展规律,促进民主政治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按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划分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刘国彬 《桂海论丛》2011,27(2):7-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水平和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的掌握不同,使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行突破时多方面有局限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基本观点的突破,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基本观点的突破,也要积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各种条件,才能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的基本观点的突破,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廖美暖 《传承》2007,(5):34-3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现代化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还不断吸取经验、创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导思想。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