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是民主的两种实现形式。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大规模的直接民主在政治上缺乏现实性,间接民主成为民主政体中的主流方式。间接民主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本身也存在着由“代表权”与“科层制”引发的内在矛盾,这使得其运作往往会产生反民主的结果,对此可以从政府制度的完善与成熟市民社会的培育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2.
黄映然 《理论探索》2007,1(3):23-26
“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由来已久,近年来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但仍存在诸多分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重新审视。其中有几点不能忽视:一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性;二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三是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辩证统一”的说法值得商榷,它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也不利于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宏全  王华 《理论导刊》2006,1(3):12-14
国外及我国建国以来对马克思实践观有种种解读,这些解读或强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或强调实践的精神性,或将实践存在的形态片面化,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历史客观性与精神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在实践的二重化结构的辨证运动中,人的世界向自身展开。而实践展开的具体形态——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和精神生成活动交互作用又使人的存在变得具体而生动。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信息来源,使人们拥有了“海量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阻力地成为信息搜集和发布的主体,成为思想传播的主体。但在海量信息和个人有限的精力、见识的矛盾中,个体往往难以把握事物的全部真相,容易形成错误认识或被错误舆论引导,再加上一些不良或非法内容信息恣意传播,从而使网络的舆论引导和整合的难度很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继续挖掘互联网在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物质、自然不仅仅是先于人的存在物,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展开的前提与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视阈下探讨物质与自然的概念与内涵,归结起来都是属于人的现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信息悖论在信息时代有日趋尖锐化的趋势,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广泛使用与信息合法垄断之间的矛盾问题,而是与社会制度深刻关联的制度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矛盾问题在信息时代的表现。信息悖论的解决必须从社会制度层面着手,资本主义制度逐利的本性注定了它无法彻底解决信息悖论问题,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于克服信息悖论具有制度层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冯婉玲 《学理论》2009,(19):139-140
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不断兴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是历史辩证的统一的这个唯物主义观点,首先实践是理解“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关键;其次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最后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些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殿林的“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及其意义”一文指出, “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既是认识世界,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把握事物的科学方法,又是改造世界, 从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中处理问题的思想武器。“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就是主体为了促成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努力发展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一致的方面,而保留或化解差异性方面的一种思维方法。纵观8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种思维方法闪现出熠熠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信息鸿沟”可以界定为“信息资源的可得性、利用有效性和利用能力方面与国外企业或理想状态的差距”。我国企业的“信息鸿沟”既表现在面临的“信息困境”和业已造成的严重后果,更表现在我国企业信息意识不足和信息获取能力方面的劣势。本文力图表明:“信息鸿沟”是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缩小“信息鸿沟”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0.
唐中粮 《学理论》2009,(6):127-128
明治初年,日本新政府在国内各阶层要求修改废除不平等条约并收回国家主权,而欧美各国要求扩大不平等条约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西方列强的矛盾,提出“征韩论”。“征韩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欧美各国扩大不平等条约的企图,并部分收回了国家主权,从而间接达到了迫使其列强与之“修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