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大质询制度设计和实践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必耀 《人大研究》2005,(11):11-14
2005年1月15日,哈尔滨滨江桥收费站的闭道栏杆被撤除,收费站“寿终正寝”!老百姓拍手称快的背后,是万文国等10名省人大代表于2004年初在黑龙江省人代会上对省政府的质询。如今,人大质询渐渐多了起来,质询“零记录”正在不少地方被改写,沉默了几十年的人大质询逐渐走向前台。解读一个个质询案例,我们发现:质询事实上推动了政治和谐。质询的制度变迁随着人大制度行进的步伐,人大质询制度和实践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初创期:1954年~1979年质询作为一项权力载入宪法文本,但质询实践一片空白。人大质询制度发轫于1954年宪法第三十六条…  相似文献   

2.
人大质询法院不容置疑□苏元华《法学》杂志1996年第9期发表了李晓斌《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文章认为:人大质询法院不符合宪法本意,有“违宪之嫌”;法院的独立审判不宜接受人大质询,否则有“妨碍独立审判之嫌”;质询法院无助于...  相似文献   

3.
质询是人大尤其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刚性监督手段。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见到,一些地方行政领导因缺乏“人大意识”,不能及时、慎重地对待人大代表的质询而遭罢免或撤职。在此,笔者对有关人大质询监督的一些问题作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并特别强调要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作为人大监督的重要形式的询问和质询早已明确写入宪法,并且在多部法律当中都有充分体现。然而,此前询问权和质询权在地方人大的实践中更多地止步于纸面上的善意,  相似文献   

5.
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就热点问题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质询是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6.
“质询案”何其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询案”何其少?孙信成一、不少代表对“质询”这种监督形式还不够了解,诸如对质询的法律程序、质询的范围、质询的法律效力等把握得不够准确,因而在监督中不敢轻易提及。二、人大监督不够深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质询这种高层次、庄重严肃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监...  相似文献   

7.
2002年1月23日《法制日报》刊登了一条题为《贵州花溪收费站引发贵州省人大首例质询案》的消息,开篇即说,“花溪收费站这只设立在由贵阳市传统两城区通往南部城区花溪区必经之路上的‘要钱手’,在此间正在召开的贵州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引发了该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九届人大的历次代表人会上的首例质询案。”  相似文献   

8.
质询存任的问题 质询是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问责“一府两院”的重要方式之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应以问责为常事;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委托人,应以问责为己任。但是,人大质询的制度设计远未达到预期的问责目的。我国的质询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方人大质询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人大质询制度初探□刘耀目前我国地方人大的质询制度,既有实际工作中的执行不力,又有理论认识上的缺陷。联系地方人大工作实际,对地方人大质询制度进行考察和分析,从理论上不断加以完善,对于完善人民代表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亟需的。一、地方人大质询制度的概...  相似文献   

10.
在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就宝钢建设问题质询冶金工业部,被称为“共和国质询第一案”。时隔30载,全国人大党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重申“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并表示今年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  相似文献   

11.
地方人大行使质询权二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府两院”的有关工作不满意而提出质询,这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权力,也是人大行使监督权的方式之一。 一、人大行使质询权发挥了哪些作用  质询作为人大对“一府两院”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一种形式,20年来发挥了如下积极作用。第一,增强了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职务意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常委会会议举行期间,如果仅仅满足于听听报告,举举手、拍拍手,有意见不提,见问题不讲,那就没有很好地履行代表职务。1998年5月25日,在湖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  相似文献   

12.
人大质询,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一种重要监督活动。质询是人大的一种监督活动;质询权则是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某一问题依法向本级行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提出质询和询问,受质询机关有责任予以答复的权力。我国宪法、监督法等法律对人大质询权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质询制度。  相似文献   

13.
如今,人大质询“零记录”正在一个接一个被改写。解读一个个质询案例,我们感触到质询推动权力和谐运行和构建责任政府的功效。但问题是,我们离常态质询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14.
质询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职权。然而遗憾的是,这个职权长期以来没有为多数代表所行使,成了只是“看上去挺美”的点缀。从近年来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看,真正行使质询这刚性监督权的并不多见,在大多数地方,质询案难觅其踪,不少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从建立至今从未使用过质询等刚性监督权。质询“尚方宝剑”被束之高阁,一张有力“王牌”却很少有人问津,从中折射出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人大代表质询热情“低温”现象必须得到关注和重视。笔者以为产生“低温”现象的原因,首先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没有必要质询。觉得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已少有可质询的问题。二是不敢质询。认为质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质询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质询制度的基本情况质询是对被质询机关的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质问,要求被质询机关作出澄清、解释的一种活动。质询是一种质问,带有批评性质。质询制度的实质是委托人考核代理人,源于人大制度的基本法理和基本框架,具有满足知情权、敦促“一府两院”采取行动、对“一府两院”官员进行监督的作用。我国的质询制度发端于建国之初。1954年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问,受质问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同年,地方组织法作出相应规定。1975年宪法取消了质问。19…  相似文献   

16.
质询是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对被质询机关工作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质问,要求被质询机关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质询属于一定数量的人大代表的个人行为,是人大机关对被质询机关的工作拥有舱督权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通过部分人大代表的行为,实现人大监督目的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娄底市,因砍树毁绿、占用人行道建临时售楼部引发了当地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质询。质询的提出和之后对政府答复的投票表决,体现了人大监督的“硬度”。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的8名委员就汽车收费站残留设施引起多次翻车、伤亡事故一事,对市政府提出质询案。被质询的有关部门和市政府分管领导,向人大常委会作了负责任的答复,并当即表示:立即行动,坚决拆除收费站残留设施。会议一结束,市政府分管市长和有关部门领导立即赶赴现场,组织人员拆除残留路墩及其他设施,当天拆不完的,也安装上信号灯,确保行车安全。两天后,残留设施已全部拆除。近两年的隐患两天解决了问题。不仅广大人民群众感谢人大办了一件实事、好事,就连政府有关部门也认为人大的质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广州市人大在执法检查报告中指出,市政府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履行法定职责”;广东省人大代表质询环保局长案;沈阳市人大否决法院工作报告,等等。这些例子说明人大监督正一步步地“硬”起来。然而,为什么这些本是人大分内的事却成了传媒上的“新闻”我认为这正是人大平时在人们心目中监督不力的结果,现在有的地方人大的监督“硬”起来了,当然就成了新闻。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是其重要职权之一。人大的监督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是“一府两院”…  相似文献   

20.
一家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报纸,将我国三级人大20年来颇有影响的5项监督事件,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一是共和国质询第一案——1980年8、9月间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170多名北京团代表就宝钢工程分别向冶金部提出质询,这是全国人大历史上第一起质询案,史称“共和国质询第一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