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亚明 《台声》2013,(5):60-61
位于台湾新北市新店区秀朗桥下的“景美看守所”,花木扶疏,屋舍俨然,虽然现在的名字叫做“台湾人权景美园区”,但走进去还是有一种阴森可怖、寒意浸人的感觉,因为戒严时期,这里曾是台湾令人闻之色变的军事法庭与监狱,李敖、柏杨在这里被囚禁过,蒋经国的小舅子也在这里被关过,吕秀莲、施明德等人因“美丽岛”事件在这里受到军法审判。甚至当年主导刺杀作家江南的台湾情报头子汪希苓也一度被禁锢在这里。这里还藏了哪些秘密?  相似文献   

2.
社会广角     
《政策》2000,(5)
“台独”的形成与演变有着复杂的原因,包括历史、国际以及台湾当局的现行政策。早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后,一批在台湾的日军“少壮派”不甘心失败,妄图串联岛内的政经名人建立所谓“第二满洲国”。后来,美国的部分势力为控制台湾,曾指使廖文毅等人从事“台独”活动。“台独”的活动重地也从日本转至美国。1970年初,彭明敏逃出台湾,到了美国,分散在  相似文献   

3.
赵辉 《台声》2013,(8):75-75
17年前,集编导演和剧团负责人为一身的台湾戏剧人李国修,曾为自己写下这样的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位小老头,终其一生未完成他建立两百人的全职剧团以及兴建一座屏风专属剧场的梦想。在墓碑前,无需放上一束鲜花,你只需要放上一张你曾经观赏过的屏风戏票”。  相似文献   

4.
许大律师     
刘聪玲 《台声》2011,(9):55-55
“聪玲,我来北京啦。”接到台湾许文彬大律师的电话,一点都不奇怪,他来大陆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我们在说,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什么时候来台北啊?”这时候,他一定是跟大陆记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历次入闽的河洛人,大部分聚居在彰州、泉州、厦门等地区,所以台湾人称闽南迁居台湾而祖籍在河洛的人为“河洛人”或“河洛郎”。实际上,居住在中原河洛地区的人却很少自称为“河洛人”,“河洛人”是由台湾传回来的称谓。福建厦门大学著名方言专家黄典诚教授曾发表过一...  相似文献   

6.
李晖 《两岸关系》2008,(8):58-60
台北,北京千里之外的神秘所在 初到台北,你会感觉这里像广东小城,车子慢慢接近都会区的时候你又会感觉这里恰似广州、厦门,而伫立在台北的心脏101大楼之下时,你似乎又感觉自己身处香港或东京。“台北像一个镜头,能看见许许多多不同城市”,台湾作家白先勇说。  相似文献   

7.
交流短波     
台湾“北京音乐之旅”访问团来大陆交流 台湾“北京音乐之旅”访问团一行71人于4月初来大陆参加小型音乐会,他们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师生举行了多场座谈。 “海峡两岸高效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在海口举行 由科技部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海南省科技厅等单位主办  相似文献   

8.
绍兴茶馆的魅力 绍兴的茶馆大多开设在临水依岸的桥堍头,小巧玲珑,远远看去,像是一座座凉亭,故又有“茶亭”之美称;茶馆卖茶颇有趣味,它不是以壶、瓶为单位,而是早晨天蒙蒙亮进茶馆泡一壶茶,就可以直坐到晚上天昏昏暗茶馆关门。只要你的茶碗盖子还盖着,即使人离开了茶馆一个两个钟点,堂倌照样为你掺茶不误,若是茶汁淡了,还会重新换泡,且不再收费。 绍兴的茶馆,始于明清。明末文学家、史学家张岱,一生嗜茶。他在一篇《露兄》的散文中,就记载了绍兴一位茶馆老板请他取名的故事,于是他引米芾的话“茶甘露有兄”,给它取了个“…  相似文献   

9.
《台声》1996,(8)
由北京燕京实业集团公司、北京燕京书画社和台湾华一馨艺文协会、台湾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清华茶会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茶艺交流表演暨书画联谊笔会”,6月8日在北京前门饭店举行。会上,以杨月明团长为首的台湾华一馨艺文协会一行13人,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全套茶礼、四序茶茶艺表演。60多人齐聚一堂,边品茶、边座谈,与会的书画家即席挥毫,共同畅叙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同胞相聚,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0.
如今在北京,要是没到茶馆去听过相声,那你就不算是“时尚中人”。 24岁的张小姐周末经常到天桥的茶馆去听相声。她说: “电视晚会的相声现在越来越无趣了,很多都是肤浅的搞笑或者一味的颂扬,要想听经典的传统段子,还得到茶馆里去。”台上青衣大褂、醒木折扇,台下清茶瓜子,笑声、起哄声此起彼伏,几经风雨的相声艺术以它最初的表现形式在都市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子。  相似文献   

