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扩散出口管制是美国政府为维护其国家安全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21世纪初,美国不仅重视其自身的管制建设,而且非常重视在出口管制上与国际多边组织及其他国家的合作。在美国看来,参与多边出口管制体系所需投入较低,未来的回报较高,可以在全球推广自己的安全理念,符合美国的不扩散战略。同时,这些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也希望对美国发挥影响,促使其改变某些过时的出口管制政策。  相似文献   

2.
《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是美国政府行政当局重要的战略性文件,对美国政府的外交、军事、安全领域的政策措施有很大影响力。通过解读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战略走向。《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出台,为我们了解小布什政府未来的外交政策走向,提供了一个观测窗口。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经济制裁一直是美国政府对外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重要政策工具。20世纪 90年代以来,伴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与美国国内政治出现的新情况,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政策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说明美国为了达到称霸全球的目的,将进一步利用经济手段加大对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内政的干涉力度。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自2001年以来经历了一些变化。911事件之前,小布什政府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之后,美国出于反恐的需要,把中国定位为“若即若离的盟友”。2011年底,美国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调整为“亚洲的恃强欺弱者”,这一转变能部分地解释美国在2011年的11月为何高调宣布“重返亚太”。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再次处于一个不是很确定的时期,中国被定位为美国的贸易伙伴、发展模式的竞争者以及潜在的敌人。  相似文献   

6.
景晓强 《外交评论》2011,28(4):57-68
近年来兴起的国家本体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解身份与对外政策关系的新视角。本文旨在评介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探索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基于身份稳定的本体安全是国家的需要,情感是连接这一需要与对外政策的中间动力机制。信心或焦虑、尊严或羞耻等动机性情感推动各国政府选择强化和巩固身份的对外政策。本体安全理论揭示了国家行动的习惯性和情感性逻辑,启发我们制定合理的身份管理战略和国际话语战略。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国内对其霸权的认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霸权维持论"与"霸权衰落论"。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美国霸权的未来。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并非根本对立。超越这些分歧,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共识。两种观点的论争包含有美国大战略因素,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冷战后时代国家战略的可能选项。  相似文献   

8.
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积敏 《外交评论》2009,26(2):46-56
冷战后,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外交构成了新的挑战。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经历了由失望、恐惧、偏执的感性认知到冷静、全面、客观的理性认知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思想,即“遏制”战略与“接触”战略、“离岸平衡”战略和“诱导”与“融合”战略。随着中美关系重要性的提升,美国在应对中国崛起时更加谨慎,在政策中更多地利用国际制度和国际体系等“软制衡”方式来处理对华外交。这一战略在奥巴马政府中将得到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华战略存在接触、遏制、融合、选择性干预、离岸平衡等多种选择.未来美国对华战略的制定受到国际、国家甚至国内多重因素的制约,既需要审视国际环境的深刻变革,也需要正视国家间实力的变化,同时也要注重中美两国战略互动进程所带来的相互塑造与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0.
《外交评论》2017,(3):77-108
中国是日本海洋国家身份形成过程中持久和最重要的"他者"。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亚洲首次出现两强格局。在政治和知识精英主导下,日本分别建构了中国的"安全关切"、"安全威胁"和"敌人"意象,并通过"去中国化"和"污名化"中国,完成了自身海洋国家身份的建构,进而将其战略化为重要的国际博弈工具。日本海洋国家身份及其战略化,是日本对自身身份与道路的自主选择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符号化的国际政治斗争话语。随着中日海上力量的共同崛起及其战略的"海洋转向",中日海洋竞争将会加剧,也预示着中日海洋战略将会相互观照和塑造。  相似文献   

