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颠覆性地开创了一个时代。互联网民意在敏感案件中异化为"民意病毒",其干预司法的现象日益突出。针对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司法机关若想引导民意,克服"民意病毒"的蔓延,就要设立网络交互机制,发挥自由裁量权并重视群众朴素的正义感,加快推进法官职业化和司法独立,指引公民建立法律信仰,树立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舆论是民意表达与权力监督的重要组成与平台,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导提供了崭新的空间,业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言论空间。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受到互联网舆情的影响,对其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论所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正义以及人道关怀成为主要的民意表达;同时,互联网舆论对执政党、政府、司法部门以及干部的监督作用亦日益彰显。可以看到,对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社会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需要网络民意的合理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民意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如何对待网络民意,是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网络民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入手,试图提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如何规范网络民意合理表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更需网络民意的合理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民意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是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反映。如何对待网络民意,是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一个重大课题,网络民意具有时效性强、参与范围广等特点,但在民意代表性、理性程度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民意便是其中表现之一。对于人大工作来讲,网络民意的出现,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创新人大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注重研究、引导和规范网络民意,发挥其优势,规避其缺陷。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民意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民意表达方式,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重视网民诉求,关注网络民意,集中网民智慧,已成为新形势下改进执政方式、发展民主政治的新需求。政协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相似文献   

7.
白毅 《电子政务》2012,(4):113-117
阐述了网络民意与科学发展观的关联性,网络民意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能够引领网络民意的健康发展;从网络民意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特质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网络民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完善网络民意表达的策略,以期确保民意能够通过网络更科学地进行表达,进而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8.
李安宁 《前沿》2011,(14):43-45
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强势崛起的网络民意,彰显网络时代民意表达方式的巨大变革,成为影响当前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力量。本文以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为视角,探讨了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对网络民意的六种能力,旨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网水平",助推党和政府网络执政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刑事政策制定中的民意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意是作为非政府的社会公众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刑事政策作为一种国家与市民社会做出的公共刑事选择,其合法性源于民意从实质理性和形式理性两个层面的参与及影响。同时,规范化的发现民意、归纳民意、引导民意的反映机制是刑事政策制定中民意作用彰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民意表达之概念及其宪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多元社会,民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倾向,融合多元民意和多元表达内涵的民意表达,必然是一种多元民意表达。无论是处于静态意义的多元民意,还是处于动态运行意义的多元民意表达,对现代宪政民主社会而言,都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微博的普及使用为公安机关开辟网络前沿阵地带来契机,以公安微博为切入点,公安机关主动关注网络民意导向,积极收集网络社情民意。公安微博的用户数量及分布保证了网络民意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即时传播方式保证了网络民意的实时性和迫切性,双向互动沟通方式保证了网络民意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公安微博是民意主导警务的实践创新,在深化警务公开、完善公共服务、汇集社情民意、宣传及塑造警察形象、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07年我国网络民意元年、2008年我国互联网拐点为标志,网络民意进入快速成长期。此时也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蕴。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0,(12):27-27
罗依平、覃事顺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民意的形成,网络民意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对公共事务做出的各种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网络民意对于政府决策的形成既能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网络民意主要是借助网络公共舆论这一平台,在与政府权力部门的互动之中对政府决策发生实质性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妇联组织要关注网络民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慧 《中国妇运》2009,(9):34-3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为民众自由发表言论提供了技术支持,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也空前高涨,网络正越来越成为民意表达尤其是中青年群体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台湾民意有三个层次:一,"台湾民意"有"一般意见"与"政治态度"之分,是可以改变的、多元的;二,"台湾主流民意"有具体问题与总体发展之分,当前涉及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有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维持现状以及"台湾认同"等;三,"台湾认同"的形成有其国际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大陆因素,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等同于政治态度,"认同台湾"与"认同中国"并不一定互相对立。研究台湾民意的重点在于研究"台湾认同",需要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勇 《青年论坛》2009,(4):91-95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意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问题。在西方“被统治者同意”法治理念的影响下,民意在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新的理念和表达形式。民意之“意”的形成过程、方式、“民”在表达“意”时其自身的主观状态以及其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关系到其是否有自我指涉的能力并付诸实践从而使得民意总是正确的。民意之“民”一定要有理性且能充分地占有事件相关的材料。民意在当下中国自然处于一种相对道德优势的地位,在建设法治国的背景下,这样一个事实需要通过建制性途径获得合法性。相应的建制化表达途径的缺乏,导致了公民与市民社会的诉求只能通过非建制性的途径来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政治生活中,民意是公共政策的基石。文章在对民意概念进行梳理,分析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民意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路径,即间接表达和直接表达。前者包括选举、政党、利益集团与大众传播媒体等,后者包括投书、游说、请愿、申诉、座谈会和听证会等。  相似文献   

18.
张强 《理论月刊》2014,(5):166-169
在一个言必称民意的时代,民意作为一个概念却是极其模糊的。事实上,它经常被各取所需地使用。我们应该立足当下社会环境,充分体察民意本身的全部复杂性与难以参透性,深刻了解当下中国民意的"混沌—迷惑"性、"多元—层次"性、"外强—内脆"性、"撕裂—对抗"性等时代特征,进而建立起对当下中国社会丰富多样的民意形态的理解,在显性民意与隐性民意、强势民意与弱势民意、正义民意与非正义民意、主流民意与非主流民意的对立统一中,抓住当下中国民意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越来越多地被开辟为民意通道,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公共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态。不过,在民意全面崛起的时代语境下,如何开辟更加多元化的民意渠道?如何防止“网络民主”沦为“民主秀”?如何形成有效的官民互动等等,均需深入探索。本期发表这篇文章,意在抛砖引玉,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民意是社会大众意识形态的一定程度的反映,死刑适用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民意的考量。民意是死刑适用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部分,民意之于死刑适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并非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把握和平衡两者的关系,是死刑适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