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法治政府作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我们的政府改革和发展要从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三个方面开展.对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的约束是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有机结合,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2.
郑袭 《法制与社会》2011,(34):147-147,149
法治政府作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我们的政府改革和发展要从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三个方面开展。对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的约束是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有机结合,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3.
申剑 《法治研究》2007,(4):44-50
面对我国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主张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政府拿来当作口号式的旗帜作为政府改革的目标。本文通过对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比较分析后,认为法治政府已经涵括了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之内容,服务型政府则从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上突出服务之作用。因而,我国应该建立法治基础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应以“公共服务”为核心价值,以“法律关系”为依托,发展完善的法治社会;法律制度的建立应该是要提供绩效管理的环境,而不是只求僵化地防范弊端或减少纷争。  相似文献   

4.
面对我国政府管理中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主张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政府拿来作为政府改革的目标。本文通过对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比较分析后,认为法治政府已经涵括了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之内容,服务型政府则从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上突出了服务之作用,因而,我国应该建立法治基础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5.
张永亮  黄晓 《行政与法》2012,(12):62-67
在国有银行股权改革进程中,政府是制度变迁的启动者、提供者,国有银行股权改革体现了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由表及里、渐进式的逻辑特点。由此形成的政府与银行间"惯性控制"与"惯性依附"的非同寻常"关系"对法律产生了"挤出效应",致使法律边缘化、纸面化,即"法律失灵"。因此,完善国有银行股权结构,关键是要信守法治理念,清晰地界定政府之于银行的边界,取消政府利用银行体系实现政府广泛政策目标的做法,允许银行根据商业目标做出贷款决策。  相似文献   

6.
法治政府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法治政府的性质和功能,文章从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角度浅谈了怎样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7.
卢斌 《法制与社会》2011,(10):144-145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战略举措,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政府行政改革方面的体现。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指导理念,"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互相契合。"服务型政府"只能在指导理念层面发挥作用,其最终的实现,则必须依托于法治政府的建设。就行政法律制度设计而言,总的思路是厘定政府的法定"服务"义务,具体操作应从丰富行政法目标体系、完善行政立法、加强依法行政和提高公务员学法用法能力的方面率先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政府首先应当是法治政府,法治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行政的服务导向,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之"服务"侧重于政府行政的宗旨和导向,法治政府之"法治"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和方式。两个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行政提出的要求。服务型政府是更高目标,法治政府是最低限度的行为规则。  相似文献   

9.
“构建有限政府”一直是中外政治学界讨论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有限政府具有权力有限、职能有限、规模有限等基本特征.在我国构建有限政府既是改善传统管理体制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世界范围内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都对构建有限政府做了有益的尝试,然而其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在我国范围内构建有限政府既要树立有限政府理念又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要厘清政府边界,限定政府的职能范围,还要从政府的内外两个部分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0.
行政问责制是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重要保障。自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政坛掀起了一场迅猛的"问责风暴",取得了一大批问责成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凸显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行政问责制度,以确保政府部门及官员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由此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1.
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建立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政府要求以法律制约权力,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公共权力的自主性与保护人民权利之间的内在张力,建立一个职权有限、责任明确,服务民众的政府,以能够更好的维护和实现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政府的模式与政府法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模式是以行政为主导的,这已成为法治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根源,而议会主导型模式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法治政府论对于民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治理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平权型政府五种价值的阐述直接证成了选择议会主导型模式的理性要素。以政府法治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可知,扭转立法不作为、缓解司法不独立和改善民主监督不充分将成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最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以有限政府理论为精神核心的古典宪政主义的指导下,传统的行政权观是一种单纯有限的行政权观;随着宪政理论的代际演进,新宪政理论应运而生。基于此,在建设法治政府的今天,传统的行政权观也应演化为有限与积极、有限与有效、有限与开放、有限与诚信相结合的均衡行政权观。  相似文献   

14.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以追求公众利益最大化、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目标、以法治为手段,全面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现代政府。"以人为本"是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以公民权利为本位以及公众利益最大化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目标。目前,在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发展型、保障型和参与型三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杨东曙 《法制与社会》2010,(22):183-183
本文通过分析有限政府的三个核心要素,即个人权利是有限政府的权力来源、分权制衡是有限政府的核心架构、法治是有限政府的权限机制,以说明有限政府是自由主义宪政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个人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近代西方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个人自然权利的适当自由与政府权力的适当履行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洛克的有限政府理论就是权利到权力逻辑演进与博弈平衡的理论经典。洛克在自然状态,天赋人权的自然权利的条件下,以个人权利让渡给政府权力为逻辑起点,通过分权制衡和法治,系统严密地推导出有限政府理论,试通过权力源于权利,权利高于权力的逻辑演进,构建起有限政府的权利政府观,从而达到政治社会的稳定,社会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治政府蕴含了有限政府、透明政府、服务政府、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基本理念,公民社会是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主体的非强制性的行动团体。本文指出建设法治政府是公民社会形成必备条件,而公民社会的有效培育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归宿。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期,有必要厘清二者的职能定位和目标追求,从而形成法治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王霁霞  周淑婷 《法学杂志》2012,33(9):160-164
我国县级政府决策模式具有管制色彩重、封闭性强、民主参与程度弱、决策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等特点,围绕县级政府决策模式改革涉及的决策主体、权限、程序、法律责任等行政法问题,未来改革方向包括强化决策与执行的适度分离、增强参与性决策与技术理性决策的比重等。法治视野下的政府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设计了县级政府决策模式改革的几种方案,并对中央与地方公务员进行认同度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不同府级与地区公务员对改革方案存在较大意见分歧。在进行政府决策模式改革过程中,应当以法治方式推动改革,重点围绕决策权力配置、决策程序、决策的法律责任进行,并充分考虑县级政府的特殊性、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地方真实信息与地方合理利益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陈延平 《法制与社会》2011,(18):140-141
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10年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那么,什么是法治政府呢?法治政府就是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包括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的政府。  相似文献   

20.
李志强 《中国司法》2014,(12):44-46
正一、前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下简称"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其中,法治政府建设是关键和核心。在国家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政府是参与社会层面最多的主体,与百姓生活、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法治政府是指政府从决策到执行以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连,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