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巴马政府逐步展开与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而且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从战略意愿与战略能力两个关键变量来分析,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战略对抗的可能性不大。中国需积极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外交方略。  相似文献   

2.
美国战略调整基于其对外部安全环境和其全球军事战略的全面评估,有着复杂的政 治、经济和安全动因,应对中国崛起并非美国战略调整的主要目标,更不是唯一目标。但是,从美国 加紧调整亚太军事部署的动向看,其中防范中国的意图也十分明显,如果说,几年前美国还把中国 界定为潜在“威胁”,现在则将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视为日益现实的“威胁”。美国战略调整将使中 国周边安全局势中的不确定性增加,相对平静局面极有可能出现波折和动荡,中美关系的战略稳 定将受到冲击。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并对中国大战略筹划提出 更高要求。为此应全面准确把握中美关系的时代特征,拓展战略合作空间,有效制衡和努力消解美 国战略调整对中国带来的战略压力,维护中美关系基本的战略稳定。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日美同盟以中国为“战略对手”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构成重大挑战,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构成威胁,同时日美同盟以台湾问题为利益指向,严重干涉中国主权、阻挠中国和平统一。面对挑战,中国外交战略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与日美建立更多的“共生利益”,加强相互依存度;正确处理台湾问题,维护我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施“伙伴战略”,推进中国外交战略建设;并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增强综合国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4.
大国对非战略的新特点表明,美国正趋于将非洲纳入其全球地缘战略,非洲正在成为大国培养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推广所谓“全球公益”的重要场所。面对新的国际环境,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目标和非洲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应从中非关系的战略定位入手,在现有对非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新的战略高度认识和制定对非洲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东地区处于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合作是中国对外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海外国际形象不佳的状况,促使中国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国家形象优化问题。良好的国家形象是确保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的海外利益的基础,并为中国与海湾国家经贸合作创造条件。如何优化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形象,是中国发展与海湾国家关系过程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周边的安全形势是形成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现实基础。当前,中国西北周边地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价值不断提升,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形势相对平稳,但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呈现出新形势。基于理论和现实的需要,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在维护区域安全和促进区域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安全功能,其成立和发展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需求,可以将其作为中国区域安全战略的支撑平台之一,但不能作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独立支撑平台。这是由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需求、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形势以及上海合作组织自身状况和多边机制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打交道时,如果需要各国共同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多边机制下进行合作;如果在双边条件下更有利于解决的问题,就拿到双边机制上来解决。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环境,应该以更高、更广的视野观察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局势,以更加开阔的战略思维来思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每个大国来说,周边地区在其国际战略布局中都具有特殊重要性。大国普遍投入较大资源来经营周边,但其周边战略呈现不同模式,其周边战略的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对大国周边战略进行比较分析时,面临备选案例数量有限,大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周边环境存在差异,以及不同周边战略实施时间长短不同等方面的制约。为增强大国周边战略案例的可比性,从较少的案例中获得较多启发,本文选取三个案例,分别是冷战时期苏联的周边战略、20世纪以来美国的周边战略,以及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周边战略,从大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关系格局、大国处理周边关系时对强制手段的使用、大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制度化水平,以及大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苏联、美国和中国的周边战略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周边战略模式,分别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产生不同的战略效果。对大国周边战略的对比分析,有助于为中国周边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伴随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化、多元化,维护国家安全迫切需要科学的战略理论指导。熟悉了解西方国家的主要安全战略理论,是丰富发展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必然要求。借鉴、吸收西方安全战略理论科学成分、合理要素,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安全战略、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李青燕 《亚非纵横》2014,(4):119-124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给沿线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将这一宏伟战略构想付诸实践也面临诸多挑战。中亚、南亚是此经济带的枢纽地段,在中国大周边链条上占据重要位置,既关系中国西部安全,又同西部大开发战略密切联动。中国与中亚、南亚构建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将为中国稳步推进经济带建设夯实战略基石。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是油气资源大国和生产与出口大国,近年来,俄罗斯油气产量和出口保持着平稳的增长势头,而中国具有巨大而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推进中俄油气合作的基础。俄罗斯的油气发展战略及其调整变化,充分体现了俄罗斯的能源安全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只有深入研究俄罗斯的油气发展战略与变化,适应俄罗斯战略安排与调整变化,结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做好动态规划,才能把中俄战略油气合作成功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陈向阳 《亚非纵横》2012,(1):30-34,60,62
随着中国崛起、亚洲振兴与美国“重返”,中国的周边环境正在发生结构性的重大变化,中国、中国邻国与美国三方之间复杂互动,中国在周边机遇与挑战交织联动,中国应加快制定并实施“周边战略”,通过主动经营赢得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这种外交战略决定了在对外援 助中中国必然把援助越南、朝鲜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首选对象。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后, “一边倒”战略名存实亡。为了拓展外交局面,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援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中国的东亚FTA战略——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就愈发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此,中国提出了自己的东亚FTA战略。FTA战略的推行,可以在风云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经济纵深地带,使充分利用区内的资源、市场成为可能,并且FTA战略的实施可以达到“以经促政”的效果,增强区域内的政治互信,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但有鉴于东亚地区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的东亚FTA战略推行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4.
