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在中国宪法解释的实践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事实上从事了宪法解释的工作 ,已经出现了严格意义上宪法解释的案例。这些宪法解释案例尚未引起宪法学者足够的注意与讨论 ,但对于了解和认识中国宪法解释的实际情况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宪法解释形式具有法定和特定的双重特征,宪法解释机关不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解释形式之外创立解释宪法的形式,也不能采取与解释机关行使权力的性质不相符合的解释形式。境外宪法解释的形式主要有宪法案件判决书、宪法解释文件和宪法性法律三种。我国宪法第67条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各种形式,这些形式包括法律、决议、决定和法律解释文件四种。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实践出发,法律和决议不能成为宪法解释的形式,而决定和宪法解释文件具有规范性强的特征和补充立法的性质,应当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宪法解释对于一国宪政具有重要意义,而宪法解释权的归属则是宪法解释的首要问题.我国目前将宪法解释权归属于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但从理论及实践上来看,两者均不具备将宪法解释权归属于己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从宪法解释、宪法解释权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立法本身规律,去寻求更为合适的宪法解释权的归属主体.  相似文献   

4.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是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依法履行职责最重  相似文献   

5.
"八二宪法"实施三十多年来,释宪作为一种社会成本小、较灵活的回应社会变迁的方法成为了学界共识。根据宪法解释研究特点不同总体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于本体论研究,第二阶段研究方向转向回应现实,围绕基本权利保护建立自下而上的释义学,用宪法解释相关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宪法解释的本质属性是"个案的"还是"抽象的"理解不同,导致宪法解释层面的研究出现两种方向,一是尊重现有框架,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承担解释宪法的职责;二是在司法适用中解释宪法。在宪法解释制度的设计中,一种混合模式正在兴起,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基础上借鉴多种解释模式,构建适合中国的宪法解释制度。  相似文献   

6.
许多国家不仅把宪法解释问题规定到宪法典当中,而且通过诸多宪法解释的实践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宪法解释体系。然而,宪法解释在我国还没有引起法学界的足够重视。要确保宪法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就必须加强宪法解释制度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的许多案件先后都适用了宪法审理案件,国内逐步地开始认可我国的宪法司法适用及其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但是宪法司法适用中的解释不同于立法性解释、英美国家的法官解释以及哲学意义上的解释。源于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的合宪性推定原则被引介并发扬,中国的宪法方法论更应该成为一种中国语境下的合宪性推定,并被法官在具体司法实践中被艺术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最高法院关于齐玉苓一案的批复涉及到对宪法第46条的解释,而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最高法院并没有解释宪法的权力。齐玉苓一案不需要直接适用宪法,不必用宪法去解决一个用法律就能解决的问题,该案件的性质是民事诉讼,而不是宪法诉讼。尽管如此,齐玉苓一案以及最高法院的批复对推进中国宪政体制改革仍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为实现宪法的价值,应当重视宪法解释制度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面对宪法的高度概括性,宪法解释的方法问题就成为关键。通过解读美国公用征收案例中“公共使用”条款的判断标准,对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旨主义以及非原旨主义进行梳理,可以为宪法解释提供合理之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宪法基本权利案例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的人民法院裁判的宪法基本权利案例,分析了我国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为了保障宪法基本权利切不被非法侵犯,在无普通法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在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审判中,直接援引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给予当事人以法律救济的方式和特点,从而说明,在中国的审判实务中,人民法院在一定的情况下,得根据宪法基本权利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宪法基本权利不受非法侵犯,这是我国宪法基本权利进入审判实践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