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人犯罪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有效地惩治法人犯罪的一个前提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法人犯罪的概念。本文在此作如下初步探讨: 作为民事法律的概念,法人具体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法人的这一特征,所谓法人犯罪,实际上也是一种合法组织的犯罪。那么,究竟什么叫法人犯罪呢?对此,目前法学界有不少论述。有人认为:“法人犯罪是指法人内部成员在执行职务活动中,经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决策机构的授意或批准,以法人名义实施侵害我国刑法所保  相似文献   

2.
法人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法人犯罪是指为了法人利益,法人代表、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经法人决策机构授意或批准,以法人名义故意实施的侵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行为。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认为,法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同时法人不能成为犯罪主体。近年来,我国的刑事立法突破了这种犯罪构成理论模式,规定法人可以成为某些犯罪的主体。因而我国刑法学界对法人犯罪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但这种研究还是处在初级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3.
<正> 法人故意犯罪是指为了法人利益,法人代表、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经法人决策机构授意或批准,以法人名义实施的侵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行为。法人故意犯罪主观方面的特征有以下几个: 一、法人犯罪的犯罪日的 法人犯罪的犯罪目的是指法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所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和深层的直接动因。它以明确的认识能力为基础,以坚强的意志能力为驱动力。它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具有经济上的求利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人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意志的  相似文献   

4.
法人犯罪理论与实践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朋 《政治与法律》2003,(6):156-159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人犯罪理论与实践问题国际研讨会”于今年11月7日~8日召开。英、德、澳、日与国内的法学专家及司法界人士共80余人参加会议,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法人犯罪的概念问题(一)法人行为的性质认定法人犯罪的前提是准确界定法人行为。法人行为一般通过法人成员实施,那么什么条件下才能将法人成员的行为看作是法人行为呢?我国通说认为应符合三个条件:其一,以法人名义实施;其二,在法人意志支配下实施;其三,为了法人利益。有学者认为,以法人名义实施只是行为的形式,是否法人犯罪更…  相似文献   

5.
关于法人犯罪的法律思考张成亮一、法人犯罪的概念法人犯罪,是指法人代表人或者法人决策机构授意的其他人,为了法人利益,以法人名义所实施的危害社会,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拟人化。自然人的意志表现为行为人的决意,而法人的意志则...  相似文献   

6.
一、法人犯罪主观要件的特点 法人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法人代表人、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法人成员,在法人意志支配下,以法人名义和为了法人利益,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或不履行法人应尽的义务,过失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的行为。其特点表现为: 1.意识的整体性。法人属于一种特殊的整体,其整体成员在群体生活中对所发生的整体事件有着共同的反应和共同的意识,这种心理关系形成整体的气氛。不良的整体气氛就会导致法人犯罪。法人的整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单位犯罪被追诉者之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单行刑法规定法人犯罪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后的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在总则第四节用两条的篇幅规定了单位犯罪的主体、刑罚的种类等;在分则用58条的篇幅规定了单位犯罪如何认定和处罚。对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究竟有多少法条,法学界的学者统计不一。其原因是标准不同,如有的人把总则和分则中规定有单位犯罪,并实行双罚制视为单位犯罪的才计算在内;有的主张对分则中只规定对自然人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的条款计算在内;也有的把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也计算在内;有的把法条没有明文规定为单位犯罪,但是以单位名义过…  相似文献   

8.
PRELIMINARYPROBEINTODIFFERENTCRIMESOFLEGALPERSON法人犯罪一般是指在法人意志支配下.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代理人或其它法人成员,为了法人的利益,以法人的名义实施的依法应受刑罚的行为。1986年《民法通则》正式在法律上确认了法人制度。1987年1月《海关法》第一次从主体上承认了法人犯罪的现实。198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都涉及到法人犯罪的问题。近几年来,法学界各抒已见,对法人犯罪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本文着重从司法实践上,对…  相似文献   

9.
浅析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张峰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一般称为法人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给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或由其负责人员在其职务范围内以单位名义决定实施的,侵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新刑法在总则第30条对单...  相似文献   

10.
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放弃重复侵害行为”这一命题,来自苏联刑法理论。在以往的刑法理论中,没有给它下定义,只是用举例的方式进行解释,认为这是指开枪杀人,第一枪未射中,当时有条件再射第二枪、第三枪,但行为人出于本人的意愿,放弃了继续射击,因而使犯罪结果没有发生。这种行为状态应当如何定性呢?赵秉志同志撰文将它提出来讨论,认为是犯罪中止。有的同志则认为是犯罪未遂。由于“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含义不清,刑法学界至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后来,赵秉志同志在其专著《犯罪未遂的理论与实践》中,对这一命题作了广义的解释:“凡犯罪分子使用可以一下子造成犯罪结果的工具(不仅仅限于枪,还包括刀、铁器等),实施了足以发生其所追求的犯罪结果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犯罪对象是刑法理论中经常涉及的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的事物,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对犯罪正确定性量刑,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有力的斗争。目前,法学界对犯罪对象的概念有的观点认为“犯罪分子对之施加某种影响的具体的物或人”;有的认为“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但它本身并不是社会关系”;还有的认为犯罪对象只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物或人”。上列观点虽表述不一,但其含义基本相同,即都将犯罪对象指为具体的  相似文献   