大国的东南亚战略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格局的变动,美、日、俄、印、澳等亚太大国纷纷加大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东盟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也积极推行大国平衡战略。东盟与大国的战略博弈对中国周边安全稳定、中国与东盟关系以及中国与上述大国关系均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美姣 《东北亚论坛》2023,(1):98-113+128
2010年是二战后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节点,中日在国际政治中的身份和地位都发生了关键转换,这种变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冲击,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特征和形态及其战略抉择背后的国际政治逻辑逐渐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新的分析模型,提取出结构压力和战略认知两大核心变量,结合2010年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发展历程,从体系、国家、个人三个分析层次阐释了日本对华外交战略产生及演变的机理。通过前景—威胁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自2010年以来,日本并没有在中美两国之间对冲,结构压力的增强和战略认知的变化促使其采取了明确且坚定地追随美国制衡中国的国家战略,获得美国安全保障超过了日本对中日经贸合作收益的期待。中美战略竞争升级和中国的迅速发展刺激了日本所谓的地缘恐惧感,中国在处理中日关系中协调日本“对冲”空间存在的条件并不充分。在中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的进程下,中日需进一步增强战略互信,求同存异,努力构建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向阳 《亚非纵横》2013,(1):24-28,59,61
2012年,环绕中国的四大战略方向均有异动,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领域、军事安全领域也有嬗变。中国亟待完善周边战略,升级“睦邻外交”,努力争取周边环境实质性好转与改观。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外部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是一种长 期战略考虑,是一种涉及安全、政治和经济等所有领域的结构性转型,美国要致力于重建亚太地区 的领导地位,并主导地区秩序的规划和构建。不同于将亚太地区截然划分为两大阵营的冷战战略,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所采取的措施是两面下注和两面套利,一方面把中国确定为战略“假想敌”,挑 动中国和亚太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美国介入该地区提供战略机遇;另一方面也尝试积极推进 中美合作伙伴关系,防止亚太地区陷入冷战对抗的泥淖。中美两大战略资源系统如何协调彼此关 系,成为决定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秩序的关键因素。从全球化时代和亚太地区一体化的现实出发, 构建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合作竞争、聚同化异的新型大国关系,开展中美战略协调和预防性 合作,将是化解这一危险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8.
奥巴马上台后出台了新的亚太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将全球战略重心由大中东地区转 移到亚太并将应对中国崛起作为主要目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使中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 更为复杂。南海局势的新变化就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一个直接后果。不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并 不是寻求同中国对抗,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框架下的对华战略仍然具有两面性,中美在 南海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美国同一些南海争端国的利益也有很大差异,中美之间仍然存在 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叶海林  李铭恩 《拉丁美洲研究》2023,(1):28-49+153-154
中共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周边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念与实践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效应相互叠加的背景下,美国通过调整“印太战略”收紧对华政策,不但导致中美关系严重倒退,也使中国周边环境受到了强烈扰动。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推动的“印太战略”摆出了“常山之蛇”阵势,这一战略在手段运用和地域分布上存在多点布局、缺乏重心的缺陷,很难充分发挥美国联盟体系的整体力量。然而,它仍对中国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周边地区主要行为体随美国战略调整而出现的因应策略变化,给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在中美矛盾激化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加重视经略周边,这要求中国转变周边安全工作思路,实现从维护周边稳定到塑造安全秩序的思路转变,强化对周边秩序的塑造和引领能力,打造中国周边安全架构的伙伴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尼克松主义”与“再平衡”战略对中国产生的不同影响,指出中国只有从外交、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综合理解美国的“再平衡”战略,采取灵活的战略应对,才能保证自“尼克松主义”以来开创的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