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大城市带是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力最具活力的区域,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大城市带作为经济支撑点,国内大城市带及相关经济区的兴起为沈阳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2.
鲁鹏 《长江论坛》2021,(1):44-50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城市外交是城市积极作为、推进城市国际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外交的功能与作用,有利于城市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本文认为,要高质量推进武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应积极发挥城市外交的功能与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武汉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武汉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大城市周边镇域经济也引起较多的关注。镇域经济是一个建制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是镇域范围内各种要素和产业有机构成的经济综合体,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单元。要积极借鉴国际大城市镇域经济发展经验,结合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推动中国大城市镇域经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并行发展的两条线,佛山悠久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当初的经济诉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佛山又不忘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对佛山来说,文化不仅是一种手段与历程,更是一个目标与归宿,即加快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一个与广东“现代化大城市”相称的文化磁场,蕴育了一个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  相似文献   

5.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毋宁说是大城市化。形成这种城市化模式的根源在于,资源完全由权力来分配,而官员们当然乐于把资源集中于自己居住的大城市。有一些经济学家也滥用规模经济理论,基于狭隘的经济效率,为这种大城市化提供依据,而全然不顾这种大城市化模式所带来的严重社会、文化与政  相似文献   

6.
如今的大城市,极大地发挥着城市的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带动功能,尤其是国际大都市,享用着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创造、消费并运转着人类大部分财富,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然而,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大城市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人口多并不是大都市的标志许多大城市都以国际大都市为发展目标。其实,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比较多,如规划、人文素质、地理、人口、环境、经济等,但是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道理很简单,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要想建好,都需要经济投入,尤其是大中城市,投资相当大,成本很高,建成后还要维护、发展,…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政报》2006,(2):34-37
自治区确定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为自治区中心城市,按超大城市规划建设;赤峰市为自治区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按特大城市规划建设。呼伦贝尔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乌兰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阿拉善盟所在地为盟市中心城市(区),其中,通辽市、乌海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按大城市规划建设。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为所在盟市的中心城市之一,要建成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口岸城市。自治区有关部门对上述城市(区)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经济建设项目方面要优先安排,重点扶持。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原则同意你省《关于要求批准南京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报告》。南京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整个苏皖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南京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对于搞活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探索省会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子,对于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的多层次的经济网络,充分发挥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康》2019,(33)
正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一方面,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迅速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已达到13个;另一方面,小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占据我国四分之一的城镇人口。近年来,小城镇的人口持续稳定增长,说明在大城市之外,小城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生活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大城市因为经济发达、就业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速农村城镇化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而全面贯彻这一战略的关键之一是 ,要科学地选择城镇发展模式。目前 ,在如何选择城镇发展模式问题上 ,我国学术界认识不尽一致 ,主要有三种看法 :一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其主要理由是 ,中等城市分布均衡 ,有利于全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 ;同时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经济吸纳和辐射效应较大 ,又可避免大城市的膨胀病。二是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其主要理由是 ,大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好 ,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发展一个大城市就能带动周围一大片农村地区 ,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推进内蒙古城镇化建设,自治区政府日前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定》。按照《规定》,内蒙古自治区确定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为自治区中心城市,按超大城市规划建设;赤峰市为自治区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按特大城市规划建设。其余盟市所在地为盟市中心城市(区),其中通辽市、乌海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按大城市规划建设。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要建成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口岸城市。各盟市要以盟市所在地为中心,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县级市和旗县所在地镇作为重点城镇促进其优先发展。《规定》对城市…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经济带和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两者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人缘相亲,但在区域经济协作方面比较松散,关联度较低。从区域经济协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推进两大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内不久前评出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十大宜居城市”,上榜城市全是百万人口甚至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十大宜居城市”之所以都是大城市,主要因为它们经济发达,机会较多。就在这次调查之前,建设部负责人表示,全国已有183个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宜居城市就等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吗?那么,国外何样算宜居呢?  相似文献   

14.
沈正平 《群众》2023,(20):44-45
<正>根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江苏省共有11个大城市:南京是特大城市,苏州、无锡和常州3市为Ⅰ型大城市,徐州、南通、扬州等7市为Ⅱ型大城市。近年来,徐州城市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七普数据显示,徐州城区人口为205.51万人,虽然在全省Ⅱ型大城市中城区人口最多,但距离Ⅰ型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门槛(≥300万)还相差较远,与其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不相称。因此,亟需提前谋划、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也愈益严重。治理大城市病、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已成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政府管理者排上行政日程的重要问题。集聚经济的作用,决定了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大城市化趋势,但大城市化未必一定会产生"大城市病",完善的市场体制可以使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形成自动调节机制。相反,集权体制的存在,则使城市人口规模呈更大(或尽可能大)的倾向;在集权体制下,亦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大城市人口的迁移增长。治理大城市病、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口问题,改革集权体制,打破城乡壁垒,这才是治理"大城市病"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6.
你省《关于沈阳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请示报告》收悉。国务院同意在沈阳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予沈阳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沈阳市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又是我国以机械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搞好沈阳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进一步搞活和开发东北地区的经济,探索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子,以及充分发挥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禄金 《江苏政协》2008,(11):40-41
<正>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大城市主城区实现新一轮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和新引擎。但各地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缺乏科学规划,一哄而上,雷同发展,盲目追求高端的倾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南京市秦淮区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城区,在发展总部经济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要求得总部经济突破性  相似文献   

18.
<正>成办函[2015]167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成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购物天堂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5年10月24日成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购物天堂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部署,增添商贸流通业提质增效新优势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制定本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9.
重庆直辖快10周年了,重庆直辖市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城市带大农村,我们要打好“直辖牌”,就要充分发挥大城市对大农村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培育和形成一个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核心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面临良好机遇。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扩大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融合、和谐、平和的思想和观念。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也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的历史,把传统文化经典英译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一项产业来经营,统筹规划,使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于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