11.
沈鹏  周琪 《外交评论》2014,(2):93-113
人道主义援助是美国对外援助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技术能力为其广泛参与人道主义援助提供了可能性。人道主义精神和追求国家利益都是美国政府对外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动力。美国政府相当成熟的人道主义援助体制和立法是对其实现政策目标的有力支持,在政府行政部门中,国际开发署、国务院和国防部在援助决策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自然和人为灾难频发的国际背景下,美国越来越感到人道主义援助在美国对外援助体系中的重要性,因而不断对机构进行调整,加强协调,并且日益重视私人志愿组织在人道主义援助中的作用。美国的人道主义援助中既有体现其人道主义精神的一面,也有其追求国家利益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的综合性“大战略”,对美国的战略决策具有导向性作用,也是研究与分析美国国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阐述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由来与发展,分析了奥巴马上任后推行的新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与主要变化,讨论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对中关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普林斯顿报告提出要建立一个“民主联盟”以推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进而促进“推进民主”战略的实施。这是美国战略界的一个重要动向。这个战略构想很有可能为美国政府所接受,至少是参考。“民主联盟”战略是与“推进民主”战略一脉相承的,而“推进民主”战略在可预见的未来会一直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民主联盟”的组织形态已有初步的框架,但是还不很清晰。不管怎样,它会是比已经存在的“民主共同体”更有行为能力的一个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14.
有核国家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利用核威慑推行以核武器为载体的核战略,服务于一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在国家的对外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头号核大国,美国的核战略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支柱,其发展趋势不仅与美国自身的安全密切相关,更关乎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当前美国核战略的调整与发展对国际安全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同时也不乏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衰落了吗?从相对实力的变化来看,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美国衰落的征兆,但是从权力伸缩或消长的趋势来看,美国并未衰落,表现在权力范围的扩大与权力结构的优化两大方面。近20年中,美国通过经济不对称获得的权力能够产生显著影响力的范围扩大了15%,通过市场和产品不对称依赖产生的权力的强度也有显著的提升。美国高等级权力辐射的范围也由20年前高度集中于美洲,转为同时辐射非洲、欧洲和亚太地区。实力相对下降,但权力还在不断强化和扩张,这一特征会让美国未来的对外战略变得对潜在竞争者(主要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更加敏感和富有攻击性。美国行动的方式,可能不是主动镇压崛起国,而是通过行使其高等级权力,引导有关国家(主要是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以及一些亚太国家)积极开展对崛起国的战术骚扰;同时通过较低等级权力,鼓励相关国家(主要是欧洲、西亚北非以及亚太的一些国家)对崛起国的国际倡议或国际合作战略实施消极抵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和确保国际竞争力等三大内容为目的的国家出口战略是奥巴马政府应对高失业和高贸易赤字等国内、国际经济与政治问题挑战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美国又一次新的应用,其实质是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前景并不乐观。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意义重大,中国政府也发布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美国经验可以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家出口战略”是美国政府于 90年代初制定的旨在扩大本国商品出口的一项重要的贸易保护主义战略措施 ,该战略的实施对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发展都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新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 ,使贸易自由化面对更大的阻力。本文主要分析美国“国家出口战略”的形成、具体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 ,以便进一步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李恒阳 《外交评论》2014,(6):107-124
自从斯诺登向国际社会揭露了以"棱镜"项目为代表的美国政府秘密监控行为以来,很多国家对美国的监控行为进行谴责,要求美国做出解释并道歉。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奥巴马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调查国家安全局的监控问题。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重新树立自己在网络空间的道德形象,挽回由于斯诺登泄密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情报部门的监控阴影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美国网络安全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斯诺登事件"促使更多国家支持互联网主权化,网络地缘政治倾向也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美国国内焦虑情绪蔓延,其对华政策由此前的竞争合作转向全面遏制,中美战略竞争不断升级.在此背景下,接触西方文化、并具有广泛国际视野的青年大学生对美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也在发生显著变化.本论文通过对河南省五所高校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总体形象认知中,负面印象明显高于正面印象,对中美关系的总体发展态势判断并不乐观.影响中国大学生美国观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中美在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域的对比反衬、美国对华对抗政策的刺激、新冠疫情下中美社会治理模式的鲜明反差以及大学生获取美国真实社会状况信息渠道的全面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发布的第一份关于网络空间的战略文件。战略旨在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生态系统,从而保护用户隐私、降低网络交易成本、提高安全性。该战略最大的特点是私营机构主导、强调自愿参与、注重隐私保护,使其与网络实名制存在本质区别。一旦该身份生态系统建成,不仅能为美国公民、私营机构和政府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便利快捷的在线环境,还能促进美国信息技术创新,为美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美国也将在掌握网络空间规则制定权方面更进一步,为其谋求网络空间主导权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