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熊素玲 《传承》2014,(3):114-116
悠悠茶史,茶润人和。"和"作为中国茶文化与审美思想的重要范畴,主要表现为茶人与自然的天人之和、茶人与社会的人人之和以及自我的身心之和。"和"为茶之魂,自有焕发生机、绵延不息的生命力,也赋予了中国茶文化典型的东方民族特色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嵇康承道家虚静淡泊的美学思想 ,以超脱的襟怀 ,深邃的哲思 ,在自然山水中观照自己的理想人格 ,赋予自然丰富的主观情感 ,开创了山水审美寄情、畅神的艺术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3.
明清是中国美学史由古典而近现代之转型期 ,而以服饰、饮食和茶为代表的应用审美文化 ,即谋求审美与生活融合的生活艺术之讲究 ,则是这一时代审美文化变迁之重要表征。简言之 ,本时期审美文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繁饰与奢华追求、社会矛盾对立之转化、审美功能之强化及大众化趣味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1,(3)
正茶之自然性的发挥,需要闹中取静的处所,需要雅而不俗的茶人,需要适应时代风尚的茶文化的指引,但这一切,需要从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之美做起。茶店、茶坊、茶室、茶轩、茶堂……如今,大城市中遍布着这样的喝茶之地,一些研究茶的朋友逐渐将自然之物归结为形而上的东西,正如好端端的文学被形形色色的写作者和乱七八糟的奖项拐去了原有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刘勰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和文艺创作中要保持审美心胸的澄静澹泊,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进行文艺创作;柏拉图则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神的赐予,文艺家一但“神灵凭附”,就会获得神力而陷入迷狂的状态。前者肯定了文艺家后天的才识、修养等理性因素,承认创作的差异性;而后者则从神的理念出发,摒弃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认为文艺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审美活动和创作过程与之毫无相干,从而否定文艺家创作的差异性。因此,以“神与物游”为中心的“虚静”说同以“神灵附体”为核心的“迷狂”说构成中西方古代美学的不同体系,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质中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5,31(2):97-104
秦汉魏晋是中华审美意识的拓展与细化期。秦汉审美以雄健风流为特点, 集中体现在赋、隶书与画像砖石, 是述旧总体文化背景下之独特审美创造。魏晋审美在实践上开拓出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两个新领域, 书法艺术提前进入精品时代; 观念上出现了深入研究艺术创造和欣赏规律的专门理论著作和系统的审美概念体系, 为整个古典审美高峰期的到来打下扎实基础。汉魏美学可为理解后发生时期人类审美史之共性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7.
余显斌 《传承》2009,(7):56-57
中国文人和茶,有不解之缘。通过茶事,感悟生活的宁静,感悟心灵的自由。在茶香缭绕中,明心见性,创造一角空灵虚静的心境。与茶友对品,体悟到君子之交的冰清玉洁、明月在怀。  相似文献   

8.
易立  马淑贞 《理论月刊》2006,(6):115-117
"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形象在现代主义诗人眼中成为"恶"的载体,恶的化身."自然"作为审美客体在欧美现代诗歌中形成了两大形象系统,一是以浪漫主义文学时代中的湖畔派后期浪漫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神圣"的形象系统,二是以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后期象征主义以及由之派生出来的意象派和隐逸诗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恶"的形象系统.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之间的转变在诗歌文本中的体现及其转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孙书敏 《前沿》2006,(4):254-256
儒道思想在文化上的对立互补,衍生出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动态之美”、“自然之美”以及“意境之美”等独特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國飲’者,茶也。有朋自倫敦來,舉杯告我:如今英國人仍嗜茶,平均每人每天要喝四大杯,人均茶耗量居世界前列。在英國全部飲料消耗量中,茶佔近半。英國並非產茶國,至今還有如此衆多的嗜茶者。回看我們这個茶葉發源地——中國,現况如何? 從飲者的数量來說,我國絕對超過英國绽碚f,十億五千萬之衆,擁有一個很大的茶葉市場?v然採名山的極品,倾百泉之水,也未必能滿足我中華飲客的需求。著名的產茶國自然應當把茶作爲‘國飲’。  相似文献   

