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东南亚》2006,(4):35-35
2006年10月27日,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在昆明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按国家大开放战略,为充分发挥云南省在“走出去”中的区位优势,推动全省社科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云南省毗邻东南亚、南亚,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有着长期、密切的联系。云南的东南亚、南亚研究历史悠久,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东南亚、南亚研究成果显著,对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云南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云南参与大湄公河…  相似文献   

2.
庞英姿 《东南亚》2011,(1):69-73
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保战略的提出,对昆明市构建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昆明市应当在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任佳 《东南亚》2009,(1):12-16
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的建设是落实把云南建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际大通道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西南通道沿线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已逐步加入了泛亚铁路和亚洲公路网协议,为推进西南通道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从西南大陆桥与泛亚铁路和亚洲公路网的关系入手,阐释了第三亚欧大陆桥建设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于中国继东向开放之后进一步向西开放、提升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西部大开发中,西南地区如何做好“路”这篇大文章?笔会认为、除了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外,应抓好这个历史性的机遇.认真地审视西南出海通道的功能及局限性,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构建中国连接东盟陆路大通道东线,为中国走向东南亚打开新通道.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局限性1992年4月,党中央作出“要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的作用”的决定后,至今已基本建成了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以南昆铁路、南防铁路、黎钦铁路为主、桂海公路和防钦公路为辅的连接北部湾3个港口和南部出海大通道;以黎湛铁路为主、重庆至湛江公路为辅的东南部出海大通道;以西江航道和南宁至广州、港澳的东部出海大通道.这3条出海大通道,在我国西南对外经贸活动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但是,西南出海通道也存在一  相似文献   

5.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国际大通道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图们江国际大通道建设对于长吉图先导区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们江国际大通道不仅贯穿长吉图先导区,将东北亚地区6国联系在一起,也是长吉图先导区向东连接日、韩、朝,向西连接俄蒙,并延伸至欧洲和北美的重要通道。因此,建设长吉图先导区的首先任务是加快建立图们江国际大通道,为先导区探索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1月13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云南省南亚学会、云南省贸促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承办的云南省第八届社科学术年会国际问题专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当代国际关系"专题研讨会在云南省社科院19楼报告厅举行。来自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省贸促会、省政府研究室、中印促进会、昆明市社科院等云南省南亚学会诸会员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纳文汇 《东南亚》2011,(3):61-66
云南桥头堡建设是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综合性的建设;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型、宽领域、高层次、高效益的开放。云南民族众多、宗教文化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文化建设在内的民族文化建设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宗教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的社会力量,并通过共同努力,顺利实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云南口岸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节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作为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的沿边口岸,云南口岸情况复杂,政策沟通、贸易流通、道路畅通、资金流通和民心沟通等互联互通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为进一步发挥其开放门户的功能,仍需在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国内和国外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入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动和世界格局加速调整,云南省已成为我国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南亚和东南亚之间泛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结点和物流枢纽。昆明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在全省的对外开放中起着中心和领跑者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昆明市建设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国际化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机遇。  相似文献   

10.
胡娟  邓蓝 《东南亚》2011,(4):85-87
2011年中国南亚学会年会暨“南亚研究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学术会议于9月23~2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年会也是中国南亚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来自北京、上海、四川、云南、海南、贵州、安徽、甘肃等地的12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是中国南亚学会年会召开以来参会人员规模最大的一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所所长陈利君研究员、《东南亚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王国平研究员以及南亚所的邓蓝和胡娟助理研究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