12.
张莉琼 《北方法学》2017,11(3):75-83
2010年《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首次规定了国际航空犯罪法人责任,法人责任以法人的高级管理人员代表法人实施劫持航空器等国际航空犯罪为要件,法人为此承担刑事、民事或行政责任。公约对法人犯罪及其责任的立法需要转化为国内法才能适用。世界各国国内法对法人犯罪及其责任的态度差别较大,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刑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刑事责任,德国国内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行政责任,意大利刑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民事责任,我国仅在个别航空犯罪中规定有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我国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和理论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在我国刑法中取消法人犯罪法定化限制,全面规定包括航空犯罪在内的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这是为了鼓励那些开始犯罪的人悬岩勒马而予以宽大处理的一项专门规定。犯罪中止有它特定的含义,并非任何犯罪的停止进行都属于犯罪中止。可是,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同志认为中止是一种犯罪未遂;有的同志以打伤人后伤残不重而认定为中止犯罪。这些理解都不符合犯罪中止的精神。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14.
结合犯和结果加重犯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有的同志认为是一回事,也有的同志认为是两回事。马克昌同志认为是一回事(见《法学》)82年第8期《试论结合犯兼谈抢劫罪的未遂》,以下简称马文),我则认为是两回事。马文写道:“结合犯原指为刑法上数个独立的犯罪,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结合成为一个犯罪的情况”。我是同意的。不同意的是我和他对“独立犯罪”的认识和理解不完全一样。马文认为我国刑法第一百五十条第二款中的致人重伤、死亡是结合犯,因为抢劫和致人重伤、死亡都是独立的犯罪。当  相似文献   

15.
论法人犯罪是否共同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人犯罪是否共同犯罪,刑法学界向有争论,主要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1.肯定说。认为法人犯罪就是共同犯罪。如有学者认为,如果法人犯罪中其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两个或两上以上的多人,那么这些个人之间,则构成了共同犯罪,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犯罪故意和行为,也有地位和作用的差别,这样就有主从犯关系,适用自然人共同犯罪的一般处罚原则声又如有的学者认为,法人代表授权代理人或者指令本法人组织的成员以法人名义实施犯罪活动的,实质上是一种共同犯罪,应当按照共同犯罪的处理原则追究双方的刑事责任。②此处虽未明…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张正新金泽刚一、聚众犯罪的定义和特征何谓聚众犯罪?我国学术界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聚众犯罪是指“聚集特定或不特定的多人实施犯罪,这些众多的人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实施犯罪,是由于其中的首要分子进行组织、策划或指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法人犯罪是本世纪中叶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刑法理论上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以法人组织的名义,以谋求整个法人组织利益,增加法人资产为目的的犯罪行为。最早规定法人犯罪的法律是美国国会1947年通过的《塔夫脱——哈特莱法》(原名《劳资关系法》)和1950年通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3):111-112
根据《刑法》第396条第一款的规定,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是“单位”还是“自然人”,理论界众说纷纭,尚未统一认识。从刑法第396条的立法原意理解,我们认为应为单位犯罪,而不宜作为自然人犯罪。自然人犯罪,其主体仅仅是自然人“个人”,而单位犯罪则不同。“单位”本身既无思想,也无行为,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是通过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的,体现的是单位的集体意志,因而不能视为直接主管人员的个人行为,而应视为单位整体实施的犯罪。由于《刑事诉讼法》先于《刑法》修订并颁布实施,因此,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没有解决追究单位犯…  相似文献   

19.
间接故意有无目的,在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是一个极其复杂,涉及面广,有争义的问题。有的同志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目的,认为放任本身就是目的;有的同志主张间接故意犯罪目的不确定;有的同志主张间接故意没有犯罪目的。笔者同意后一种意见,认为间接故意是没有犯罪目的的。弄清间接故意有无目的,对严格执行法律,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正确地定罪量刷,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是有重要意义的。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一条规定,间接故意犯罪是指  相似文献   

20.
<正> 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简称《民法通则》)时,有人曾指出,“法人制度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承担责任。”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犯罪现象突出而严重,并有日渐上升之趋势。以法人名义进行的犯罪活动是其中的显著特点,已经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法人是否能够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已经成为刑法学界的一个热烈争论的议题。在争论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法人原是民法的范畴,当法人侵犯了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时主要应承担财产责任,而财产责任的本质属性是民事责任的范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