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关于"五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凸显出来,并引起长期而热烈的争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五四"启蒙者在经历了由否定到回归的痛苦反思后,将目光重新焦聚到传统文化,并在这一回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新的身姿,用新的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主"与"科学"语境中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审视,进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非常一致。而对各方面因素的全面考虑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辩证法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演化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新发展和最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立文的和合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的《和台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问世了。当张先生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完一个甲圜道而进入下一次“轮回”时,他在学术思想上也完成了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即由’“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由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的转变。和合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生的问题.亦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相接轨问题深思的结果。其核心在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层面,在于其文化精神,亦即中国哲学。因此,首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转生,其结果是民族新哲学的建构。从发展形式而言,这种建构活动是“接着讲”中华民族本土…  相似文献   

4.
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两次危机” 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遭遇到两次“危机”。这两次危机的产生,与其说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危机,不如说是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置”。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经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到民主革命运动,贯穿其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就是推实思想。惟实,顾名思义,就是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惟实的出发点乃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惟实的内容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即“非古”,一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师法,即“师夷”。“非古”与“师夷”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师夷”又有由低到高层次的演变过程,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非古”与“师夷”交叉叠印,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推实画面。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中国的社会救助系统中,宗族互助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通过祭祀活动,怀念祖宗的恩德,祈祷祖先保佑子孙的平安发达。去年底,有几位博士“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他们惊呼“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其实一般中国人过圣诞节,只是商业文化与娱乐文化,看着西方的圣诞节热闹而又丰富多彩,借来自娱自乐一番,何必大惊小怪?这与其说是西方文化,毋宁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版。为什么中国人能这样做?蔡元培在上世纪初的一次演说中说:“吾国本无宗教,何必更有所提倡?”所以,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淡泊的,也是很包容的。他们过完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模式是建设一种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外国主要是西方有益文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简明一点说,就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和如何吸收西方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方法值得肯定和提倡。第一个方法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这个方法首先是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说的,且由毛泽东同志明确概括出来并有比…  相似文献   

8.
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与《纽约客》中普遍存在的乡愁,实际上包括小乡愁、大乡愁与文化乡愁三种类型。这三类乡愁在境界上是有层次之别的,即小乡愁大抵指向“家”,大乡愁多半指向“国”,而文化乡愁更加侧重涵盖广远的“文化传统”,三者之间不仅在景、物、情上存在着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概括这一逐步递进的序列,而且在境界上也存在着由微观到宏观、由具象到抽象这一逐步上升的层级,从而使他的小说创作意蕴丰富、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9.
“从身份到契约”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人剥离掉与生俱来的沉重的身份负累,成为在契约机制协调之下的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这是社会进步的规律所驱。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经历着“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变革,在这一进步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应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诸如职业选择的“准身份”现象、市场竞争中的“契约低效”、人与人交往中“漠视契约”等问题。从制度与文化两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析,有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认清存在的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时期的现代文化建构过程中,五四文化先驱并没有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复兴”或“重释”,而几乎完全是以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文明为参照,彻底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近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来破除中国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的理性主义的束缚,表现了对文化的反叛和进取精神。但五四文化先驱在趋向欧洲近代文明的时候,又觉察到了它的某些不可克服的流弊,因此,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既试图与传统作彻底的决裂,又实在无  相似文献   

11.
放弃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典籍浩如烟海。“对于现代的普通人来说,学传统文化,一本《论语》,一篇《老子》足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岂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12月17日,张岂之教授在“广州讲坛”上,就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作了专题讲演。 传统文化精华可超越时空 76岁高龄的张岂之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国文化思想史专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已50多年。在谈到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和现代价值时,张岂之说,“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讨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比如老子提出的‘天道自然,人道无为’,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荀子提出‘天道有常,人道有本’,讲的就是自然和人应该有职能分工,而人又能够参加到自然变化当中去,为人类自身谋福利。”在张教授看来,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与中国传统天道人道思想是一致的,“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农业社会,但其精华超越时代,和现代社会仍然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余英时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近现代具有“批判的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史上自孔子以来的“士”则大致相当于西方学人所刻画的近现代“知识分子”,仅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不治而议论、修己以敬等具体表现。余先生在中西方比较中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及其文化传统,从而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维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廖逊 《新东方》2007,(6):1-1
大约在二十年前,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股愤怒声讨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声讨所谓“黄色文明”的激流。诸多论者的观点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百害而无一益,只能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那个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初见成效,但接下来的物价改革却是个不可避免的痛苦手术,除了经济学界,几乎无人能够理解它的必要。而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2月7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展。该展览从主题、展陈形式和结构上都颠覆了大家对传统民族服饰展的印象。据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介绍:展览之名《传统@现代》,其中@表示链接与定位,表达展览用“传统”互联“现代”、用“现代”点击“传统”的历史穿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完成一场互读,这是当代社会不可回避的文化课题。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时代终于到来,每  相似文献   

15.
李建国 《理论月刊》2002,(10):124-125
“云雨”与“猿声”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比较常见的两个意象,而它们的形成又与三峡有直接的关系。本文将运用原型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意象的意义形成历史做简略的梳理,力求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去年底,有几位博士“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他们惊呼“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其实,一般中国人过圣诞节,只是商业文化与娱乐文化,看着西方的圣诞节热闹而又丰富多彩,借来自娱自乐一番,何必大惊小怪?这与其说是西方文化,毋宁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版.为什么中国人能这样做?蔡元培在上世纪初的一次演说中说:“吾国本无宗教,何必更有所提倡?“所以,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淡泊的,也是很包容的.他们过完圣诞节,接着就要过春节,到清明节还要去扫墓.或许,他们还会去拜佛.这是中国的文化.如果真的需要抵制圣诞节,至少应该告诉我们,怎样过春节才能胜过圣诞节?……  相似文献   

17.
傅小青 《青年论坛》2011,(5):143-145
舞蹈作品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痛苦”孕育过程,是舞蹈创作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内心体验与实际操作的“煎熬”。舞蹈创作是由“外”到“内”再到“外”的多次反复与实践的过程,是将客观生活转化成舞蹈编创’者内心思想后,再转化成编创者主观意向,进而创作出为直接可观的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18.
尽管人们对于中国推行5天工作制的意义与后果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分析,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到5天工作制对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可能带来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这种革命又将会逐步推进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部分变革(不仅仅是闲暇文化的成熟)。把“工时”这一看似简单的具体政策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评价并不过分。我们可以在简要回顾发达国家(多数也是“福利国家”)的历程基础上开展讨论: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发展是在本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后期,而  相似文献   

19.
根植于本土优秀的传统法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时间浸润之下因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而被赋予了新内涵和新使命。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与传统中国“德法互补,共同为治”,“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源泉”与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及抓“关键少数”与古代中国“依法治官”这三大方面存在暗合与差异。这启示我们既要彰显文化自信,更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在正确处理古今中西文化之间关系的前提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智辉 《前沿》2003,(2):110-113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其观念经历了由“追孝”、“享孝”到“父慈子孝” ;从“孝养”到“孝敬” ;再从“孝敬”到“孝感”、“孝义”的演变。孝文化曾表达了中国人民敬老养老的优良美德 ,也曾作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而存在 ,在当代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追本溯源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