11.
罗昌智 《理论月刊》2006,10(9):115-117
京派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主题思想以及美学追求上同荆楚文化有着流与源的隐性关系。它的崇尚自然、沉醉田园、返朴归真、性灵自由、耽于幻想、浪漫奇诡、精致和谐、冲淡悠远等等情感旨趣及艺术品性与荆楚文化的“道法自然”、“物我合一”、“逍遥”、“心游”、想象宏富、神奇诡谲、自性成佛、宁静淡远、虚静和谐形成了一种审美追求上的趋同。从文化本源上,京派小说良好地承继与蕃衍了荆楚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陈大为 《求索》2012,(7):136-138
对王国维"境界说"中潜在的要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境界说"与"虚"结下的不解之缘,即"境界说"对虚静和虚境的内在重视。虚静是"境界"生成的审美心胸,虚境则是"境界"潜隐的意蕴追求,而这种种之"虚"则又根基于"真"。  相似文献   

13.
“自然”的审美特征,是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充分体现。这里,我们从“师法自然”、“同自然之妙有”和“造乎自然”等方面试析一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大观园的“自然”美学特征,从而得出“自然”特征在古园林建筑中的重要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道自然"首倡"自然"论文学观;钟嵘的"自然英旨"确立了诗歌理论上的审美标准,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他们完成了自然观从哲学到诗学的转变,对中国诗学自然观的确立具有肇始之功。"自然"与文采的关系是六朝"自然"论文学观的最基本的命题,在这种时风的濡染下,在"自然而不废文采"的理论视野中,评价以自然、平淡著称的大诗人陶渊明,《文心雕龙》只字未提,《诗品》仅列为中品,见出《文心雕龙》、《诗品》理论的尴尬之处和刘勰、钟嵘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匪夷所思的评陶现象、后人对自然观的理解以及自然观的哲学之源头文学之流变都可看出,这种局限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文化     
李春恩 《台声》2004,(6):86-89
从古至今,上至宫庭礼仪,下至民间风俗,乃至文土茶会、寺院茶事,茶可谓人们以茶为对象,书画记 事,诗赋唱和;人们以茶明志,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敬祖。干百年来,茶悄悄融入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形成独特的茶饮文化。 随着岁月流逝和世事变迁,茶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之味清淡、平和、宁静,相伴国人数千年,默默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中国茶文化也形成更为深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彝族舞蹈是彝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彝族舞蹈种类丰富,动作技巧多样,需要表演者有极高的动作协调性,非常具有观赏性。同时,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娱乐或庆祝的方式,其动作来源于彝族人民的劳动生产、娱乐活动以及婚恋场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彝族舞蹈表现出其独特的审美特质。彝族舞蹈的形体动作极具魅力,具有原始古朴之美、纯真质朴之美、朴素简洁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以及情感细腻之美。  相似文献   

18.
“虚静”说本为先秦道家哲学观点 ,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当援用到艺术创作领域后 ,贯穿于艺术创作始终。从道家的体道方式中超脱出来 ,到“虚静空明”的体用方式和“以资谈美”的自觉方式 ,再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创作理论、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宏建 《春秋》2012,(1):55-55
看到雷家民的艺术作品,我不禁为之一动.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感动。雷家民的花鸟作品来源于生活.自然造化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南来北往的艺术写生,使他能够在感悟自然的节奏中驰骋激情.对自然的概括、变形,使他的作品既充满了生活情趣.又传达出他对自然的移情、内化后所提升出来的主观审美.具有清新灵动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正> 说起“人走茶凉”,一些人不免要愤愤然,悲叹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愤世疾俗、痛心疾首之状可掬.乍一看,此类人确乎叹得有理,但仔细一想,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要想真正弄清个中细密、是非曲直,还须作一番追根究底的剖析. “人走茶凉”这本是件很自然很合理的事情.茶是为客备的,客在,理应不断斟茶;客走,茶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当然没有理由再使茶热下去.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