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癌症晚期,回天无力。是想尽办法,不惜金钱不怕痛苦的化疗;还是放弃过度治疗,有尊严地离去?北京一家协会力求通过协议的方式,让人自己选择离开的方式,做到“尊严死”,这其中牵涉了文化、伦理、法律、医疗等太多问题。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也有人充满顾虑,因为除了传统观念,“尊严死”并没有统一标准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小非 《政府法制》2013,(28):34-36
癌症晚期,回天无力。是想尽办法,不惜金钱不怕痛苦地化疗:还是放弃过度治疗,有尊严地离去?北京一家协会力求通过协议的方式,让人自己选择离开的方式,做到“尊严死”,这其中牵涉了文化、伦理、法律、医疗等太多问题。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也有人充满顾虑,因为除了传统观念,“尊严死”并没有统一标准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方圆 《公民与法治》2013,(14):35-35
污染环境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却难以唤起排污企业的环保良心,甚至肆无忌惮的顶风排污,被人戏称“打不死的小强”。“小强”缘何不死?一是地方保护主义。有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说,对于有些排污企业,不是我们不去管,也不是我们管不了,而是不知情,没有举报、也没有反映,如果是我们挂牌督办的,一定不会让它再污染下去。不少地方盲目追求GDP,高度依赖“两高”行业,对排污大户不仅不取缔,反而予以重视和“呵护”,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的不仅是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更有损法律尊严和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明理 《检察纵横》2012,(12):55-55
为什么发达国家中,检察官也被称为lawyer? 在律师界引起广泛反响的《生存与尊严》一书,作者介绍了这一词另一意义:法律人。作者围绕尊严来探讨法律人的处境,探讨如何有尊严突破生存的张力,让法律人感叹不置。  相似文献   

5.
“法律白条”质疑李奎海最近翻阅报刊,发现很多文章称人民法院生效裁决执行不了是给当事人打了“法律白条”,并惊呼法律的尊严何在?人民法院的权威何在?意在说明执行工作的无力。笔者认为,此言差矣!人民法院审理的有给付内容的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其偿付义...  相似文献   

6.
潘勤 《江淮法治》2011,(22):11-11
“小悦悦事件”后,面对民众的激昂情绪.有人反问:“你愿用全家的幸福做你高尚人格的赌注吗?你就不怕吗?”有人回答:“是的,我们怕。我们都怕,毕竞,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没有足够我们乐施好善的财富:没有‘生有所养,少有所学,壮有所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死有所葬’的社会保障;没有‘善有所保,恶有所报,权有所惧’的法律撑腰。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民主的法律化,是法制的法律基础。宪法的尊严就是人民民主与法制的尊严,表示着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尊严。这是最高的尊严,没有任何东西比这种尊严更高,但是目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远没有树立起这种尊严的观念。这种情  相似文献   

8.
李英 《法制与社会》2012,(3):188-189
近年来,被羁押人非正常死亡事件频繁被曝光。从“躲猫猫死”到“洗澡澡死”,再到“做恶梦死”等等,这些荒诞、离奇的“死法”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研究,需要反思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监督不力,还是相关法规过时?是领导不重视,还是体制使然?生命陨失的惨痛代价敲醒了我们:变革必须开始了,也已经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有关经济法的概念、地位、调整对象等问题一直是我国法学界争论颇多的领域。的确,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广泛平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探索,一种传统的法的理论无法解释的法律现象越来越突出。但如何认识和阐释这些现象呢?新的法律现象预示着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还是预示着新的法律研究方法的出现?抑或在新的法律现象之下,人们应该反思传统法的理论呢?很遗憾,人们并没有想这么多,而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探索和寻找新的法律部门的思路之上。这在中国法律学者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从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一直到现在,中国的经…  相似文献   

