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中国国内亲属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血缘、地缘关系通过侨汇和信件已经非常牢固。至改革开放前期,来自海外的侨汇很少用于再生产,主要用于扶助国内侨眷的生活。对中国政府来说,在填补贸易差额方面没有偿还义务的侨汇外币收入作为非贸易外汇收入来源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林金枝教授所述,在1950年至1988年的39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为顺差,顺差额为163.52亿美元,而在16年期间逆差额达到了224.77亿美元,两者相抵,  相似文献   

2.
1946-49年国民政府对侨批局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企图大力吸收侨汇,加强对侨汇的控制,以巩固国民党政权,进行内战。在这一阶段,国民政府一方面改善自身的侨汇经营,一方面极力打击侨汇黑市以解决侨汇流失问题,对于侨批局采取既限制,又利用的政策。但是由于官营行局的先天不足,始终无法替代民间侨批局,加上为从事内战而开支巨额军费,导致全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侨汇大量进入黑市而无法控制,最终导致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近代时期,北美华工和华侨向中国的汇款构成近代侨汇的半数,其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近代中国官方经营机构的缺位,早期侨汇的运营主要依赖华商个人和相关私营企业完成,表现为"水客"、侨批局和"金山庄"的经营,其侨汇经营带有强烈的逐利动机。近代后期,北美华侨华人又创造性地发展出"仄纸侨汇"的运送方式,通过遍及各地的"金山庄"、银号和钱庄,以香港为中心节点,在中国境内流通、境外兑付,这在外币汇兑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华侨与侨眷的利益,受到海外华侨及侨乡眷属的广泛欢迎。然而,侨汇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出中国,脱离了政府的金融管制,客观上损害了政府的利益,使得清末以来的近代中国政府流失大量外汇,造成政府财政支出的困难和沿海及侨乡地区货币流通的乱局,这也是近代私人侨汇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控制丰富的侨汇资源,日军攻占了汕头及周边地区。不过,沦陷区与国统区之间继续通邮通汇,侨汇寄递渠道而通畅,沦陷区侨汇业在短暂受创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同时,日军采取措施加强对占领区侨汇业的控制与管理,日本政府及金融机构在东南亚侨款汇出地加紧争夺侨汇,取得不少成效。其后,因国民政府积极争取侨汇,潮汕沦陷区侨汇业渐趋萧条。  相似文献   

5.
王鹏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1):13-16,53,79
2011年拉美地区继续保持总体和平的安全形势,地区内国家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构建互信和加强防务合作,应对与地区外国家的冲突。巴西和阿根廷积极加强双边防务合作,成为深化地区安全合作的重要驱动力。拉美国家,尤其是南美国家在近年普遍提高军费支出,掀起一轮军备更新的热潮,但是这种状况并未恶化为一场地区性军事竞赛,拉美军费支出的绝对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拉美面对来自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的挑战。反毒是当前美国与拉美安全合作的关键所在,美国希望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以便共同打击贩毒,改善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6.
该说就要说     
这些年美国的某些政客和媒体总是喜欢用"中国威胁论"来妖魔化中国,而这个威胁的一个最重要的论据便是中国每年由全国人大通过的军费开支,什么中国的军费"不透明"呀,什么中国实际军费是公开数字的  相似文献   

7.
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加工区是在七十年代的后半期才建立的。它的建区时间迟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亚洲国家,其主要原因是印度尼西亚政府并不十分重视发展出口加工区,(1)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石油输出国,石油出口收入每年为印度尼西亚国家提供了60%左右的外汇收入和财政收入,它的外汇和财政并不感到紧张;(2)印度尼西亚政府已经公布和实施了关于外国资本投资的1967年第1号法令和1970年第11号法令、  相似文献   

8.
二.侨汇与新移民 改革开放后不久,侨汇便急速增加,但80年代前期已经开始减少,减少幅度比以往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开始增加,但初期的增加速度比较缓慢,到了90年代后期才急速增加。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仅半年时间侨汇就超过了20亿美元,2003年仅前半年就超过了55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战后国民政府的外汇政策与侨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国民政府为吸收侨汇曾几度调整外汇政策,然而,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财政经济濒临崩溃,国民政府无法维持一个稳定、合理的外汇汇率,对汇率的调整往往只有暂时的效果,当官价汇率与市场汇率接近时,侨汇数量就增加,反之则减少。战后侨汇呈逐年递减之势,由于官价汇率与市场汇率往往背离,因而无法阻止侨汇大量流入黑市。  相似文献   

