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没有人愿意自己失败。但是成功取决于什么?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类所有的行为、活动,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抽象的思维能力为成功者开拓视野;独到的思维方式为成功者开辟道路;精心策划为成功者增添勇气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历史哲学首先是哲学,然后才是关于历史的哲学;其核心是大写的历史;它关注人类的历史存在感,关注我们对意义的渴求.历史哲学回答了关于历史存在的意义问题,并满足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赫勒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提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问题,人类存在被体验为历史存在.历史哲学引导人们去行动,去生活,去思考.  相似文献   

3.
深生态学的文化张力与人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问题是一种跨学科的人类与自然的命运考辨,是从人类反思自然生态进而反思文化生态开始的.这种生态自然观使得西方人返身而诚开始研究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艺术.深生态学是一种有深度的生态哲学,它是在思考人与世界关系或人类与非人类的深度关联中升华为"人类性"思考的生态智慧.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人类的未来是否可以将东西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整合起来,在真正的文化生态整体创新中,拿出巨大的心智和勇气着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生态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义,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价值理想,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它始终被人们视为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的美德和价值。正义主要是从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得以存在和维系的精神根据和纽带,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规制力量。因而正义成为人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追求正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政治和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超越以往关于“法规主角”、“硬汉性格”的分析模式,通过对《拳击家》的分析,论证海明威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精神状态的表现者,他的作品主题是对二十世纪人类的精神境况的把握。他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困境与孤独,但同时不乏亮色以给人希望,表明作者寻求解救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人本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的一种发展理念,它实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人”的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表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它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本身无所谓美丑、对错,过失全在人身上。生态文明问题肇于工业社会的人类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衡等危机之中而造成。其实质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力活动中,过度地开发、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然而,问题同时也孕育着希望。伴随着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关于生态与环境的话语表达日益强烈,终于形成声势浩大的全球性生态文明实践运动。  相似文献   

8.
"生命超越"文学主题源自于人类"生命超越"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体现为两个维度:神之超越和人之超越。当人类处于幼稚、懵懂状态,承受着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的统治和压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上帝、佛等超自然的神灵,以期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此为神之超越。而当神之超越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以人为核心的人之超越。虽然二者都是在意识领域中来实现生命的突破和飞跃,都是用精神力量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抚慰人的灵魂,但以人为终极目的充满理性的人之超越,与以神为终极目的具有浓厚的虚幻性的神之超越则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创造成果的凝聚。文化创造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方式离不开人的作用。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的创造性是文化创造的前提条件,人在文化世界中创造、超越既有文化成果,形成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创造主体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性的人,在文化创造中,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自由自觉地进行文化创造。文化创造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那一天 我们承载着希望 收拾好行囊 从忙碌的行程中匆匆赶来 我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 对真理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论青年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成为引导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指针,是因为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在承认两者存在差别基础上的辨证的统一,统一于三个基本价值支点:强调主体自主意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价值与情感是价值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价值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学界经历了由理性主导的价值论向感性、情感主导的价值论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情感主义价值论"情感是价值的根据"的命题是错误的。价值与人相关,实际上是与人的生存、存在相关。因此,本文试图在批判理性主义价值论、情感主义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价值与情感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Utopia exists as an eternal hope system of human’s good life, and having great influences both on personal experience of life and order of human innovation.The preconditions of Utopia ar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universal justice, entirety life, and the result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Within Paradoxes and difficulties, Utopia still has philosophic, cultural,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values.  相似文献   

14.
税收国家代表了现代社会最佳的社会治理模式和人类存在状态,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阶段。建设税收国家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确保国家职能的充分实现,能够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能够为我国税收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税收国家需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刘震云小说的思维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震云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他的北方故乡为背景和思维起点的,弥漫在故乡上空的“饥饿危机、灾荒意象”组成他小说的“黄土地意象”;“权力意象和中原农民生存意象”则展现了一个没有摆脱“饥饿危机”的民族生存方式。但是,无时不在的“姥娘意象”作为一种救赎昭示着人类最终的理想、希望、尊严,这些意象不仅决定着刘震云的语言方式、叙述方式,而且也决定着他思考世界、历史、人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从和谐到对立,再到新的和谐,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反思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我们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应当重申并牢记一个真理,即人类永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永远不可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自身的永续存在和繁荣发展,否则就是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7.
独立的环境法益是否该当,争议较多。修正的环境法益理论认为基于传统环境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上“完备”的环境立法还缺乏独立的环境法益的保护。生态的环境理论基于自然存在的客观性认为生态的伦理学是“生态”(自然存在)与“伦理学”(社会性存在)的结合,在该结合体系下,人处于自然序列而非当然的“统治者”。如此一来,独立的环境法益的存在便只需要法规范的认可了。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物质资料,它所提供的给养决定了人类生命体的存在与延续,因而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但庞大人口对有限土地的需求近似于无限,在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的刺激下,对土地的破坏日趋严重,其破坏领域主要表现于对农用地的非法占有。面对这一违法情状,必须运用法律机制来防控和规制,实践中证明民事和行政手段略显单薄,需要启动刑法惩治这种严重危害土地资源的行为,作为刑法惩治破坏土地资源个罪之一的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它的作用发挥将有效表现刑法对土地的独特呵护。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对人文精神及其人的发展,一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即激发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消极的影响和作用,即人的物化存在使人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的活动的片面化导致人的能力发展的片面化。市场经济对由科学、道德、自由、平等、正义、终极关怀等所构成的现代人文精神要素的不同作用关系,决定了它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同命运。它使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趋于功利化、道德私利化,使自由、平等与公正失衡,并导致终极关怀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试论消费者权益救济机制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代法哲学家E·博登海默认为,秩序“意指在自然界与社会过程运转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秩序的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创选与维护秩序,是法律产生和存在的基本价值,因此,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写进了立法宗旨,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和成功加入WTO,消费者权益救济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性课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消费者权益救济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从立法、司法、行政、社会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迅速加以补救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