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法语言的明确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立法语言是立法者制定和修改法律的专门的语言文字,它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述立法意图,设定行为规范,以形成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在成文法语境中,立法语言是法律条文的物质外壳,是法律信息最直接的外在形式。立法语言在传递法律信息、实现立法意图、体现法律规则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
地方立法是构成我国整个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立法语言是地方立法技术研究的重要问题,地方立法语言的准确规范和严谨,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必然要求。第一,准确。地方立法语言的准确,就是指要用准确无误的词语,准确无误地表达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容,以此体现立法者的意图和目的。汉语言词汇十分丰富。准确就必须要求立法所用的词义、语义要准确,不能模糊更不能产生歧义。要特别重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运用,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的词,在一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不能使用同义词,原因在于如果是表达完全相同的意思,没有必要用…  相似文献   

3.
对立法者来说,过分追求明确,法律会犹如一潭死水;恰当运用模糊,法律则获得一种灵性。在制定法律规则时,一些认知对象属性不清晰,无论立法者经过怎样的思考,他们也不能决定将某个成员分类或归属于哪个范畴。概念(范畴)不清,则表达不明。这样就造成立法语言的语义模糊。  相似文献   

4.
对立法建议要谨慎采用,过多的立法建议会破坏法律的稳定性。立法者要考虑很多利益的平衡,这是非立法者做不到的。立法者要有渊博的法学知识和与之相关的边际知识,要有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要有准确预测立法时机的能力,还要有中立的态度和冷静的心境。  相似文献   

5.
正从法律文本和立法者原意分析,我国紧急权力法律制度分为紧急状态法律规制(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普通突发事件),前者来源宪法授权,后者归属行政权力。当前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调整范畴,而宪法紧急状态条款实际适用困难,由此产生的"法律困境"迫切需要对紧急权力法律制度立法理念进行根本性重塑。  相似文献   

6.
"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提高立法质量,保证通过的法律更好地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是提高立法质量。"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  相似文献   

7.
谢玉庆 《公民导刊》2008,(12):18-19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在我国,制定法律主要是通过人大立法完成法律的制定。因此,立法建立“辩论机制”很有必要,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8.
洪丰  周洪 《公民导刊》2005,(11):15-17
创新,将扩大民主;创新,将激发活力;创新,将取得实效。立法制度的构建与创新对于用好立法权,提高立法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规的立项、起草、审查、审议、表决、公布、解释、清理等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立法质量,从制度上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民主参与立法,遏制部门或地方的利益保护主义的现象,推进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使立法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这要求我们的立法者要有现代立法理念,深刻理解立法的民主原则、科学合理原则。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经济刑法的规定有不少失误之处,应引起立法者的注意。其中,以量刑的规定为视角分析,存在着轻重失当、规定不明、规定遗漏的情况;以法律规范的表达为视角分析,存在着漏字、模糊、条文排序不当、条文与条文之间不协调的情况;以立法语言的运用为视角分析,存在着规定重复、语言啰嗦、用词不一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立法工作还要在新的起点上"更上一层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立法工作的重点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它,从数量主导型立法转变为质量主导型立法,进一步提高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