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败现象与公共权力不无关联,所以,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公共权力便成为某些学者强烈声讨的对象。有的学者受西方寻租理论的影响,说腐败“来自行政力量对市场的管制”,“根源在于旧的行政权力垄断”,政府权力“寻租必然导致某些官员腐败”,要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一重大社会病,应认真诊断,下力疗治,尽早除之。所谓腐败,是指社会公共职权的性质、功能发生变质、异化。其原因,是社会公职人员利用其代理的公共权力谋取个入私利,致使公共权力私人化。腐败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其以权谋私的实质推断,化公为私、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循私舞弊、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公报私仇等等均在腐败之列。这些年,在我国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寻租,以权易钱”,即社会公共权力掌管者通过出租手中所有权产采取得租金。他们或是以“提成”、“回扣”、“索要”、“罚…  相似文献   

3.
神州了望     
《当代广西》2004,(21):45-45
辽宁省将实行“省管县”试点,管好“要素市场”制约特权腐败,设立“业务系列轨道”防止跑官要官,制约“一把手”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权力腐败是指“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中国,任何一位领导者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都属公共权力。如果权力当事人利用被授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就是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利己主义的思想动机,二是权力机制的缺陷。前者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后者是外因,为权力腐败的施行提供可能。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学说原理,内因是前提条件,是“因”之所在。因此,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掌权者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上走入了歧途。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5.
腐败的根源:是剥削制度,还是公共权力?张国春近来,读到吴越同志在报刊上发表的探讨腐败根源的文章。吴文认为,“剥削制度不是权力腐败的粮源”,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利。削制度,是“传统政治思维定式得出的表面的和片面的结论”,并提出腐败来源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权力的伴生物。公开竞争是防范吏制腐败的根本之举。坚决遏制和清除腐败现象,关键在于如何管住权力。要想管住权力,首先要管住“用人的权”和“用权的人”。而如何管好“用人的权”和“用权的人”,归根到底,在于坚持“阳光精神”,实行公开竞争:用公开代替“地下”,用阳光防范腐败。不实行公开竞争,不足以从源头上遏制吏治腐败。  公开竞争是文明与进步的动力源泉,是支撑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首要驱动力量。在现代文明与法制社会发展中,公开竞争原则已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上升为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保障,构成市场经济走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腐败主要是体制性腐败,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腐败行为是“权力的资本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是“权力的寻租”现象;腐败生长于权力又受控于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孟俊红 《人大研究》2009,(11):39-42
对权力的制约与控制一直是依法行政、促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制约与控制权力,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强化老百姓的“权利”意识。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9.
“权力腐败型群体”的变态权力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型群体”的变态权力心理探析陈伟东从政治心理学考察,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过重新的调整和组合,已分化出丰富多彩、充满合力的良性利益群体。同时,一些反社会利益群体也在滋长,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权力腐败型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这个群体并没有组织性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 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魏杰在接受《现代经济信息》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中时下常常挂在嘴边的“通货膨胀”并不严重,严重的是“通货腐败”。他认为,产生“通货腐败”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的权力进入市场,尤以在投机性很强的领域最为猖獗。而治理“通货腐败”的办法只有一个:毫不手软地将权力挤出金融领域。否则“金融混乱”  相似文献   

11.
“腐败”这一概念是反腐败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是构建反腐败理论体系的“细胞”和“纽结”,也是我们制定反腐败原则和对策的理论始点之一。当前对于什么是腐败的界定,可以说不是十分明确和清晰,造成一些边角腐败缺乏打击的依据而任其泛滥。理论界对腐败的定义有以市场为中心的界定,有以权力为中心的界定,也有以利益为中心的界定。角度不同,解释也不同。一是从经济学特别是以市场关系为取向来界定腐败,认为腐败实际上就是一种寻求经济租金的活动,即以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利润。该定义的合理性在于揭示了资源分配过程中不…  相似文献   

12.
剑桥大学教授阿克顿勋爵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般认为在这句话里表达的意思是权力必须有某种约束,没有约束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由这句名言我们开启的制度设计是权力应有所约束。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许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停留在权力必须约束,停留在权力必须监督。事实上,这句名言中的“权力”如何界定?“腐败”如何界定?“绝对”如何理解?为什么权力天生具有腐败的倾向?为  相似文献   

13.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腐败本校党建教研部教授王贵秀一、问题的提出腐败的实质是什么?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能够对腐败顽症对症下药,有效施治。同时,这也是由下列情况所引发而不能不提出的问题。1.“廉政”与“腐败”的相关性前几年在探讨廉政建设问题时就发现,廉...  相似文献   

14.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种阶级社会和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腐败也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 腐败的主要成因是权力过度集中,而又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腐败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公权谋私利。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认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腐败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转化为私利的过程。权力的公……  相似文献   

15.
高校腐败研究中的理论命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腐败研究中涉及的理论命题包括"劣币驱逐良币"、公共权力与高校腐败、职务犯罪与权力异化、寻租与权钱交易、科技伦理与科学道德、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以及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异化与分层社会的断裂等方面.高校腐败的成因既来自于权力的失衡和体制的不健全,也与社会形态的改变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发生异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刘新 《现代人事》2001,(6):41-41
一千多年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立大宋王朝。建国后凭着他对官场的观察,深知官吏“贪浊”,为了整治官吏腐败,也为了集中皇权,他推行了“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使官员职、权分离,名实混淆,任何官员都无法集中权力、威望于一身;使得天下的官遍地都是。当时有一种戏叫滑稽戏是这样讽刺这种现象的:  相似文献   

17.
公开化是反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吉龙华,安树昆公开化是一个政治概念。广义讲,有政治权力的地方就可能产生腐败。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是利用公共权力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谋取权力,从而利用权力掠夺有限的资源“发财致富”尤为猖獗...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党政干部的隐形腐败及克服对策●杨常青刘刚强一隐形腐败的表现形式隐形腐败是权力腐败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转换形式,它的实质仍然是权力商品化,即把人民所赋予的各种各样的权力当作特殊商品投入到市场乃至整个社会中进行交换,以权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隐形腐...  相似文献   

19.
梁胜 《人大建设》2004,(1):24-25
说“腐败从幕后走向台前”,似不准确,因为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见不得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走向台前。但是,本文提出的反对“台前腐败”的命题,的确令人深思。无疑,“台前腐败”也是前社会腐败现象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和“幕后腐败”同存共生,如同两个孪生毒瘤,严重地危害着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肌体,我们的反腐斗争如不对“台前腐败”重拳出击,后果照样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20.
所谓“权力期权化”,实质上是权力“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由于“期权化腐败”实施过程十分隐秘,较之传统腐败手段更为高明,“期货”效应增加了腐败的时空跨度,因此安全系数更大。加上政策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还不完善,所以逐渐成为愈演愈烈的腐败难点问题。要破解这道难题,必须从规律层面对“权力期权化”现象进行剖析。首先,从腐败现象的发生规律上“观”其现象。相对于一般腐败行为来说,“期权化腐败”有三个特点:一是性质模糊。它交易的仅仅是一种“权利”,不直接涉及金钱,因而形式隐蔽;其兑现往往是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