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78年底,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方面提出的中美建交三项原则,即美国必须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废除“共同防御条约”并从台湾撤回军事力量。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是继1972年《上海公报》后,中美关系又一重大进展,它有利于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然而,在三权分立的美国政体中,美国政府这一决定不仅受到国会的掣肘,甚至引起一场法庭争执。本文依据美国联邦法院档案,试图再现美国围绕中美建交、美台废约在政府、国会和法院之间掀起的这场政治风波的来龙去脉,并通过这一典型事件,客观分析美国政体中三权,即行政、立法、司法之间复杂微妙的平衡、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美关系的走向赵平安李学保郭媛一、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霸占中国领土台湾,使两国关系处于直接对抗...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美经济相互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之前,在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美国在双边贸易、贸易结构以及投资关系三个方面占有相对优势,中国只在国债购买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美国拥有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权力。但是,由美国2007年8月爆发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使中美相互依赖关系出现了新动向,中美之间至少在经济领域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应当借金融危机深化两国经贸关系,提高美国政府利用对华贸易为政治或安全服务的相对成本,进而达到校正中美相互依赖中的非对称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陈积敏 《外交评论》2011,(4):131-142
对他国国家身份的认知是美国政府制定外交战略的主要关系变量。冷战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实力的变迁以及中国崛起的现实,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知也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其演变方向总体趋于积极。这一变化既是美国因应国际政治格局变革的战略需要,也是两国国家行为互动的必然结果。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遇到了诸多困境,但美国对华战略认知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评估两国关系时,这一要素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5.
危机一缓和一发展是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运行的基本规律 ,中美之间综合国力对比悬殊及美国的称霸战略和冷战思维 ,是美国在对华关系上不断制造麻烦、危机的根源 ,中美两国利益上共同点大于分歧点 ,决定了两国关系冲突而不对抗 ,危机而不破裂。  相似文献   

6.
中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志刚  刘彤 《理论前沿》2007,497(8):21-22
从政治学角度来看,中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实质内容是:美国政府基于其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而试图对中国在寻求汇率制度安排的动态最优解时施加有利自己的影响。这些政治因素主要有攫取美元霸权利益、党派政治因素以及中美间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与必然的战略冲突。  相似文献   

7.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的上海公报已经30年了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上海公报不仅是发展中美两国关系极其重要的外交文献 ,而且对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对于在跨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进程中继续推进和发展中美两国面向21世纪建设性战略合作关系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美贸易非均衡的经济政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贸易的非均衡,不但对两国经济关系,也对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从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和服务贸易逆差所体现的经济结构高下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由此引起的贸易互补性;贸易顺差与美国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的相关性;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际经济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引起美国对中国参与国际生活的态度变化等角度,分析其原因和结果,并对两国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如何解决贸易不平衡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造成了美国的生态和环境灾难,美国政府采取了一连串措施给BP公司构成强大压力,是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管制的典型案例.其中,美国的各项管制政策体现了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是多种政治力量影响下寻求平衡的表现.而英国石油公司面临困境则重新提起了跨国公司的国籍问题,时至今日,国籍依然是跨国公司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逐渐调整之前遏制中国的政策,开始实行对华接触以共同应对日益增长的苏联威胁,这一战略历经反复曲折而最终在90年代末定型。美国接触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接触",即通过大力发展对华经贸关系,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演变。奥巴马政府时期,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经济接触增加了一些"经济防范"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其接触的方向没有变化。从2015年开始,美国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对华政策辩论,其核心论题就是美国的接触政策是否已然失败。2017年底,美国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随后中美在2018年爆发了空前的"贸易战"并持续至今,这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美国经济接触的终结,新的"经济竞争"态势拉开序幕,标志着美国对华经济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型。经贸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因而经济接触的终结和经济竞争的开始和演进,将会深刻改变中美双边关系乃至整个全球秩序。  相似文献   

11.
贺曙敏  宠东梅 《工会论坛》2004,10(3):102-103
冷战后 ,美朝之间仍存在安全困境 ,并且影响着东北亚的安全局势。只有美朝调整各自的安全利益 ,把对方身份界定为竞争对手或朋友 ,并促成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 ,美朝安全困境才能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2.
中美建交2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由于美国方面的原因,中美关系不时出现波动和挫折。这种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波动,同美国定期的总统选举有密切关系。每当美国进行总统竞选时,美国对华政策都会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其后果往往是引起中美关系的波动,甚至使中美关系成为竞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14.
完善政协民主监督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人民政协对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就当前政协履行职能情况而言,民主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从思想理念、制度建设和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等层面,就当前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协民主监督提出一些设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梅  艾思钦 《工会论坛》2007,13(3):122-123
知识分子是由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组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本文主要回顾了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反恐怖主义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击恐怖主义活动 ,需要科学界定恐怖主义 ,认真探究其存在与发展的问题。 9·1 1事件发生后 ,美国给予其警察侦查部门一些新权力 ,同时成立国土安全部 ,赋予其诸多权力  相似文献   

17.
朝核问题是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热点问题,一直影响着本地区的安全。并且,由于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缘政治特性以及该地区的大国安全博弈,朝核问题的解决难度与日俱增。长期以来,韩国将美韩同盟视为朝核危机发酵期的安全保障,同时,朝鲜亦因美韩同盟的持续强化而极速推进核武力建设,最终导致朝核危局愈演愈烈。应当说,朝核危机与美韩同盟两者间已互为因变量。然而,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其战略指向不仅是半岛无核化,更主要的战略意图是为其全球战略体系服务。因此,“美主韩从”性质的美韩同盟会使韩国本身的战略指向发生偏移,最终,非对称性质的美韩同盟可能会成为阻碍半岛和平繁荣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美国追捕逃犯特别工作组唯一的任务是逮捕逃犯。它将联邦、州和地方执法机构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实施迅速有效的逮捕逃犯特别执法行动,围捕尽可能多的逃犯。经过精心设计和周密执行, 特别执法行动产生了较高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throws light upon the emergent situation in England near the close of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necessity to “import” Russian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of the prose of A. Chekhov was gradually becoming a prominent factor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Europe. Figured in this process of the reception of Russian literature, intermediaries from both Russian and French literary circles become the objects of special attention. The Russians, such as L. Tolstoy and O. Novikova, are given as examples of those who played key roles in direct literature contacts between Russia and England, meanwhile, the French authors, like Maupassant and Zola, are considered as the front runners fo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literatures. The typological parallels between Russian and English literature are explained through A. Veselovsky’s theory of the “meeting of opposing currents”. The concept of a double, complex reception of Chekhov in England will be developed. On the one hand, Chekhov’s reception will be linked with his evolving reputation in Russian criticism (first, “Russian” Dickens, later “Russian” Maupassant) and, on the other hand, associated with the multiple, potentially conflicting needs of the English literary community (including writers, critics, and readers). These responses can be identified in part by those English participants attending to contemporary French influence in the Russian “flood” and others approaching uniquely English problems by directly seeking out Russian literary authorities.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重要实现形式。必须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适应新情况,吸纳新阶层;与时俱进,深化基本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政协工作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