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检察环节被害人救助的实证考察和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个基层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现状出发,在对当前检察环节被害人救济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现有刑事司法救济手段尚不足以覆盖到所有被害人,尤其在检察环节上,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救助尚存在一定的空白.建立检察环节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对正式的刑事司法救济的一种补充,是当前强化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政策是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并服从于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的总体价值目标.强化对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政策的研究,既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也有助于构建有别于成人司法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政策经历了依附期、显现期、成型期三个阶段,其少捕、慎诉、少监禁、双向保护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少年司法理念.在检察机关针对未成年人案件所形成的“捕诉监防一体化”权力运行模式下,应当注意福利性和惩戒性相结合,强化有关配套设施建设,发挥检察机关的主导作用,促进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深刻内涵,积极探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开展法律监督,充分履行检察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仅在立法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司法层面也应得到体现。检察环节的各项办案工作都应当审时度势,把执行刑事政策与依法办案统一起来,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法治轨道上的现代化。刑事检察是国家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和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体现,刑事检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刑事检察现代化是“中国式”和“现代性”的有机融合。中国式刑事检察现代化应当立足国情和司法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和政策,推动制度机制创新完善,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提升刑事检察监督质效,以刑事检察现代化推动法治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指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独立建制集中体现为在人民检察院内部设立与其他科室同级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规定:人民检察院一般应当设立专门工作机构,这是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独立建制的主要依据,未检检察实践表明未检独立建制是实现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一体化,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司法政策的有效载体。本文将主要围绕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独立建制的必要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刑事检察监督权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立法及实践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制约着刑事检察工作的发展。因此,改革和完善刑事检察监督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司法效能的关键,又是刑事检察研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新时期国家提出的新的刑事司法政策。此政策对检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根据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出台的背景,结合批准逮捕工作和公诉工作,对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检察实务中的实施作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在实践中受到诸多制约因素,包括刑事司法理念、刑事立法以及实践运行中出现的程序繁琐、处罚不均等问题都影响了刑事和解制度在检察环节的运用。因此,应当从转变传统刑事司法理念、完善刑事立法、设立合理的程序规则以及建立相应配套制度方面来解决如上问题。  相似文献   

9.
轻缓刑事政策作为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罪犯的再社会化、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检察环节轻缓刑事政策的适用在立法和司法方面都存在一些制约,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对轻缓刑事政策的适用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完善包括未成年人检察制度在内的少年司法制度,是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者从追溯各国少年刑事司法模式出发,全面论述了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制度改革与完善应择取的价值和模式,阐述了当前改革未成年人检察制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文章结合本国情况,从程序、实体及制度等诸方面提出了立法思考,并对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未成年人特点的未成年人检察制度进行了本土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对刑事审判进行监督是我国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这种监督不会动摇法官的中立地位,不与检察机关的刑事追诉职能相矛盾.应通过强化对审判程序的监督和限制对不利于被告人的生效裁决的抗诉等方式完善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与行使检察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刑事司法及检察权的行使问题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性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而呈现出社会关系不稳定、资源稀缺难以支持良性的社会运作、发展不平衡矛盾较为突出以及违法行为普遍化等特点,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实施政策指导型刑事司法,注意"软性"司法手段的运用以及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此需反思重刑思想,包括反思短期自由刑的适用、反思"严打"方针的贯彻、反思死刑的应用、反思规制经济的刑事政策.行使检察权,应当注意逮捕权运用的客观性与中立性;注意公诉权运用的歉抑;推进协商性司法和恢复性司法;注意在查处职务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  相似文献   

13.
检察机关在刑事审判程序中担负的职能如何定性,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检察机关在一审、二审及再审中的活动表明其在刑事审判中实际行使公诉和审判监督两种职能。两种职能的性质不同,二者是互相独立的,因而不宜再由同一机关行使,刑事审判监督职能应该从检察机关的职能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4.
检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职务犯罪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诉讼监督等各个方面,都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正确理解、把握"有无逮捕必要",是审查批捕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键.公诉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另一方面要依法、慎重、大胆使用不起诉权;积极、规范适用刑事和解;依法、扩大适用简化审和简易程序.正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树立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切实防止不良办案倾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检察机关试行的刑事和解制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恢复正义的具体要求,有利于缓和冲突.然而,由于刑事和解内在的缺陷以及刑事和解制度的不完善,刑事和解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我们应当构建符合理性要求、良好运行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6.
2007年2月1日,高检院出台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要正确把握起诉和不起诉条件,依法适用不起诉。”在此强调合理使用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实践中实际运用的具体体现。本文以当前我国检察机关起诉裁量权暨不起诉决定权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为考察对象,对照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检察工作的具体要求,分析了现实环境下我国检察机关起诉裁量权存在的不足并相应地提出了完善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适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宽严相济包括了三层含义: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严格遵守刑法的规定;严中有宽,宽中有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区分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宽严并用,宽严有度,保持刑罚适用的均衡性.应当从刑法的明文规定、罪种、情节以及犯罪后表现等四个方面来区分该宽还是当严,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做到公正执法,并且在疑案的处理上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刑事审判监督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监督程序启动标准过于抽象、再审程序启动权设置不尽合理等缺陷.要使刑事审判监督发挥保障法律公正实施,促进公正司法的制度功能,就要赋予审判机关接受刑事审判监督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刑事审判实体监督的启动标准,构建刑事审判监督中的证明标准,将再审程序启动权赋予检察院统一行使.  相似文献   

19.
涉农职务犯罪从犯罪构成要件来看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也有多种成因,包括:自然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及法制原因.据此,预防的对策也应从行政措施、社会政策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及执法等各方面着手,同时立足本地具体情况及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以期更有效地防控并减少此类犯罪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而余祥林案、“叔侄强奸案”等错案频频发生,引起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深深思考,而错案侵蚀着法治的精神,扭曲了法治的灵魂。在目前的刑事司法体制下,必须通过严格的刑事诉讼程序来保障刑事司法公正。基于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司法实践中错案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因此及时纠正刑事错案是刑事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刑事司法中存在错案发现不自觉、错案纠错不及时、申诉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刑事司法公平和正义。坚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积极推动刑事错案纠错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