11.
茶馆在中国的历史几乎和茶的历史一样久远。围绕着茶和茶馆,诞生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早在唐、宋时期茶馆就开始遍布于全国城乡。清朝时,北京“坐茶馆”之风相当鼎盛,当时有广阔的大茶馆,也有门面简陋、茶座简单的小茶楼,不少茶馆靠评书、鼓词的艺人说唱烘托气氛。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茶馆文化便开始逐渐衰落。 1949年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茶馆被认为是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东西,因此也就荡然无存了。 现在座落在北京前门箭楼西侧繁华商业地带的“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名字以及他的名…  相似文献   

12.
樊芒 《台声》2001,(9):42-43
江明贤:1942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曾留学西班牙中央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作品深受西方绘画观念影响,将中国笔墨加以改造,重新诠释新一代台湾水墨画风;1981年出席巴黎主办的“现代中国画新趋向”展览,1988年7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是台湾第一位来大陆办画展的画家;曾在台湾、美国、日本、香港、北京、上海、欧洲等地举办个人画展40余次;著有《中国水墨画研究》一书,在台北、北京、东京、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出版《江明贤画集》共12本。  江明贤先生应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早在1988年…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在分裂中国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在中国统一问题的立场上步步后退。与此同时,他们制造了一系列的歪理,企图利用两岸暂时分裂的现实,捞几根救命稻草,以对抗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些谬论和歪理,曾迷惑了一些人,也曾使得台湾的某些人感到兴奋和自慰。本文就此进行一下分析和驳斥。其一,“有效统治论”。此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共自1949年以来从未统治过台湾”,二是“台湾一直是在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之下”。企图以此来论证台湾属于“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台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  相似文献   

14.
走进台湾的书店,你会很容易地发现书架上或书橱里摆了许多传记类的书籍,如果你有兴致再向店主打听一下,得到的回答一定是这一类书的销量是很大的.台湾的读者大众以惊人的消费实力,回应着出版界推出的一波波名人传记热.这种情形与祖国大陆近年来的图书市场调查情况颇为相似.随着台湾的“政治解严”,自80年代后期开始,传记写作也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企图迅速填充台湾文化界长期遗留下来的思想空白.经过了短期的准备,大批的人物传记便先后涌现.据粗略估计,近一两年来台湾传记书的出版量确实十分惊人.在政治人物方面,除了台湾的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郝柏村、林洋港、连战、宋楚瑜等当地政界名人之外,还  相似文献   

15.
台北“故宫”博物院时代去台湾之前,就听说台湾也有个“故宫博物院”,所以,我一到台北就向亲友们提出参观“故宫”的要求。因为我曾先后五次参观过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这次来台北参观,对具有同样名称和内容的展览,完全是出于好奇的对比心态,想看一看这个被盗运来...  相似文献   

16.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17.
李铭 《台声》2001,(12)
第一幕第一次听说“台联”,是因为自己主持的北京电视台《梦里情怀》电视栏目,当我在台湾采访著名歌手文章时听到的。犹记得那是1992年的事,当时文章提到在北京得了一个奖,因有事不能亲自来北京,所以请全国台联的焦万曼大姐代为领奖。第二幕曾有朋友想在北京办一个“中华宝岛风情园”的绿色公园,将台湾知名的名胜古迹微缩在园中,让来北京旅游的中外游客也能顺便感受一下台湾风情。由于创意很好,我也积极配合奔波,但创办中困难重重;当时为了促进这件事的顺利完成,我经常往来于两岸之间,并促成了蒋纬国先生出任“中华宝岛风情…  相似文献   

18.
孙宇 《两岸关系》2007,(2):62-63
2007年1月2日至11日,由北京老舍茶馆演出人员组成的,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于一身的第七届“京味文化之旅”展演团,应台湾中华中道学会邀请来到宝岛台湾,先后在云林县虎尾镇布袋戏主题馆、台中耕读园、台北县坪林茶叶博物馆、台北县淡水红楼茶馆、台北紫藤庐茶艺馆和莺歌镇活动中心进行了四场演出和两场交流。老舍  相似文献   

19.
感受台湾     
受台湾“财团法人陈茂榜纪念文教基金会”的邀请,我曾荣幸地参加了天津、苏州两地大学生组成的23人大陆优秀大学生访台代表团,亲身感受台湾。中华文化在台湾到台湾访问的第一站是台北市。无论是白天穿梭于拥挤的人流中,看无数个同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匆匆而过,还是夜晚站立于华灯闪烁的街头,听歌声、笑声、音乐声不绝于耳,总会使人备感亲切,不由得产生一种身在大陆某个繁华都市的幻觉。看见了吗?台北县的缩微景观公园“小人国”里不仅有北京的故宫、天坛等祖国各地的主要名胜古迹,还有大陆东南沿海的乡居、寺庙等。瞧见了吗?…  相似文献   

20.
《春秋》1998,(6)
清朝末年,在泉城济南趵突泉畔大明湖边,现山东省人民政府西邻的鞭指巷11号内,曾出过陈氏三代名人——状元陈冕、“善人”陈恩寿和“资政公”陈显彝。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二十一日“癸未科”进士殿试在北京保和殿举行。参加角逐的贡士共308人,济南人陈冕一举夺魁,成为清代自建朝以来的第105位状元。陈冕,出身官宦之家。先世为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祖父陈显彝时,寄籍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不久即举家迁居济南。陈显彝,因经营制盐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