10.
主要观点目前生活在美国的墨西哥移民和美籍墨西哥人达2 300万.为数众多的墨西哥侨民为墨西哥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家乡贫困的状况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侨汇收入在墨西哥外汇收入中已占重要地位.移民同乡会为家乡募集慈善资金,帮助家乡修建公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并与墨西哥地方政府或相关组织开展投资合作.在经济影响日益增大的同时,移民也积极参与国内的政治生活,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墨西哥大量向美国移民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人力资源流失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相似文献   

11.
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侨汇不但是国内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国外华侨和祖国家乡密切联系的纽带,也是国家非贸易外汇的重要收入,对国际收支和贸易平衡,对国家的经济以及对侨乡的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有益的作用. 一、侨汇对弥补对外贸易入超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落后或处在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向来是进口多出口少,贸易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60年代的侨汇每年在1—2亿美元以内。其后的文革期间至改革开放后的侨汇及个人外汇存款已经做过论述。90年代后半期以来进入了侨汇及与侨汇密切相关的个人外汇存款迅速增加的新阶段。本文拟就这一阶段的情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及其不利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初步实施独立前,菲律宾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为出口服务的初级原料加工领域,如制糖、椰油、卷烟、制绳、锯木及一些普通消费品上,整个民族工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独立后,菲律宾政府开始为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而努力,连续几届政府从税收、外汇使用、银行信贷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扶持国内工业企业的发展。在刚独立的1946年,菲律宾政府制定了《新兴及必需工业免税法》,对生产替代进口产品的国内厂家给予优惠税收待遇。为了限制进口,从1949年起,政府开始实施外汇管制。自1950年起,政府制定了新的关…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西方主要国家一直认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给中国带来"富国强兵"机遇.在它们看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军费持续以两位数百分比增长,军队现代化走向尚不明确,中国对国防意图、军队规模与构成、军费使用、军事部署等保持"不透明"状态,对周边国家构成挑战和威胁.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提出的军事透明度,既不是双边,也不是多边的,在更多时候是要求中国全方位单向透明.它们炒作中国军事透明度,或是源于认识落后,或是对中国信任不足,或是为制造"中国威胁论"做铺垫.  相似文献   

15.
泰国的国际旅游业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2000年泰国接待外国旅游者近1000万人次,外汇收入超过70亿美元。预计2006年泰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接近1400万人次。泰国旅游业收入占泰国GDP的7%以上,是泰国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头几年,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天  相似文献   

16.
前言本文将考察海外亲属寄给大陆亲属的侨汇、赠品及投资对侨乡及其周边地区金融体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海外亲属寄给中国国内亲属的物品、金钱的情况直至近年仍未完全  相似文献   

17.
有关潮汕侨批的研究主要分为侨汇、侨批业和侨批资料本身等几个方面。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学术界针对有关侨汇和侨批业的研究较多。近年来,随着侨批档案的进一步整理和出版,有一些学者逐渐开始关注侨批中的书信本身。  相似文献   

18.
杨晓慧 《东南亚》2003,(1):50-53
侨汇是华侨华人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据笔者所知 ,国内史家对于批馆这一最重要的侨汇机构及其运作机制的论述大多集中在它的国内部分 ,而与此相联系的国外部分却语焉不详。本文拟根据现有的资料对泰国批馆的源起、变迁、当前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做一简介。泰国批馆的起源和演变批馆又称为批局、汇兑信局、民信局、银信局、侨汇庄 ,是我国现代邮政和商业银行体系发展起来之前专门从事信件投递和钱款汇寄的民间机构。在东南沿海地区 ,批馆适应广大寓居海外的华人传递家信、汇寄钱款的需要于 1 9世纪中后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并积极…  相似文献   

19.
“永远不再拥有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的战争力量”,是日本宪法第9条的规定。 但实际上日本的军事实力已相当惊人。 1990年日本军费开支仅次于美国、苏联,达到近300亿美元的水平。苏联解体后,世界冷战格局消失,大多数发达国家军费均大幅度削减,而日本的军费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拉丁美洲远隔重洋,分处于东西两个半球,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久远的友好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拉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对外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扩大,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从民间往来和“人民外交”发展到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