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侧重于揭露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的侵略政策一重点转到为实现现代化争取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一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为实现“和谐世界”目标而努力。总结新中国60年来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研究的经验教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西方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的优秀成果,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徐进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1-14,154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由新时代、中国特色和大国外交三部分组成。对于新时代的含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大国外交的研究,历来是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点,但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学术界似乎着墨极少。所谓中国特色,就是指中国独有而其他国家没有或罕有的某些环境、指导思想、操作原则和具体抓手。本文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之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独特外部环境中展开的,其指导思想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外交思想,采取了结伴不结盟这一独特的外交原则,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这一独特的工作抓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三个独特的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传统。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何处,有助于我们总结和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外交总体布局,有助于我们观察和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李兴 《国际观察》2024,(1):48-66
本文从“睦邻”概念出发,分析了中国睦邻外交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创新。睦邻外交是中国周边外交的特色和亮点。与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相比,睦邻外交加重了“以邻为亲”的分量,新增了“与邻为友”“心心相印”等情感和内涵,感情上更互信,地位上更平等,态度上更亲和,关系上更紧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从“周边”向“睦邻”的转型和深化。睦邻外交秉持周边共同体和“大家庭”精神,是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周边区域合乎逻辑的自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睦邻外交的提出与践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睦邻外交急需理论建构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4.
世界进入新世纪,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中国外交纵横捭阖引人注目。这要归功于中国外交突出一个“和”字。“和”是中国处理同各同关系的原则,也是对待国际关系的原则。中国外交的这一特色,来源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也来源于中国的古老哲学和巾华民族对世界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5.
2011年11月12-13日,由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系主办的“南开国际关系论坛2011”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与会学者就“当前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前沿”、“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进展与不足”、“中国国关研究创新的突破方向”、“中国外交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以及“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等六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学者需要深入挖掘中国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8.
新型国际关系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继承和总结新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经验,批判吸收当代全球政治理念,其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紧迫的现实必要性。这一思想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准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具有鲜明的逻辑性、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中国特色。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必须秉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等理念原则,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新型国际关系观的提出,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平发展环境、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为了树立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外交范式,引领新的世界秩序,需要建构中国外交的“和力”.“和力”就是基于“和合”的理念,通过正向运用一国的综合实力,以促进国际社会“和平”、“和谐”、“合作”的能力.本文具体探讨了“和力”的理念和观念支撑,分析其构成要素和运用方式,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从二战后的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公共外交到冷战后的经济外交、预防性外交,外交方式的演进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尽管任何一种外交方式都并非尽善尽美,但它们对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和一体化以及国际事务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际问题研究》2021,(3):23-46
正确义利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和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继承和总结中国外交实践经验、借鉴和扬弃国际关系规范准则的创造性理论结晶。正确义利观把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中国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中国人民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统筹起来,倡导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国际主义胸怀和负责任大国担当。正确义利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提升了中国外交话语权和软实力,有助于引导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促进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12.
钮钦  钟新 《现代国际关系》2015,(3):56-62,31,64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情况、论文产出单位、基础性文献及期刊分布、受资助情况、关键词以及研究特点和趋势等。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与实践紧密相关;高等院校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主体;公共外交研究领域科研合作所占比例略低;国际关系类期刊《现代国际关系》刊载的公共外交类文章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公共外交类论文受科研基金资助研究比例相对较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应面向具有创新性和一定国际影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科学、规范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与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是一国政府为争取他国民心而采取的公关行动。经典意义上的公共外交新中国自成立之日就已开始进行且卓有成效。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特色,一是内外并重,因为全球化时代外交决策者和执行者必须从国内外两个大局看问题;二是追求共赢,中国公共外交的重点是介绍自己,而不是抨击别人,与西方国家总是试图通过公共外交操控别国内政,甚至颠覆别国政权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可通过"搭台唱戏"、"借台唱戏"、"让别人唱我的戏"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美国一国独大的现存国际秩序下, 不做挑战者也不做追随者应是中国大国外 交的原则。它的着力点是努力培育和营造国际关系的制度建设。这既包括在现有多边国际机制中 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正当性, 在大国间健全联系机制, 也包括努力培育新的安全机制及相 互协助。中国周边外交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相切点。中国外交应在培育区域安全机制和加强区域 经济合作中与周边国家实现经济依存和安全信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各 界人士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在当代国际关系和外交工作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外高层领导人 常将国学知识大量运用到外交实践之中。“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这五方面的国 学知识,都在我国当代外交实务中得到具体运用。目前在外事外交和国际关系研究与实践领域,我 们理应更加重视对青年学生、翻译人员以及外交官员加强国学知识教育,健全其国学素质,为21 世纪我国国际关系、外交事务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6.
“经济外交”是当前国际关系领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但目前学术领域关于“经济外交”的界定很含糊,无法从根本上将“经济外交”与一般意义上的“外交”相区分。从国际关系的现实出发重新界定“经济外交”,探讨“经济外交”的基本特点,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外交”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软实力理论为指导,概括考察了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史。认为虽然软实力是个新出现的国际关系概念,但在中国与东南亚几千年的交往史中,软实力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也与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思想与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历史的经验、国际关系的演化趋势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今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外交中,软实力外交应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外交手段与外交领域受到重视,而软实力外交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中国能否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的角色定位和国际责任、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国外交的实践分析与理论思考、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2006年度国际青年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外交方式——文化外交。中俄两国比邻而居,有着近四百年的交往史,文化交流更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文化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俄文化交流不断擦出新火花。实践证明,文化外交在巩固中俄两国高层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合作和扩大民间交往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善于把中国文化与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结合起来,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整体性等思维。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思想和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