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胡伟希 《新视野》2002,(5):64-65
一、主体性与近代以来的伦理危机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韦伯给西方现代社会科学造成的影响都不容低估。及他的其它一些著作中,他反复论述这么一个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兴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西方”。所”,按照韦伯的说法,是着重考虑手段与欲达成的目的之间的关系,至于行为本身是否具有绝对具理性”的概念的确有助于阐明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但韦伯的这一说法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因为它在解释和理解现代西方伦理和道德生活西方人伦理和道德生活的主要是宗教而韦伯也指出,早期新教徒的经济伦理与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2.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起源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导问题域,围绕这一主题,韦伯提供了独特的解释模式,这便是"韦伯命题"。在"韦伯命题"的阐释上,存在一些简单化的解读倾向。实际上,理性化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线索,它也构成了韦伯分析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核心框架。从理性化角度阐释"韦伯命题",有助于全面准确把握韦伯关于现代社会起源、现代性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就存在的现象,但随着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阶级加速分化,阶级之间的冲突加剧,国家与社会的区别日益明显,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日趋复杂。如何保持政治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的现实问题。这要求人们必须从社会的角度观察政治,韦伯的思想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作为政治社会学家,他从社会、经济等深层结构对社会斗争与政治冲突作了极为深刻的阐释。同时,韦伯的"许多著作都可以视为与马克思不断交流思想  相似文献   

4.
一、韦伯问题的缘起一般讲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人往往从韦伯开始 ,因为正是韦伯首先从理论上对此作出了全面解释 ,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和《中国宗教 :儒教与道教》(以下简称《儒与道》) ,都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而写的。从宗教伦理的角度来考察资本  相似文献   

5.
对于公共行政而言,以德行政与依法行政同等重要,张康之教授的新著《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一书就是一部全面探讨以德行政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著。 在近代行政学说史上,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是一个重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在西方行政管理中起着支配作  相似文献   

6.
王建铨 《新视野》2000,1(5):48-50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是一部创造性地运用全局与局部关系的辩证法解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光辉典范。它是一部军事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我们不仅能学到毛泽东关于全局与局部关系的辩证法的军事战略知识,而且能学到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即毛泽东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全局与局部关系的辩证法解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高超的战略思维方式和思维艺术。因此,这部著作对于提高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著作、教材出版要况 1.出版著作35部,总字数492.2万字(其中独著5部,本校合著8部,校外合著22部).  相似文献   

8.
一、著作、论文发表情况1.出版著作43部,总计479万字(其中合编教材4部,独著5部,合著34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13部,地方级出版社出版30部).  相似文献   

9.
劳动问题是关乎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韦伯夫妇产业民主思想及其实践开启了近代通过渐进式改革解决劳动问题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为韦伯夫妇产业民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大量的现实劳动问题为韦伯夫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民主政治的要求、道德伦理的诉求以及对于国家效率的追求构成了韦伯夫妇产业民主思想发展的原初动力。韦伯夫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构筑了工会与劳动管理、"共同规则"与效率、民主社会主义这一完整的产业民主思想体系。这一产业民主思想为世界各国认识和解决劳动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存在一定矛盾。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4,(6):53-53
这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地理探索与发现的图书,它以第一手的信史资料和世所公认的说法为基础,糅合有关地理发现的神话传说和逸闻趣事,并将有争议的说法和观点存疑并列。是一部人类探索与认识地理世界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人类挑战自我、征服自然的英勇史诗。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李全元 《探索》2003,1(1):66-68
人类历史发展中“跨越”和“倒退”现象的发生 ,是历史主体在生产力决定的所有制“可能性空间”内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生产力只决定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能为其“可能性空间”所容纳 ,却不决定“可能性因子”相互之间的递进关系 ,因此“五形态”递进次序难以得到理性上的确证。现实社会主义产生和存续的历史合理性 ,不应从外在于当代人类活动的“五形态”次序中去寻求解释 ,而应从历史的现实运动中去求得理解  相似文献   

17.
苏区发动查田运动采取了过激的土地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赤白对立.查田运动是"左"的土地政策贯彻的结果,但也应看到,发动查田运动的现实原因是为了满足苏区扩大红军和筹款等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 ,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更是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社会原生态的思想文化生活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着这个符号与范畴。政治生活也不例外。政治在不同维度、不同理路上同"真理"概念相关联,其中最突出的是"真理"作为话语权力象征符号,或是作为民主政治模式的参照项与超越物。当然,真理观与真理信念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同政治文明的推进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