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土文学论战”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土文学论战”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被及台湾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它的发生,则至少应追溯至台湾乡土文学历经20年的蛰伏后于60年代中期的重新出发,以及其后十余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演变.如黄春明、王祯和早期所谓“纯正”的乡土小说和70年代王拓、杨青矗等着重揭露社会阶级矛盾创作的先后出现;70年代初以“现代诗论战”为中心的对于现代主义的普遍反省运动,以及由此确立和带动的“回归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思潮,在在显示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这种日益浩大的声势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反应,也使它成为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一场震动台湾社会的“乡土文学论战”于1977年爆发并延绵了一、两年.本文拟对这场论战的发展过程、争议的焦点、论战的特征和意义等,加以概略的描述和论评.  相似文献   

2.
杨照在《文学、社会与历史想象——战后文学史散论》一文中,曾述及他在阅读近二十年来台湾的两场重要论战——乡土文学论战和王作荣、蒋硕杰的经济论战——的文章时,深感困扰迷惑,因为“单独看哪篇文章,好象都言之成理,可是综合起来,不同的作者却坚  相似文献   

3.
正1930至1931年发生在台湾的乡土文学论争,上承20年代的新旧文学论争,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艺大众化建设,下启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延续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距离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已经有80多年,这期间台湾文坛经由日本殖民下的"皇民文学"、"边疆文学"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文学"再到解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和70年代乡土文学等,发生了一连串  相似文献   

4.
刘淇 《台声》2023,(3):103-106
<正>最早接触陈映真是在大学阶段有关港台文学研究的选修课上,那时候的我对陈映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乡土文学”论战等生平事迹层面,而对他本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小说深层次的内涵所知甚少。时至今日,当我真正走进陈映真的小说,体悟到他精神世界中坚定的中国立场,我才逐渐体会到这道孤独身影背后所涌动的浓烈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5.
阿荣 《前沿》2005,(3):159-162
认清社会性质是认清一切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发生的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从联共 (布) 和共产国际内部因中国革命问题的争论而引起的。大革命的失败是这场论战的导火线。这一争论先传到党内, 后扩展到了社会。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批判的是托派。随着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深入, 论战扩大到了史学界, 发生了社会史问题论战, 后又发生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著作给这场论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战。论战的一方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共产党员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所倡导的实用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革命救国还是改良救国。对于这场"问题和主义"的论战,学术界大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立足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研究这场论战,阐述论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及意义,分析此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的影响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中后期重新崛起的台湾乡土文学,是台湾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近年来,随着现实社会的变异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乡土作家和评论家对于生活有着越来越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对于艺术也有新的探索与追求。他们的不懈努力,充分地显示出台湾乡土文学进宸的轨迹。一建立比较完整的乡土文学理论,是台湾乡土文学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台湾乡土文学在西方现代文学盛行于台湾文坛的特定环境中崛起,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西方  相似文献   

9.
刘绍棠,北运河畔的一个普通农家孩子,五十年代初,便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文坛。他十三岁发表处女作,二十岁便写中篇,出集子。他象一颗顽强的种子,藏在家乡的沃土之中,吸足了生活的养分,扎下了文学的根鬚,然后,破土抽芽,开花结果,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之作。刘绍棠在三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创作。最近,又大声疾呼建立社会主义时代的乡土文学,这种美好的愿望,执着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现在,虽然响应者还不太多,但我认为乡土文学大有可为,是值得我们鼓吹和提倡的。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次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文质兼美的乡土文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域景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对民族地区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以提高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文学素养为例,寻找乡土文学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力,探索提高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从而为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文学素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燕玲 《传承》2009,(8):158-159
文质兼美的乡土文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域景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对民族地区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以提高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文学素养为例,寻找乡土文学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力,探索提高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从而为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文学素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中苏两党大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启动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它又阻碍了这一历史进程。研究和探讨这场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对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早期乡土文学是在启蒙理性的追求、时代的批判与俗世的阐述大背景中展开的。批判性主题的展现、理性价值的求取、乡土文化隐喻是早期乡土文学现代性特征的主要表证。早期乡土文学是乡土作家们带着理性的审视、反省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的结果,是在民族性视野中"人的发现"启迪基础上的"故乡的发现"。比照30年代以后文学发展的历程,可以说,中国文学"走出中世纪"的标志是早期乡土作家站在民族性认同的话语背景中,在创作乡土文学时对文学现代性的求取。  相似文献   

15.
(一) 经历了“乡土文学论战”大规模论争洗礼的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80年代后,呈露了新的鲜明特色——它既有数十年累积下来的各种艺术观念和批评经验的共时汇聚,更有新的开拓和进展。显然,在经过分别具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性质的文学思潮一“正”一“反”的过程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合”的阶段。 1980年前后开始的对当代台湾文学发展历史加以回顾、总结、比较。检省的风尚,即这种趋向的直接表现和必然结果之一。1981年《联合报》出版《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其“总序”《风云三十年》将过去30  相似文献   

16.
没有胜利者的中苏大论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胜利者的中苏大论战上海师大教授叶书宗20世纪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现过两个阵营对峙的“冷战”,以及口诛笔伐的中苏大论战。中苏大论战中,双方论战的文字汗牛充栋,而对这场大论战的研究却是近乎空白。笔者亲身经受这场大论战的洗礼,多年来积淀了诸多难解的思...  相似文献   

17.
陈立中 《前沿》2007,6(9):39-42
中苏论战的本质是中苏两党关于破立"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分歧的争辩。本文以中苏论战为切入点,按时间为序,全面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8.
论战是由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引起的,论战的双方是中国国民党的御用文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论战的内容包括制度文化、道德文化、思想文化,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其最终结果,已由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给予了最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个体老板注册“诸葛亮”。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让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打了上千年的“口水战”。从去年开始,两地又一次对阵于媒体,论战烽烟经久不散。有专家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论战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诸葛亮”这块金宇招牌彰显出来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这场大战爆发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20.
弗.泰勒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学界社会主义经济计算论战中的重要参与者。针对奥地利学派提出的没有价格体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无法进行合理的经济计算的批评,泰勒具体论证了意大利经济学家巴罗尼提出的以"试错法"评估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重要的设想,迫使奥地利学派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使论战转入了探讨社会主义的现实可能性问题,从而推动了论战的深入。对于20世纪上半期的这一论战的研究日益引起我国社会主义学界的重视。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米瑟斯、哈耶克、兰格等主要人物身上。对包括泰勒等相对次要人物的关注,将有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