10.
矿业权在法律属性上到底应当归于行政许可权还是属于物权?这一问题曾经在法学界与司法实践中存在重大争议。在物权法颁布前,我国的有关矿产资源法规并没有完整而准确地界别矿业权的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非罪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安乐死在我国仍构成犯罪,实际生活中人们需要安乐死制度。有国家法律已回应对安乐死的需求。本文认为,实施安乐死不构成犯罪,应当对安乐死非犯罪化。安乐死非罪化的途径包括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和法律上的非犯罪化。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包括由法院颁发许可令、民政部门等政府部门事后对个别安乐死事实的认可、终止刑事追诉程序和不予定罪等;法律上的非犯罪化则是制定安乐死法律,规定安乐死实施的严格程序,使得人们有尊严的生也有尊严地死。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法典的法律规范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定位:其一,“一般行政法律规范”还是“一般行政法律规范加部门行政法律规范”?行政法典宜选择仅对一般行政法律规范进行法典化,编纂行政基本法典。其二,“法治政府的法律规范体系”还是“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体系”?行政基本法典宜选择具备法典体系性的“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体系”定位。其三,“客观行政法律规范体系为主”还是“主观行政法律规范体系为主”?行政基本法典宜选择以确立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体系为中心内容的“主观行政法律规范体系为主”定位。其四,“传统行政法律规范为主”还是“大数据时代的行政基本法典”?我国行政基本法典宜全面回应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立法需求,定位于编纂数字时代的行政基本法典。  相似文献   

13.
梁军 《江淮法治》2012,(18):26-27
他究竟为什么会坠车被碾压致死?是自杀还是谋杀?因为无目击证人,其死因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于是,警方不予立案,那么谁来为他的死承担责任呢?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人,是否有选择死的权利?"安乐死"是人道还是非人道?对生命是一种尊严的归宿还是粗暴的践踏?于社会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还是道德的沦丧?关于"安乐死"这个全人类广泛关注、争论不休的话题,全社会都应理智地找出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对生前预嘱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前预嘱是指人在意识清楚时签署一份文书来事先表达出自己在生命末期的医疗意愿。本文针对生前预嘱的理解和适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作出探讨。本文以尊严死在我国的提出以及生前预嘱在我国的推广现状为基础,从法律的视角分析了生前预嘱的合法性和必要要件,并阐明了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生前预嘱还不是生效的法律文件,生前预嘱的落实还需要亲属的同意。本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生前预嘱的立法状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对于放弃治疗和尊严死的理解,以及针对医疗实践中放弃治疗的困惑提出了对放弃治疗应该严格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未来法治的命运如何?现代法治深陷智能科技带来的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上法治曾面临多种危机,但智能科技将导致更为深刻的尊严危机——从根本上法治是否可能丧失保障人的尊严的基本能力?如果智能科技导致法治与人的尊严脱钩,我们是否还需要法治?我们是否还能守护人的尊严?不论是作为个人的内在价值还是个人自我发展的责任原则,个人尊严都是现代法律的最高价值。现代法律以权利和自由作为基本“语法”,通过法治这套“算法”,实现法律保护人的尊严的承诺。但是,一方面,权利可能被智能科技“架空”,无法成为个人内在价值的正当性基础;另一方面,智能科技可能使人陷入自主性危机,难以成为法律上期许的自由意志主体。智能科技的降临促使我们反思现代社会过度强调的以智性为单向度的个人尊严观,探索一种超越法律文明秩序的多维度文明秩序。  相似文献   

17.
胡弘松 《法制与社会》2013,(35):291-292
人的尊严从中国古代开始就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稳定和谐可以为人的尊严提供相对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而经济的进步可以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人的尊严也要有健全并完善的政治环境作保障。法治是保证人的尊严并不仅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抵制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以人的尊严为框架的法治社会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人的尊严在法律上的意义看似简单,实则有其丰富的内涵,其法律上的概念难以定义。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也难以把握和运用。近年来,人的尊严在社会上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法律上人的尊严作为维护法律秩序的基本底层,更是评价法律的执行是否正当合理的标准和核心,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并尊重人的尊严是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把人的尊严非常细致到生活工作中,保证每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才能确保人的尊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事业正在不断向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民众对待法律的不同心态影响着法律实施的效果,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对于法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一种价值立场,信任还是信仰?面对种种法律相关的问题,我们对法律是信任不够还是信仰不够?本文将就此论题展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担保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编辑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是否溯及施行前发生的担保行为?如有的借款合同没有约定保证期限,若在担保法施行后起诉,法院审理时,是适用担保法,还是适用过去的有关法律和规定?另外,保证人与债权人如在合同中约定:保证期限直至主合同...  相似文献   

20.
49个女性尸体,她们的死,是孤立的还是相关联的?面对故伎重演的谋杀情节,警方是否能抓住似是而非的蛛丝马迹?天衣无缝的毒计最终败露,仅仅是因为现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